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神探”——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

2016-11-10余易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神探儿童医院B超



· 名师 ·

B超“神探”
——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

【编者按】 贾立群,男,1953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为国内著名的儿科超声专家。从事儿科影像学工作39年,其中儿科超声诊断专业28年。在儿童腹部超声诊断方面造诣很深。擅长小儿泌尿系畸形、急腹症、胃肠道疾病、肿瘤等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从医近40年来,认真钻研B超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疑难病例做出了明确诊断,以一流的诊断水平赢得了患者和医生们的尊敬和信任。担任北京儿童医院集团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超声医学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超声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眼科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编委。主编《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参编《实用儿科学》《小儿泌尿外科学》《现代小儿肿瘤外科学》《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小儿内分泌学》《超声科诊疗常规》等书中的儿科超声章节。曾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2013年被授予“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第四届首都道德模范”,“第六届健康中国榜样人物”,“全国当代大医精神代表”,“全国医德标兵”,“2012年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第四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称号。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把梦想当信念、把工作当事业、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快乐,把做人当品牌——贾立群很有名,他用B超诊断儿童疾病的技术享誉业界,被同行和患者称为B超“神探”。

他从医近40年,接诊了30多万名患儿,确诊了7万多疑难病例,挽救了2 000多名患儿的生命。

他的白大褂与众不同,两侧的口袋紧紧缝死,断了患者送红包的机会。

为了患者需要,30多年,他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医院五千米以内,只为能随叫随到。从无怨言。

他获誉无数,先后被评为首都道德模范、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中宣部“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几乎成了“全满贯”获奖医生。

尽管头上光环无数,行走在北京儿童医院,贾立群还是那样,寡言少语,一身旧白大褂,谦和低调。

1 不忘初心、坚持梦想

虽然手里拿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探头,但我心中的梦想很大,那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在我的手里漏诊、误诊。

——贾立群

在成为一名医生之前,贾立群的梦想是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知青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贾立群被分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因为吃苦耐劳,表现突出,被大家高票选出,推荐上了大学。

“我那样的家庭没什么可依靠的,”贾立群说。他的父亲是老北大,任水电部的高级电力工程师;母亲毕业于前辅仁大学,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搞研究。他到兵团后不久一家四口人就四散各地了:父亲在河南,母亲去了四川,妹妹一个人在北京上学。

这样的家境,返城没有捷径。

贾立群没想那么多,只管在兵团里拼命干活。扔砖,不扔到胳膊不听使唤不停下来;烧锅炉哪怕自己整宿不睡,也要让连队每个炕都暖暖和和的……就是凭着一股子干什么都认真和专注的劲儿,赢得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可学的不是打小就喜欢的无线电,而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医学。

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贾立群是每天学习到最晚的人之一。为了学好解剖,他把人的头颅骨借到宿舍,在二层铺上,抱着它反复的琢磨。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当他一睁眼,吓了一大跳,头颅骨和他,躺在一个枕头上。

贾立群说,他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干什么都能干出名堂来。既然学了医,就要当一名好医生。

可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却被分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很多人不愿意去的放射科。

在年轻医生心里,白衣天使,就是拿把手术刀,轻轻一挥,治病救人。放射科辐射的危害自不必说,作为辅助检查科室,与挂着听诊器、拿着手术刀的临床科室差得太远了。

“说心里话,那时我也有过顾虑”,贾立群说,在放射科,能干出什么名堂来呢?

后来,是前辈的教诲解开了他心里的疙瘩。

有一天,科里突然通知去查房。贾立群想:“我一个放射科医生查什么房啊”。到了病房才知道,是他们的院长、我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亲自带着几个不同科室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诸老一边询问孩子的病情,一边查看检验结果,还不时地考查年轻医生们对X线片上病变的判断。院士的专注和一丝不苟,让他懂得了,只要是为了孩子能够恢复健康,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每一个岗位都应该尽职尽责。

带他实习的老师也对他说:“你可别小瞧这放射科大夫,本事大,本事小,全凭一双眼,练出来了,患者得福,练不出来,患者也就跟着你一块遭殃。”

从此,贾立群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定不能因为自己的疏漏,耽误了患者。

1988年,北京儿童医院新添了第一台B超机,贾立群被抽调去组建B超室。B超和放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儿科B超当时在国内几乎是个空白。

“说老实话,我连B超机长得什么样儿都不知道,一切只能从头学起。”就这样,立志不能让一个孩子在自己手里漏诊、误诊的贾立群,在B超机前一干就是20多年。

没有现成的经验,也不能照搬成人的一套,许多儿童疾病在教科书和国外资料上都找不到答案,贾立群只能边干边琢磨。

婴幼儿的腹壁薄,腹部前后径小,用低频探头效果不明显,贾立群就改用给成人检查浅表部位的高频探头,发现了很多之前看不到的腹部病变,堪称一绝。

休息时间,他经常跑到手术室看手术,还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对照B超图像仔细地研究分析。别人看这些血肉模糊的照片会觉得反感,贾立群却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乐趣。

正是对事业的如此痴迷,练就了炉火纯青的超声技术。很多在国际上只能通过其他设备进行诊断的儿童肠道疾病被贾立群研究明白,用B超就能做到正确的诊断,不仅减少了患儿的痛苦,还为家长节省了不小的开销。

一个甘肃来的小姑娘,肚子疼6年了,开过两次刀,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给她做B超时发现在十二指肠上有一个绿豆粒大小的囊肿,并断定这就是引起孩子腹痛的根源,可是当孩子的腹腔被打开,囊肿却怎么也找不到,情急之下,主刀大夫请来了贾立群。拿着消过毒的超声探头在患儿腹腔内仔细查找,贾立群终于在胰头之后发现了它的身影,并找到了一个距离囊肿5 mm的部位作为手术切点。手术很顺利,孩子的父亲专门向手术大夫道谢,大夫说,要谢呀,您就去超声科谢谢贾主任吧,没有他,这台复杂的手术,几乎不可能完成!

