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
2016-11-10王利英李红梅
王利英+李红梅
摘要: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分析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提出集团化企业应从“建立统一业务流程、加强数据质量治理、强化信息安全管控、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应用信息创新技术、强化业务财务融合”等方面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信息化支撑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提升目标。
关键词:集团化企业 财务信息化 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8-0128-02
一、前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互联网+”当选年度十大流行语,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即是以创新为驱动,利用互联网通信平台,将互联网与我们的传统行业结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如将互联网与工业、商业、旅游业、金融行业等充分融合,并融入创新元素,构成融合升级,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给集团化企业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平台,各类信息技术在与集团化企业的“混搭”发展中共生与融合,相互促进,成为集团化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力器。
二、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集团化企业成员单位数量较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甚至存在跨国经营,横向管理幅度宽,纵向管理链条长,各成员单位差异较大,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与业务割裂。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化企业已运用ERP等财务软件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但普遍缺乏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目前的财务工作关注重点依旧在会计核算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且长期以来集团内部系统开发、部门建制和管理观念不同等原因,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一直相对独立的运行,多套信息系统同时运作,数据无法实时互通互联,大量业务数据无法直接被财务系统所用,难以满足企业集团对公司财务管控的实时性要求,也无法为公司决策者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支撑,严重制约了集团整体的财务控制力和执行力。
(二)财务与业务数据冗余。由于业务与财务系统独立运行,多套信息系统同时运作,各类业务数据分多套业务系统同时储存,数据冗余情况十分严重。而且由于业务种类繁杂,数据质量控制的难度也较高,极易出现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了财务业务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明显偏离。
(三)财务信息安全风险面临挑战。集团化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大,管理结构复杂,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的控制难度很大。内部管理信息与可对外公开信息界限划分不明确,内部监管力度不够,财务信息发生外泄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企业的正常运转与管理带了极大的风险。
(四)创新性技术与理念难以共享。目前国内大多数集团化企业均在集团内网环境下运行,实行内外网隔离,虽然部分企业已开始部署各类内外网互联的信息系统应用,但各类应用仍处在初级起步阶段,企业员工仍然难以获取外网上最新的智能化信息,信息新技术应用难以有效落地。
(五)信息系统易用性较差。随着集团化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经营与拓展,信息系统业务数据逐步增加,由于信息系统的期初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处理与分析的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数据量的剧增,系统性能逐渐降低,数据搜索效率与难度也逐渐加大,信息系统易用性较差。
(六)信息系统应用与财务内控结合力较低。随着内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加,集团化企业财务内控力度不断加强,大多数公司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流程,但这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融合度较低,或者虽然融合度较高,但内部控制流程变化在信息系统中的流程并未随之变化,实际执行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中的流程不同步,导致实际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应用流程脱节。
三、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
针对目前集团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建立公司级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块。面对集团化企业存在的业务处理割裂,多套信息系统同时运行,功能重复等问题,编制财务内部以及与财务相关的跨部门、跨单位、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标准,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逐步纳入流程管理模块统一管理。一是梳理跨单位、跨部门的财务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流程标准库;二是设计和搭建财务业务流程管理模块,对割裂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与衔接,对公用数据进行融合与共享,同时实现对公司系统财务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统一发布、动态监控,并在确保流程标准化的同时不断优化完善、提升执行效率。
(二)加强数据质量治理。一是搭建数据治理体系框架。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是数据治理工作的基础,为了有序实施数据治理,应采用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适合企业管理特点的数据治理流程,选择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实施工具,明确数据治理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稳步推进数据治理各项工作。二是加强信息系统改造。产生数据质量问题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生成数据的源系统,在数据源头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是提高数据质量非常有效的措施。加强信息系统改造和后期必要的开发,通过系统功能自动地规避大量数据质量常见问题。三是搭建数据质量监控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数据质量自动检查、监控,平台包括数据质量检查规则库、规则执行引擎、数据质量报告、报告推送功能。一经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即将数据质量报告第一时间推送给业务人员,及时纠正问题数据。
(三)强化信息安全管控。管理制度规范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制度、业务人员管理制度、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及数据权限管理制度四个主要方面。在设备制度管理方面,设备的安装、使用及维修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严格控制企业外部存储设备的使用;在业务人员管理制度方面,业务人员需进行分级管理,各级业务人员间用户口令不得共用,业务人员调离岗位后,需及时对原账户进行锁定或关闭;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明确内外部信息划分界限,对数据的操作需经主管部门的审批方可进行,数据的处置需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才可执行;在数据权限管理制度方面,将数据管理规范植入信息系统,严控业务人员数据查看与使用权限,对业务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自动查验,并加以阻止及备案记录。
(四)健全企业级风险防控机制。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植入信息系统,构建公司统一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与信息系统相互匹配,内部控制流程及审批人员变化,信息系统流程与审批人员随之变化,实现信息系统流程与实际执行流程同步。构建企业级风险防控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促进业务财务高度融合。构建全价值链风险自动预警预测模型,实现风控防控关口前移。研发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智能化交互功能应用,提升企业风险防控效率效果。
(五)信息系统内外网互联,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发展道路。
1.应用互联网+技术,丰富业务运行场景,加强生态协作能力。分别建设基于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的移动应用平台组件,支撑面向公司员工的移动办公、作业和面向社会公众的移动服务。面向角色构建移动场景微应用,提升应用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具体实践包括:一是建立覆盖内网、互联网、移动端的企业级全业务费用报销自动式服务应用,实现全用户、多途径、任意时点的实时原始单据采集、发票自动验证、报销申请自动生成、在线审批和预算管控、自动会计核算、自动资金支付,提升费用报销业务处理效率。二是建设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依托内外部系统集成,拓展财务信息系统边界,建设内外部价值链协同平台,推进公司价值链与客户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的互联互通和在线协同,强化公司对产业价值链资源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有效降低价值链交易成本、提升价值链运作效率,实现公司、客户、内外部供应商合作共赢。三是加强企业财务信息集成与共享,建设企业财务共享平台。应用物联网、生物识别、影像系统等先进技术,支撑业务信息的高效采集和存储。推进关键业务活动数字化、可视化,实现资产状态反映、业务活动记录、业务凭据流转、价值计量的自动化,提升财务信息合并抵销效率,优化完善主数据管理,建立会计引擎,支撑业财信息无缝衔接。
2.应用大数据技术,强化财务分析预测能力,实现数据价值提升。随着企业系统平台和业务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系统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各类财务业务分析对海量数据实时采集接入、在线计算处理和关联分析挖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对数据资源价值提升提出新的要求。大数据技术作为解决海量数据高效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的核心信息技术,需要融合企业各业务系统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气候气象等数据,集成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分析和展现等工具,逐步构建形成公司统一大数据平台,实现跨专业、跨类型的数据关联分析,实现潜在价值不断挖掘。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改变了许多行业格局,大多数中国传统企业正在进行业务转型,按照互联网思维方式,转变经营与业务模式,梳理组织架构、改造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中从后端支撑迈向前置管控,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已成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通过信息手段提升财务管控力度和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光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
[2]黄智豪.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5,(16).
[3]王猛.集团化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