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的桥及白塔寺前一条街
2016-11-10易明
易明
9月22日是“无车日”,早上8点多从地铁亦庄线的企业文化园站乘车,到位于车公庄的市文资办开会。等车的时间不长,只是车上异常的挤,我想几天没坐车,不会是租住到五环外的年轻人又多了吧。耳边听有的乘客在向单位请假,大概意思是地铁出问题,等了一个多小时等等。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这时的地铁里是难得见到老年人的,挤在一起忽然就不自在起来,觉得真应该腾地儿了。晚上看到消息,今早6点54分开往亦庄火车站方向的列车出现故障,为了保证乘客安全,亦庄线实施了开通以来第一次因为故障清人、停运。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共清人5次,上、下行部分列车停运,直至早上7点46分救援完毕,故障列车退出运营正线,秩序逐渐恢复。为维护乘客权益,因列车停运乘客买了单程票进站需要退票,可在本站进行原价退票,对于刷一卡通进站的,车站会对票卡进行处理,不会给乘客造成任何损失。因地铁故障导致上班迟到的乘客,可在北京地铁各车站开具延误证明。
说这段事,主要的“点”是所谓的“第一次”,类似的词还有“最大”“最强”,其实不能说过了,否则就有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感觉。有些事是天意不可逆,15日中秋节的3时05分,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强台风级)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风力达15级。受它影响,福建中东部、浙江东部降大到暴雨。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的一些县市,停电停自来水,电信中断手机失灵,树木大量倒伏,房屋倒塌。据报道,“莫兰蒂”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说“最强”总要有一些特别抓眼球的事,15日福建永春县普降大雨,位于湖洋溪上的东关桥在10时30分被冲垮,这是一座有871年历史的廊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独特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全部为木材构造。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地处闽浙交界的浙江温州泰顺境内河水暴涨,水位之高百年一遇,当日中午11时58分至13时30分,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三魁镇薛宅桥、筱村镇文重桥和文兴桥3座泰顺廊桥被洪水冲毁。这三座桥,薛宅桥建于明正德七年距今504年,文重桥建于清乾隆十年距今270年,文兴桥建于清咸丰七年距今159年。
中国的廊桥是桥梁和廊、屋、亭的结合,因造型别致历史悠久,在世界桥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泰顺人周秀松说,廊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蕴含着许多颇值得细述的亮点。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优美的廊屋与桥梁融为一体,结构严谨、类型多样,采用最传统的工艺,甚至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皆以坚硬的木材制作而成。廊桥与地方的民俗、信仰,与史实、传说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桥匾、碑记承载着一方的文脉。廊桥有交通的便利,能遮风避雨,它还是乡民休息交流的公共场所和互通有无的市场空间,特别有利于村镇的人丁兴旺、百业发达、社会祥和。
目前,我国的木拱廊桥多分布在闽浙山区,2009年由屏南、泰顺等六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目前有100多座廊桥还在使用,浙江泰顺的廊桥更负盛名,有“中国廊桥之乡”的美誉,该县存有的33座廊桥中,200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座,省级的有4座。在过去,修桥铺路被公认为造福社会的善举,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泰顺民间建廊桥,一般由名门望族中的长者担任“首事”,他要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和建材,又要动员各家各户出工出力,这就是所谓乡贤的作用,想干事还要会干事,有领导还要有执行,缺一不可。资产丰厚人家解囊相助不限多少,贫困户能出工就出工,有木头也可以捐献。可以说,人民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泰顺廊桥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人已经忘却了廊桥的风采,一些廊桥在地方建设中损毁,在岁月的风蚀中衰败,老工匠的相继离世,也使造桥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廊桥因大水而消失,我们虽然心存遗憾和可惜,但也再一次认识到,面对自然灾害它们脆弱的身躯是那样的不堪。其实不仅仅是廊桥,就是我们精心呵护的家园,转眼之间不也是一塌糊涂。为了修复廊桥,泰顺县文化部门发布了《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呼吁广大群众,发现廊桥相关木构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收集保管。据说现在村民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找到被冲毁的三座廊桥多数木构件,虽然一座桥可能有上千个构件,但主要的百根构件未损坏的话,修复工作会更加有意义。看《新京报》说,根据我国《文物法》的相关规定,禁止已毁文物原址重建,“国保”文物的修复还要报国务院审批。所以,目前地方能干的事,就是对收集的构件进行编号,按不同的部位分类,清洗、晾干,同时请专家对廊桥的破损进行修复评估,拿出方案上报。
下面说北京的白塔寺前一条街,从阜成门内到西四这一段。国庆节前,城里有不少“北京设计周”的展览,大大小小,我和《北京纪事》的副主编宋国强去观看了一个。地方在阜成门内北街6号,在鲁迅博物馆门前不远,展览面积应该属于最小的之一,20多平方米,门脸也小,走过不注意就错过了。展览主题是白塔寺日记·纪实摄影展,主办方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机关摄影协会。和几个办展的年轻人边看边聊,一高兴把鲁迅博物馆的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也请了来。这事让我联想很多,就说白塔寺前这条街,阜成门内大街,街南面基本是高楼林立,老的有地质博物馆、全国政协礼堂,新的“金融街”咱就说不清了。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是小老百姓这些年比较熟悉的,邮局是没落了,可银行还行,这总行应该在这儿占了“地利”,否则行领导也不会把白塔寺拍得那么震撼。
阜成门内大街路北还是以平房为主,比较另类的当数福绥境大楼,1958年落成的公社大楼。附近的宫门口胡同历史悠久,明宣德八年(1433)在这里建了朝天宫,方圆数里,有三清殿、通明殿及普济、景德等殿,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一场大火将13座宫殿全部烧毁。应了那句老话,水火无情。过去在宫门口头条至五条中,会发现不少精美的石雕,应该是前朝仅存的硕果了。60年代初,母亲在宫门口东廊下的“中央结核病医院”工作,这地方可以说是我童年进京的第一个落脚点。宫门口地区属于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9年对面的金融街开发区已经基本建成,有人财大气粗制定了一个“北扩计划”,打算拆掉宫门口这一片的2000多间平房,与官园的高楼大厦连起来。这事遭到北京市一些文保人士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下了。
列数最有分量的文物,沿街北从西到东。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开馆,里面的鲁迅故居货真价实,可惜是少了原汁原味的胡同支撑。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元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一座喇嘛塔,于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工匠大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了白塔。接着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建“大圣寿万安寺”,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作为元大都的一个重要地标性建筑,白塔留存太不容易,因为至正二十八年(1368)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的所有殿堂,唯有白塔幸免于难,明天顺元年(1457)对寺庙进行了重建。而今天最令人欣喜的是,从四面看白塔终于完整地露出来了。为了这一景,有130年历史的老字号——白塔寺药店被削了层。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开国功臣的地方,乾隆爷几经调整确定了188位帝王,还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民国祭祀停止后,被教育部门使用,新中国后是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后又改名为一五九中学。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中央医院旧址,创建于1915年,终结于1945年。
广济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25号,始建于明朝末年,明天顺初年重建,1931年寺院失火,1935年重建,基本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格局。1953年成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书店(西四店),是北京最早的新华书店之一,所在的古建筑始建于1894年,据说是慈禧老太后60大寿的“献礼工程”,现在内部翻修得古色古香,还是书店。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