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生动大学生党史教育
2016-11-10廖一铭
廖一铭
摘要:在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拥有生动的党史教育的资源,高校理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生动材料进行党史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升华党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主旋律 文艺作品 大学生 党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9-01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哲理性、典型性、趣味性、移情性等审美特征,很容易打动受众的情感,在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拥有生动党史教育的资源,高校理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理论灌输性质的党史教育与文学艺术作品中所富有的生动形象性质的党史教育结合起来。
一、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嵌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更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高校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不能限于理论灌输与活动拓展的传统式教育模式,虽然其存在合理性,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教育模式,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矛盾体,这个矛盾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史教育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多种价值观闯入大学生的视野,影响他们的视听,“90后”和“0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独生子女身份使得其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生活情趣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如: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而缺乏集体意识;民主意识虽强却崇尚享乐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却没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思想活跃,知识面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却更关注于自由信息和新媒体信息等等。因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点聚焦于党史教育,则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模式嵌入生动形象的更富有感染力量和教育力量的载体,那么,依据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有理由将对主旋律艺术作品这个载体嵌入传统教育模式之中。
二、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嵌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可达成的效果
(一)艺术再现的效果
譬如电影《建党伟业》是一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出品的党史题材的影片。这部影片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将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之初到建党成功,也即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十年间,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是怎样富有政治胆识、非凡的聪明才智、大无畏的伟人气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打响一场场民主与专制的战斗,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虽历尽磨难但终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从此,中国的民族独立见到了曙光。历史的真实是不容篡改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唯有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做出正确的艺术再现。在这部电影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党的缔造者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守,突出了党的组织成分的先进性,突出了党的使命和党的力量,许多关于党的成立的历史真实包含其中。将这样的关于党的建立的历史影片配合党史教育的教材进行授课,会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生发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经过坚定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勇反抗,实现民族自救、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历史。
(二)实事求是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通过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的历史,通过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历史,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通过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和作用已牢牢扎根于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如抗日题材的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历史写照。这些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崇高民族气节,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坚决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的历史故事,无论是以小说体裁、还是以文艺演出、绘画和雕塑作品,或者是影视剧作呈现,都会让国人观众观看得血脉喷张。实事求是地说,国人都对抗日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富有特殊的感情,那么,在对大学生进行这一时期的党史教育时,结合对抗日题材主流文学艺术作品的观赏,就一定会收到以事实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激励他们的教育效果。所以,让主流文学艺术作品进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过程之中,理应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杜爱国,胡宇.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教育及相关课程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8,10.
[2]谢军.当代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3.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