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现存宋明铁狮造型艺术特征分析
2016-11-11王崇恩
文/王崇恩 白 冰
太原地区现存宋明铁狮造型艺术特征分析
文/王崇恩 白 冰
目前我国现存的镇宅狮子主要有石狮子和铸铁狮子两种。而铸铁狮子大多分布于山西地区,尤其太原地区就有28尊之多。文章对太原地区现存的宋明铸铁狮子进行分析,探究其铸造工艺渊源,诠释宋明各时期铁狮造型艺术特点的发展演变规律。
宋代;明代;铁铸狮子;对狮
一、引言
《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国有狮子,似虎,正黄,尾端毛大如斗。”[1](p3928)《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亦载:“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狮子、符拔。”[2](p2918)可以看出公元87年,西域安息国派遣使者给汉章帝进献了一头狮子和一头符拔,并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此可见,自汉武帝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后,盛产于今非洲、中西亚地区的狮子开始传入了中国。
虽然狮子是外来物种,但由于佛教传入等原因,狮子逐渐成为了神话故事中的灵兽。唐高僧慧琳曾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最早狮子的形象是陈列在王族贵胄陵墓辟邪所用。狮子在渐渐世俗化后,成为了看家护院的镇宅瑞兽,现存古代大型对狮以石狮为众,金属材质因材料昂贵,制作工艺复杂,故存世较少。我国现存清代以前铸铁狮子共74尊[3],除河北沧州“狮子王”等独尊走狮外,其余大多数为看门护院的对狮。铁铸对狮大多为明代遗存,宋代所铸的仅有晋祠的一孤例。
太原晋祠现存宋代铁狮铸造于宋政和八年(1118),是我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铁铸对狮,也是研究宋代铸铁狮子的孤例。明代铁狮则存世较多,保存有明代铸铁狮子的单位有太原的晋祠、纯阳宫、文庙、崇善寺,运城的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应县佛宫寺,汾阳太符观,河北定州孔庙等。其中太原晋祠保存有明代铁狮5对,太原纯阳宫保存有4对,太原文庙保存4对,太原崇善寺保存1对,共14对28尊,占全国56尊的50%之多。
二、太原宋明铁狮造型特点
(一)太原地区宋代铁狮造型特征分析
晋祠的宋代铁狮置于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前。铁狮通高155cm,下方有铁铸基座,头高25cm,身高88cm,头身比0.284。
▲ 图1 晋祠宋代铁狮(右)
▲ 图2 晋祠宋代铁狮(左)
1. 躯干造型
铁狮呈立卧状,后肢卷曲,挺胸收腹,右侧狮子前肢伸直抵地,左侧狮子左前肢踩幼狮,这一特点与明代之后形成的雄狮脚踩绣球,雌狮抚幼狮相似,因此推断右侧应为雄狮(见图1),左侧为雌狮(见图2)。两狮颈长,雄狮头部向左前方扭曲,雌狮向右前方扭曲,两狮目光汇聚于甬道中心。周身上下有三条横向的贯通范线,头部没有贯通范线。
2. 四肢造型
两狮腿部、足部骨节明显,肌肉表现夸张似竹节,并有纵向肌肉束刻画。前肢后侧鬃毛,与元代铁狮延伸至躯干细长卷曲的前肢鬃毛不同,这对铁狮鬃毛呈短而直的三角形,表现硬朗。
3. 头部造型
头小颈长,尖耳朝天,圆目半突,朝天鼻,两鼻孔中间突起一个球状假鼻。雄狮鬃毛长而直,延伸至胸部,雌狮鬃毛则呈成组半卷曲状。雄狮张口,下颌两簇三角形尖胡。雌狮下颌有一簇三角形尖胡。两狮身上都刻有匠人的名字“桒善”,并铸有“原文水县”。基座上还记述了组织铸铁狮等事务的人名,皆是灵石县人。
(二)文庙及崇善寺明洪武年间铁狮
太原地区的明早期铁狮最早为洪武年间所遗,共三对,分别存放于:崇善寺门外、文庙正门外和文庙后门。这三对铁狮与明代后期作品相比特点鲜明,盘踞在莲花座上是它们与后世作品相迥异的一大特征。
崇善寺外铸于洪武辛未年(1391)的铁狮规格较高,狮身、基座通体铸造,通高达到238cm,头身比0.34。形体如宋代铁狮呈立卧状,但更甚。躯干直立,胸部圆润粗大,后肢细小。基座雕琢精美,共三层,最顶层为莲花造型座台。狮身鬃毛卷曲,雕琢精致,细如毛发。怒目圆睁向外凸起,耳朵扁长柔软向脑后弯折。与此形制相似的是另一对现放置于太原文庙后门内的铸造于洪武丙子年(1396)的铁狮,其通高185cm,头身比也为0.34。但其基座仅为一层莲花座。文庙前另一对同为洪武辛未年的铁狮在等级明显低于崇善寺前的铁狮:基座为普通方座,通高仅一米有余。
(三)晋祠及纯阳宫明嘉靖年间铁狮
太原地区铸造于明嘉靖年间的铁狮有四对,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造置于纯阳宫全真洞前;嘉靖三十六年置于晋祠大门内侧;嘉靖二十七年置于晋祠关帝庙前;嘉靖四十二年置于晋祠公园唐园外。
