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舒巴坦致红皮病型药疹1例
2016-11-11王华光王子惠张莹李平刘丽宏
王华光,王子惠,张莹,李平,刘丽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阿莫西林舒巴坦致红皮病型药疹1例
王华光,王子惠,张莹,李平,刘丽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因“上腹痛3天”于2015年3月27日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无明显放射、阵发性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无腹泻、反酸、烧心及皮肤、巩膜黄染等伴随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曾于3月2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当时体温38.5℃;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44×109/L,中性粒细胞0.906%;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TBIL)44.9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3.38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31.53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49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07 U/L,淀粉酶(AMY)35 U/L,血钾(K+)2.7 mmol/L;腹部B超检查示胆管扩张,胆总管结石。考虑为胆道梗阻、急性胆管炎。做青霉素皮肤过敏性试验(简称皮试),结果为阴性,给予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山西仟源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59,规格为每支1.5 g)3 g抗感染治疗,2次/日,静脉滴注;同时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0.2 g保肝,1次/日,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 mg抑酸,1次/日。患者上腹痛症状略有缓解,但用药2 d后,患者前胸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伴瘙痒,给予肌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20 mg、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考虑皮疹可能与使用阿莫西林舒巴坦有关,故停用此药,临时加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 g(1次,未做皮试)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皮疹仍呈加重趋势,治疗第3日(3月27日)急诊以“急性胆管炎”收入肝胆外科进一步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服用非洛地平、寿比山降压,血压控制可;3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7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行部分肝切除术;近5年来血钾持续偏低,曾有晕厥等症状。否认肝炎、冠心病、糖尿病史等,对荸荠(马蹄)过敏,否认药物过敏史。有高血压家族史。
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8.8℃,脉搏104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5/68 mmHg;全身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未见出血点、紫癜;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腹部可见手术瘢痕;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1.27×109/L,中性粒细胞0.919%。生化检查示TBIL 36.28 μmol/L,DBIL 9.10 μmol/L,IBIL 27.18 μmol/L,ALP 104 U/L,GGT 73 U/L,K+2.6 mmol/L;肾功能未见异常。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检查均为阴性。诊断为红皮病型药疹,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肝左外侧叶切除术后,高血压,低钾血症。入肝胆外科后即请皮肤科会诊,专科检查示患者头皮、面部、躯干、四肢弥漫性分布肿胀性红斑,部分呈紫红色,大部分皮疹压之可褪色,双下肢皮肤有鳞屑样改变,黏膜未受累,见图1。诊断为红皮病型药疹,建议停用可疑药物阿莫西林舒巴坦,换用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同时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1~2次/日,静脉滴注,以及糠酸莫米松乳膏及炉甘石洗剂涂患处;此外,注意补足液体量,促进药物排泄。根据皮肤科会诊意见,肝胆外科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抗感染,1次/日。其他治疗给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 mg、2次/日,硫普罗宁注射液0.2 g、1次/日,氯化钾缓释片1 g、2次/日等。
图1 全身弥漫性分布肿胀性红斑
治疗3 d后(3月30日),皮肤科再次会诊,患者此时全身红色皮疹部分消退,面部及躯干部可见皮疹与正常皮肤相间,下肢红色皮疹恢复略慢,建议继续给予糖皮质激素与外用药物治疗。再次检查示体温37℃;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1.53×109/L,中性粒细胞0.789%;生化检查示TBIL 14.54 μmol/L,DBIL 3.78 μmol/L,IBIL 10.76 μmol/L,ALP 90 U/L,GGT 85 U/L,K+3.4 mmol/L。红皮病型药疹有所减轻,感染亦有所控制,经保肝治疗,患者的ALP、GGT及各种胆红素指标均已正常,血钾水平较前升高,下一步的治疗方向为继续控制感染和治疗红皮病型药疹,因患者此时不宜行针对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故建议出院,继续上述治疗,定期去皮肤科、肝胆外科门诊复查,择期手术。
