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多年前的一份节目单

2016-11-10尹世昌

北京纪事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花会节目单戏院

尹世昌

海淀区文化馆先后搬了三次家,在第二次搬家过程中,意外发现一份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处(市文化局前身)与团市委共同举办的“1955年北京市农民业余文艺观摩演出节目单”。参加演出的市郊6个区,150多名农民演员演出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评剧、独唱等节目,其中南苑区7个,海淀区、丰台区各4个,东郊区3个,石景山区、京西矿区各2个,共22个节目。于2月20日在西单长安戏院分上、下午两场演出。这份节目单恰好过去了60多年。

1949年,解放后的北京郊区农民业余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农村业余剧团、民间花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不少文艺节目紧跟形势,积极配合当时当地的需要,不仅丰富了农村政治文化生活,也培养出不少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海淀区不愧是文化区,成熟的节目很多,据说从全局考虑拿出了4个有特色、有质量、有代表性的节目参加观摩。当时带队的文化馆李亚章馆长,曾向刚刚参加文化馆工作的新干部介绍:“很多农民是第一次进城,又是第一次在繁华的西单路口长安戏院的大舞台上演出,看什么都新奇有趣而异常兴奋。”上午海淀演的两个节目是距城里最近的两个乡,有北蜂窝乡刘广泰自编自演的太平歌词《抗美援朝》,用传统老曲调配新词;再一个节目由马道庙乡农民业余剧团马玉珍等3人表演,评剧小演唱《拥军优属》。这个节目由当时在市文化事业管理处青年文艺干部车乃刚创作,新中华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改编辅导,据说马玉珍唱念做很像当红演员喜彩莲。

海淀的第三个节目是民间器乐合奏,为下午场开场节目,由海淀镇、八里庄乡张广泉、卢珍等20人摆出了强大阵容,占据了半个舞台。他们吹奏的是民间乐曲“三潭印月”和“小放驴”,一下子引起观众兴趣。尤其是后者,将笙、管、笛、箫及唢呐等轮番展现出农民们淳朴热烈、欢腾跳跃、诙谐风趣的精神面貌,情至深处艺技超群的两位吹奏能人摇头晃脑、前仰后合,把演出推向高潮,观众掌声不断。

其中胖胖的张广泉老前辈,更加吸引人也最受大家喝彩。他出自祖传音乐世家,当过吹鼓手,为红、白喜事,也是为生计东奔西跑,足迹遍布海淀镇、蓝靛厂、安河桥一带。多年来他积极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公益活动,培养了众多子弟,不少人成为专业文艺团体和部队文工团里的骨干力量。他能量大、气口足、记忆超强,演奏的曲牌丰富多样,可以一个晚上不重样。记得我在上世纪80年代参加筹备颐和园国庆游园会时,曾亲自上门请他组织“水上音乐会”,指挥部为他提供了一个大画舫,他兴奋地对我说,“这条船我包了。”果然,节日当天他和他的子孙及众弟子,以最强阵容和最佳精神状态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只见这只沿湖游动的画舫,不时地传来阵阵地道又纯正的吹打乐,岸上观众不停地鼓掌招手致意,老人家不负众望抄起“家伙”美滋滋地演奏一曲他最拿手的“真是乐死人”。

当年演出的节目单

海淀参加的第4个节目,也是下午场的压轴节目——大型民间武术“群棍”,由南安河乡王全、李申、王启云等20余人合作演出。群棍俗称“棍会”,是民间花会中的一种。在海淀一带分布广、形式多样。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农村中的各种民间花会,往往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进行庆祝活动,或走街,或在广场进行表演。棍会是民间花会中重要的会档,很受人们喜爱。在海淀的六郎庄、大有庄、西北旺、前沙涧、六里屯、苏三、四村等地,都有大同小异的棍会。本次南安河出场的是以《水浒传》中的人物为内容,表演“十字坡”片断,它以棍、棒和刀、枪为道具,编排成各种武打招式。从广场表演再到舞台演出作了一些调整,但保持10多个精彩套路,突出其整体性,表现人民勇武刚烈的性格与行侠仗义的精神。他们的道具即常用的“齐眉棍”(亦名长棍)“梢子棍”和“三节棍”等,表演者具有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动作招式准确、干净、刚劲豪放。表演者动作熟练、配合默契,但见翻、转、腾、挪、进、退、拼、博,似一众武士在厮杀格斗,惊心动魄,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当年参加演出的小青年、如今已81岁的李广生回忆说:“那天是区里来汽车接我们到的长安戏院。武场有我、巴德贤、魏玉明、李德旺、张久才、丁亮、李培吉,文场有王达、张明、魏德林、赵德才、丁贵、郭玉珍;领队有王全、李申、王启云、赵五爷、赵德荣。到了戏院候场,别人演什么我们也看不见。演出后奖给我们一面锦旗,由赵德荣上台领的奖。晚上回来,村里的大人小孩就像过节似的,到村口来接我们,那是棍会的荣誉啊!也是全村人的光荣!”

李广生还讲了演出中的一件趣事。李培基脚上穿着千层底儿鞋上台,没想到地毯特滑,上去就摔了个屁蹲儿,他灵机一动顺势翻了个跟头,观众没看出失误,反倒叫起好来。“把场的工作人员见后,让我们把鞋底在木盆里蘸些水,上台果然就不滑了。我们在农村地里练惯了,哪懂得戏院舞台的窍门呀。”

一个甲子过去了。当年活跃乡间地头和在大舞台上风光无限的那些有名有姓、多才多艺的农民弟兄虽然多已作古,有的失掉联系,但为活跃当地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他们有所作为功不可没。值得庆幸的是优秀传统文脉得以承袭下来,民间吹打乐及民间花会已成为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这份节目单,也让人们想到上世纪50年代,为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和辅导农民文艺活动,常年在基层工作的文化馆(站)的年轻干部,其敬业精神非常可贵和可贺。日月如梭,斗转星移,那些实践者和见证人,目前仅剩下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不过,他们喜见这份60年前的节目单,自豪地说:“我们的青春在这里!”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

猜你喜欢

花会节目单戏院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美术作品
到底谁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