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农学专业本科学生创新精神

2016-11-10马建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精神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学习成绩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因素与培养农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关系,希望能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学专业人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学专业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88-02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将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内容适度引入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必要方法。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形象丰富的教学和充分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传统的书本教学、板书教学较为抽象, 实际教学中只能起到对知识的提纲挈领作用。任课教师制作精美的以图片、图形、小视频为主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增加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方式教授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加深巩固,才能实现既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2]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加强个性化教育培养农学专业的创新人才。宏观上讲,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策划、教育和培训。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质是在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师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以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学生的个性被激发后,才能更好地形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承担相关领域科研项目是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研究较为普遍,但本科生较少参与其中,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因注意观察,选取专业基础好且思维活跃积极要求上进的优秀本科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使其较早进入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髓。将任课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适度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对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有所帮助,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将相对抽象的农学基础知识与近年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及新出现的高技术相融合, 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编辑整理, 对相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其课堂讨论环节予以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极大地影响着传统农学的发展。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应将传统农学知识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3]

任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决定了教师能否掌握自身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其与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传授给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加强农学专业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内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 对外要靠引进专业素质高的新教师。在加强教师培训方面,也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内应建立新老教师的帮扶机制并加强教研室内部的研讨,对外要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和对外交流。在引进新教师方面,要注重引进既具有扎实的农学知识基础又具有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背景的教师。[4]

三、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所以社团成员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充分利用社团学生积极性高这一优势,大力组织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并适时的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据统计,美国高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知识的50%—65%来自课外活动。可见,发展农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基地,是高等农业院校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延伸模式。[5]

四、学生专业性竞赛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当前,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此大背景下,教育部及各省、市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组织、资助了大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将日常教学与创新、创业竞赛有机结合,将竞赛引入日常教学,根据竞赛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实践培训,以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各高等农业院校还应积极举办自己校内或院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一方面可以为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竞赛筛选人才、选拔选手,另一方面也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前人在计算机、电子线路设计等专业的实践表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7]

五、seminar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加入了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研讨,研讨过程中也能够做到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良好的研讨氛围,通过研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8]但从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的角度看,这样做还远不够,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Seminar研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被欧美等大学广泛使用。大学中的seminar基本可分为:学科竞赛型seminar、学术前沿型seminar和职业技能型seminar三种[9],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原则指导下,各农业高效应建立尽可能多的seminar研讨班、研讨小组,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培养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seminar。学科竞赛型seminar以参加各级别竞赛取得好名次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积极进取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学术前沿型seminar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学术素养为目的,着重拓宽学生在某领域的知识面,把握该领域的最新前沿动向,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职业技能型seminar则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哪种类型的seminar,都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的seminar教学实践表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设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的seminar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9]

六、学习成绩考核制度与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创新精神培养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的考试方式,实施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制度,如:较大幅度的提高平时课堂研讨、实践教学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及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值,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学习积极性。

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时代向农学专业本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加强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报,2007.

[2]胡凤堂.论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社科纵横,2009,24(04):160-162.

[3]马建.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00-6001,6010.

[4]陈伟.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11):113-115.

[5]张小全.论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05):11-13.

[6]周海霞.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38-39.

[7]闵玉堂.课赛结合的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05):100-103.

[8]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

[9]向长城.Seminar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创新精神培养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农学专业企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启蒙农学专业本科新生创业思维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