皮肤科针对本次药疹的出院医嘱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5 mg,1次/日,而后每3天减2片;继续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及炉甘石洗剂;1周后,皮肤科门诊复查或加重时随时就诊。患者出院带药还有莫西沙星片(0.4 g,1次/日),连服3 d序贯治疗,继续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纠正低钾血症等。
4月2日,临床药师致电随访患者,诉除双下肢略有红色皮疹外,身体其他部位皮疹明显减轻或消退。4月9日,患者到门诊复查,全身皮疹基本消退,前臂与手掌呈脱皮样改变,见图2。
图2 全身皮疹基本消退且前臂与手掌呈脱皮样改变
2 讨论
本例患者因上腹痛入院,诊断为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奥美拉唑、硫普罗宁抑酸、保肝等治疗,出现严重的红皮病型药疹,分析很可能为阿莫西林舒巴坦引起的药疹。原因如下:1)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先后顺序。2)阿莫西林舒巴坦属青霉素类抗生素,较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奥美拉唑偶见皮疹,硫普罗宁也可引起皮疹、瘙痒、皮肤发红等不良反应,且较常见。3)患者在停用阿莫西林舒巴坦后改用莫西沙星,仍继续使用奥美拉唑与硫普罗宁,经皮肤科建议给予对症治疗后,皮疹有所减轻。4)基本可排除其他合并用药或病情进展所致。
红皮病也称剥脱性皮炎,1886年由Hebra首先描述。它是一种累及全身90.00%以上皮肤,表现为弥漫性潮红、肿胀、丘疹、脱屑等症状的炎症性皮肤科疾病,常伴有高热、低蛋白血症、淋巴结肿大、心肺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系统表现[1-3]。病因复杂,一般包括继发于其他皮肤病、药物过敏、恶性肿瘤及部分不明原因的情况。
本例患者既往无皮肤病及肿瘤等病史,本次红皮病的发病为药物过敏所致,即红皮病型药疹,且属重型药疹,易引起重型药疹的药物主要包括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抗菌药物、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及血清制品。抗菌药物是最常见的致敏药物,尤以青霉素类居多[4]。Shelly等[5]报道了引起重型药疹的具体药物品种,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头孢西丁、链霉素、异烟肼、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巴比妥盐类,砷剂、汞剂、金盐等重金属,阿司匹林、保泰松、双氯酚酸钠、利多卡因、可待因、别嘌醇、乙烯雌酚、西咪替丁、卡托普利等均可诱发红皮病。经分析,本病例是由广谱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舒巴坦引起的红皮病型药疹,于用药2 d后前胸开始出现皮疹,用药第3日扩展至全身,发展较迅速。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红皮病,治疗方法也不同,如为药物过敏所致,在抗过敏治疗的同时还应使用糖皮质激素。本例患者曾给予苯海拉明及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但无明显疗效,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外用药物后,皮疹明显减轻。
此外,患者自述无药物过敏史,但对荸荠过敏,该类人群用药时应观察是否过敏。患者入急诊科时,虽做了青霉素皮试,且结果为阴性,但使用阿莫西林舒巴坦后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一方面说明青霉素皮试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替同类药物的过敏情况;另一方面,皮试的操作过程是否规范,也直接影响皮试结果的准确性,故提醒临床注意。患者在停用阿莫西林舒巴坦后,又使用过1次头孢唑肟,这是不适宜的,因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均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有10%的交叉过敏反应,当患者已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应避免再应用类似药物,而应换用其他类别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检索有关阿莫西林舒巴坦所致不良反应的文献较少[6-8],主要有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很少提及红皮病型药疹,希望本例不良反应能给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1]陆燕洪,陈爱明,高亚丽.红皮病71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5):279-280.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6.
[3]Walker G,Lane N,Parekh P.Photosensitive lichenoid drug eruption to capecitabine[J].J Am Acad Dermatol,2014,71(2):52-53.
[4]冯立红,丁雪梅,刘治军.1例肺脓肿患者抗感染治疗引发红皮病型药疹的病例讨论[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 583-1 586.
[5]Shelly WB,Shelley ED.Advanced dermatologic therapyⅡ[M]. Philadelphia:Saunders,2001:413-414.
[6]王金亮,王培兰,牟小芬,等.阿莫西林/舒巴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 373-5 375.
[7]许瑞凌,吴国贤.阿莫西林-舒巴坦致老年患者急性间质性肾炎2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6):440-441.
[8]孙素馨.阿莫西林-舒巴坦联用替硝唑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47.
R969.3;R978.1+1
D
1006-4931(2016)12-0096-02
王华光,女,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个体化用药,(电子信箱)whg_007@ 163.com;刘丽宏,女,博士研究生,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个体化用药、药物研发,本文通讯作者,(电子信箱)hongllh@126.com。
(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