晋祠大门内侧的嘉靖年间铁狮头身比0.363,铁狮身下完整保存铁铸莲花花瓣方形基座,与宋代和明代早期铁狮相比,头部比例略大。两狮呈直立状,形体粗壮似桶,四肢短小,尤其后肢细小与身体不成比例,后足简化没有脚趾。脸部有两根贯通范线,与关帝庙前铁狮相同。面部刻画细致并有多处装饰性纹理,如鼻头的乳钉纹,嘴部上方水波纹状毛发,鼻翼两侧、眉心处、两嘴角处的云纹状卷毛。雄狮张嘴含舌,雌狮闭嘴露牙,左脚下踩一幼师,右脚后卧一幼狮。而关帝庙前雌狮脚下则卧有三头幼狮,其中一狮在母狮腹下戏耍。从纯阳宫这对铁狮身上的铭文“晋祠金火匠孙大禄孙大现”和晋祠铁狮铭文“静乐县金火匠人刘□”不难看出,虽然不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但都是太原地区金铁匠在相同时期的作品。
晋祠关帝庙前嘉靖年间铁狮基座不存,现置于石质须弥座上,头身比0.316。直立状,躯体圆润如桶,前肢部分与身体同铸,四肢细小,面部细致。狮身有大量明显范线。
(四)太原地区明万历年间铁狮
万历年间铁狮遗留较多。其中有晋祠水镜台前铸造于万历九年(1581)的铁狮,万历二十一年太原县金火匠孙宦男等铸造现位于纯阳宫琉璃殿前的铁狮,以及万历六年陈列于太原文庙正门前的铁狮和万历二十一年陈列于文庙后门内的铁狮。另在纯阳宫牌坊前一对铁狮虽然没有铭文记载具体铸造年代,但根据其形态特点基本可以断定也是明万历年间铸造。
晋祠水镜台前万历年铁狮盘踞在65cm高的铁铸基座上,基座雕工精致,上刻有大量铭文,多半都是公德主或本村村民的姓名,四角有竹节、人物等装饰,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狮身通体圆滑流畅,造型敦实。头部硕大,头身比达到了0.46,头颈部呈锥形,上小下大。面部方正,尤其口部平整如平面,垂眉阔鼻。
纯阳宫琉璃殿前的万历年间铁狮则粗糙了很多,范线更加明显,面部更加扁平,两者极多相似。雌狮两前肢间卧幼狮一头,雄狮左侧身体都刻有紏首人的姓名。文庙后门内以及文庙正门外所放置的万历年间铁狮头身比也达到了0.46和夸张的0.53,以上几个特点也有明显体现。
三、太原地区明代各时期铁狮造型特点分析
宋代铁狮与明代之作相比,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造型形式,形体塑造自由随意,竹节状的四肢,硬朗的三角形胡须以及部分有臆造成份的细节是这对宋代铁狮最大的特点。
太原所遗存的年代可考明代铁铸狮子在历史纵向线索上分别分布于:洪武、嘉靖、万历三个时期,演绎出了不同时期铁狮造型的演变。通过考证明代太原地区历史,这些铁狮子与其按照年号划分不如按照当时在位的晋王封号划分:如洪武年间所铸三尊铁狮均是晋恭王朱棡在位时所铸,嘉靖年间所铸都集中在晋简王朱新在位时期,万历年间的作品则都铸造于晋穆王朱敏淳在位时期。
洪武年间的三对铁狮可以明确最早为晋王府所铸,铸造工艺以及审美取向都极为相似。尤其是崇善寺门外的洪武辛未年铁狮和文庙后门内洪武丙子年铁狮其大小形制基本一致,造型特点相同:身体立卧状,躯干较其他时期铁狮更为直挺,坐于莲花座上。鬃毛卷曲柔和,雕琢细致入微。耳扁,弯折向脑后。
嘉靖年间铁狮肢体刻画相对明早期粗糙很多,表现有二:其一是前后肢多与躯干整体铸造,如前肢的上半部分完全和身体铸为一体,下半部分也非完全独立,部分与躯干相连。其二是前范雕刻精细,而不引人注意的后范通常极粗糙。
至万历年间,铁狮头身比继续增大,达到了0.46以上。共同的工艺特点有:普遍较前朝工艺粗陋。方面垂眉,口部平整,憨气十足。牙齿单颗雕铸,与其他时期的整排雕铸不同。
明代已渐渐形成了铁狮的造型规范,头身比逐渐增大,躯干造型由直挺的卧立转变为卧姿,躯干刻画笔墨较多,四肢细节较少。面部普遍呈扁平方形。
四、结论
唐宋时期,狮子才从过去的护国振邦守陵之物渐渐走入民间,成为看家护院的瑞兽,且因狮子是舶来品,宋代的工匠鲜有亲睹其真容者,所以造型较为夸张写意,尤其明显的是竹节状的腿部肌肉,还出现了两鼻孔间的球形假鼻造型。明代早期作品造型等级森严,用料敦实,做工朴质。到明朝中晚期,嘉靖、万历年间的铁狮多数做工不及前世精细,加之明晚政治统治松弛,使得具有封建等级象征意义铁狮子走向普通寺庙,所以存世较多。但由于地方上财力有限,故出现了做工粗糙,造型质朴者。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晋地宋辽金时期建筑营造技术地域特征研究”〔项目批号:51078251〕、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山西现存宋金建筑三维信息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号:2012-GJ-018〕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仝建平)
[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王福谆.古代大铁狮[J].铸造设备研究,2007,(1).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Iron Lions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Taiyuan Area
Wang Chong-en Bai Bing
J324
A
1005-9652(2016)01-0172-03
王崇恩(1976—),男,山西平顺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
白 冰(1989—),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