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
2016-11-10许迪辉
许迪辉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制度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并在社会各行业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隶属于会计体系的不同分支,当前研究比较关注企业会计制度,对高校会计制度不太重视,致使高校会计制度在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文章针对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在明确二者差异性的基础上,为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规范体系 高校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8-0096-02
当前,会计规范体系朝着精细化方向而逐步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相应会计学科理论的不断完善也促使会计制度体系随之得到优化,在为社会各行业会计实践提供规范准则的基础上,也使得会计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更好地服务于各行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对于高校会计制度,当前的研究尚少,使得高校践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在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自身会计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将其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会计制度提供全新出路。
一、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适用于不同性质会计主体的差异
我国的现行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体系和非企业会计体系。企业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非企业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基金会计等。在西方非企业会计体系,非企业会计一般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于1997年前后,主要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库[2015]192号,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彩票机构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有关基金会计制度等。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标准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
(二)基于会计核算角度的区别
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者而言,会计基础作为入行的基础性专业知识,需要进行完善,进而才能够规范完成基本的日常会计处理工作。而基于各行业的性质不同,因而采用的会计基础标准也就存在差异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基础标准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制度下的。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修订,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基于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分别针对的是一般性业务与经营性收支业务而言的;而基于企业会计制度标准下,会计确认与计量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会计核算上选择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企业而言,要基于是否属于本期内进行费用的核算与划分,而在期末时要对会计账簿进行整理与调整,以明确当期的盈利亏损状况。而对于高校而言,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以具体项目款项收支为标准来落实会计核算。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其优势在于能够在明确企业盈利亏损状态下制定科学的决策,以服务于企业的竞争与发展;而高校的资金主要部分是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以年度预算为基础来获取相应的款项,在具体使用上按照预算要求执行,只需要借助会计核算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能够实现对高校预算的更好控制,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对于高校而言则是十分受用的。
(三)基于会计要素角度的区别
会计要素指的是会计对象的分类,不同单位性质,会计要素的选择不同。企业会计要素包括了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以及资产、负债、收入;而高校会计要素包括了净资产支出与资产、负债、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企业中是所有者权益,而高校则是净资产。之所以企业与高校在会计要素方面的选择上会存在这一差异性,原因为二者的投资主体不同,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是由国家出资的,所以,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而企业则不然,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是以利益为目标,注重的是自身经济效益的获取,与高校注重社会效益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企业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但出发点不同,企业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则需要社会效益的获取来树立品牌形象,更好地实现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基于此,企业与高校会计要素中就产生了利润包含与否的区别,同时,基于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所以在会计要素中,需要包含支出这一内容。
(四)基于会计科目角度的区别
高校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共分为54个具体的科目,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科目总共划分为162个科目。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需,会计科目被进一步的细化,而从当前高校与企业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的数量上看,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别,而之所以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更加多且详细,原因在于企业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市场经济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的规范下来展开会计核算工作,以应对复杂的经济活动。最新修订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一级科目增加达到了54个,将部分企业会计科目引入其中,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从二者会计科目的设置看,虽然存在区别,但是前提都是共属会计体系下,差别主要在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更加的详细,基于此,对于高校而言,则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新思路
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下,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提供了新的方向,比如,在2009年,高校会计制度的修订征求意见中,提出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高校会计核算中。具体而言,对于高校所带来的启示为:第一,从权责发生制角度出发,对于高校而言,采用这一方法能够促使高校更加明确自身在一定时期内运行的实际状况,在当前高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高校需要强化对经营效益的重视程度,所以,如果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显然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现实之需,所以,在这一方面高校需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第二,从资产折旧角度出发,高校原有会计制度缺少固定资产折旧这一项,但实际上该科目是高校财务支出的一大方面,是构成高校资产的关键部分之一,因此,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就充分结合了高校行业特点所呈现出的新要求,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标准对该项会计处理内容进行了优化。第三,借鉴企业会计制度,高校应该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引入适合高校的成本核算制度。现行会计制度中,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9个支出类科目详细反映了多样化的费用支出,可以反映各责任中心的教育成本,为政府拨款提供了依据,但是还不能满足教育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作业成本法可以为高校精细化成本核算提供一些新思路。
三、新修订的高校会计制度的改进与优化设计
(一)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目
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不计提摊销,不能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真实价值,使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在高校会计制度中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有关核算内容,既能解决上述不足,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兼顾高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采用了“虚提”折旧和摊销模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净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当期支出)。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解决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况,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成本核算,规范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二)将高校事业单位的在建工程纳入单位统一的财务管理
为与之相协调一致,高校会计制度中调整了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高等学校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解决了高校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于高校“大账”之外的情况,这样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
为了使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其通用性,同时也兼顾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使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等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取消了原来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为合理反映高校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并在高校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改变了过去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科目设置三方面的区别,通过具体分析后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标准的某些内容来实现高校会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以满足自身实际发展之需,尤其需要从权责发生制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通过会计制度的革新以及具体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完善来迎合当前高校在建设与发展下新局面之需,为促进高校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安.浅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2]宋慧晶.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