APP下载

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2016-11-11蒋砾

中小学电教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一节课动画目标

☆蒋砾

(常州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

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蒋砾

(常州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

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每一节课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辨别一节课好坏与否、有效与否、高效与否,教学目标应当是一把标尺。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应当在深入理解课程纲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避免含糊不清。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

教学目标是教师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词语,每位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每一份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作为第一个版块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走向;每一张课堂教学评价表中,教学目标作为第一个评价要素决定了一节课的优劣。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有什么作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该如何设定?笔者试图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

一、理清意义

1.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认真考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会多少,这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1]它是课程目标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的具体体现(如图1)。[2]

图1 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每一节课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辨别一节课好坏与否、有效与否、高效与否,教学目标应当是一把标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指出:“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划着教与学的方向。”[3]

二、分析现状

如今,翻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花样百出、故事情境引人入胜、小组讨论随处可见、自主探究遍地开花,我们的课堂在一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呼声中努力改变着。而教学目标的撰写,往往有着相同的套路、相同的句式,是一个不起眼的摆设,无论放在此一课,还是放在彼一课,都不着痕迹,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究其原因,是不少教师缺乏对于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

1.教学目标叙述空洞泛化

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教师往往只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叠加。例如: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第20课《画线》一课中,教师将目标设定为:学习“直线”、“曲线”等工具的使用。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第21课《设置动画效果》一课中,教师将目标设定为:学习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

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与技能维度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了。诸如“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动画效果的设置,增强学习兴趣”的话语比比皆是。这些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空洞泛化,无法进行测量和检验。

2.教学目标过分追求多维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领域的目标。本义上,这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完整的人”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在实践中,教师们却产生了偏离,认为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四维目标。他们常常挖空心思地为某一节课安排出莫须有的或者通过40分钟的学习根本达不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第17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中,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为: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第6课《认识键盘》一课中,教师将行为与创新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3.教学目标制定缺乏层次

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是否拥有电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起点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设定一定的层次性,结果导致了“会的人早早做完呆着,不会的人慢慢在学来不及”的现象。

三、有效设计

要想改善以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必须有效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美国学者加涅提出的表现性目标的相关理念。加涅将表现性目标界定为对某种性能的准确陈述,这种性能如果为学习者所拥有,就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而观察到。简单地说,表现性目标明确的说明:在教学之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或有哪些改变。[4]

表现性目标具有五种成分:情境、习得的性能、对象、行动、工具和限制。

比如“意识到大多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通过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演示阳光影响植物生长”这两个目标,通俗地说,第一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很难在学生身上得到验证,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多少?第二种表述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说出的例子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表述是可评测的。

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于“理解电路的概念”这样一个模糊陈述,作出准确的描述:【情境】给予电池、灯泡和插座以及几根电线,【行动】用电线连接电池和插座,【限制】检测灯泡是否发亮,以此【习得的性能】演示【对象】电路的制作。

四、明晰表述

基于以上对于表现性目标的清晰认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需要准确、量化的表述。例如《画线》一课中,学习“直线”、“曲线”等工具的使用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表述为:会使用“直线”、“曲线”工具画出粗细不同的直线、曲线。《设置动画效果》一课中,学习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表述为:会为幻灯片设置指定的切换效果;会为指定的文本框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动画播放次序。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和行为与创新目标维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所属单元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比如画图单元有9课内容和1个主题活动,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行为与创新目标—通过绘制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感受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提升绘画的能力。对于网络基础单元,可以制定如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一定的网络道德修养,对不良信息、网络秩序有正确的认识;行为与创新目标——对网络资源能够正确利用,有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网络。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在深入理解课程纲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避免含糊不清。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61142.htm.

[4]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6)19-0040-03

猜你喜欢

一节课动画目标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