同事找他,患者认他,渐渐的,B超“神探”的外号叫开了,“贾立群牌B超”的牌子也叫响了。

贾立群的大弟子王晓曼,为了学习世界前沿技术,曾经到国际超声技术一流的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可半年的时间,她不但没有学到想学的内容,反而成了美国同行的“老师”,将与贾立群一起在国内练就的B超诊断儿童肠道疾病的技术传授给了他们。

在北京儿童医院,每当碰到疑难病例,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做完了,有的家长还用手指着B超机问,大夫,您做的是“贾立群牌B超”吗?

有一次,医院组织外科医生考试,其中一道题问,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本来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标准答案,而贾立群的一位同事干脆回答:“贾立群牌B超”。

这些小插曲,听着总让人忍俊不禁,里头却透着大伙儿对贾立群无尽的信任。

2 脚踏实地、担负责任

帮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去圆那个即将破碎的梦,这是医生的责任,更需要医生的坚守啊。

——贾立群

贾立群总说自己“嘴笨”。同事评价他:不爱说话,更不会说漂亮话,但高度负责。

2008年2月,牡丹江一位患儿父亲坐最后一班飞机,抱着已经“病危”的3岁儿子,赶到北京儿童医院。深夜,刚刚入睡的贾立群再次被电话叫起,他立即赶到医院。

经过仔细检查,贾立群诊断为——尿结石。只要把结石排出,肾衰竭就可以治好了。患儿远在牡丹江的亲人得知后,按照当地风俗,向着南边的方向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连着磕了3个头,行了千里之外一个普通家庭对贾立群最隆重的大礼。

可贾立群没法像孩子家人一样长吁一口气,他很疑惑:这种结石过去在孩子中非常少见,近来为什么突然增多了?凭借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和临床医生一起调查了10多个结石患儿的喂养情况,结果发现:孩子吃的是三鹿牌奶粉。

几个月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了。根据前期的经验,在卫生部门要求下,贾立群和他的同事们只用了2个小时就制定出了诊疗方案,成为全国筛查奶粉结石的“金标准”。随后,贾立群作为当时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在全国各地培训B超医生、指导筛查工作,和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了3万多个孩子的筛查任务,及时化解了3万多个家庭的幸福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

可就是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医生,也曾被家长误解过。

一天晚上,正在急救室值夜班的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大夫宋宏程,突然见到贾立群抱着一个孩子急匆匆跑来,后边跟着几个人,一边喊着,一边要抢贾立群手里的孩子。贾立群冲进急救室,把孩子放到抢救床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宋宏程说:“孩子严重血性腹水,需要马上抢救、做手术。”然后转回身,拦住后面的患儿家长,患儿家长哪管这些,不依不饶,非要抢回孩子。此时,孩子已经昏迷了,家长一看顿时傻了眼,这才安静了下来。急救后,孩子马上进行了手术,患儿的腹部一打开,肚子里全是鲜血,是肠系膜血管破裂,裂口竟有1厘米,主刀大夫说:“多亏贾主任呀,及时把孩子抱来,要是再晚一会儿,孩子可就没命了。”

手术完毕,贾立群才来得及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抱着孩子直接奔急救室。原来,他在给孩子做B超的时候,原本怀疑孩子是腹水,但仔细一检查,发现腹水浑浊,再细看竟然是腹内出血,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差,他顾不得向患儿家长说明情况,只能争分夺秒地送孩子去抢救。

听了他的解释,患儿家长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已经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儿,后悔地一个劲儿向贾立群赔不是。

宋宏程悄悄地问贾立群:“您直接给家长发报告不就行了吗?您这么做,万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的,您要承担多大风险呀。”

可贾立群却说:“孩子已经生命垂危了,家长不懂,我们医生懂,我们得对患儿负责。”

贾立群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天,她的学生王佳梅接诊了一个生后23天的小患儿,严重呕吐,胆汁都吐了出来,超声图像上,一个典型的肿物把肠腔堵得死死的,王佳梅迅速诊断为肠道息肉,并将诊断报告交给老师审核。可贾立群觉得似乎不太对,不是肠道息肉那么简单,于是又重新给孩子做了遍B超,得出了不一样的诊断:绒癌,一种源自胎盘的恶性肿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患儿母亲在医生提示下也做了检查,发现体内也有绒癌。

这让王佳梅忍不住感叹:正是贾主任对每一位患者的高度负责,对每一个病例的毫不含糊,全世界罕见的母婴“绒癌”转移病例,才在我们手里,得到了准确的诊断。

孩子经抢救脱离危险了。看到一个差点夭折的小生命得以继续成长,王佳梅突然理解了老师贾立群对待患儿的耐心、细心,对工作的痴迷,还有对自己的苛刻,那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贾立群总是承诺,只要患儿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有一个休息日,他正理发呢,突然接到医院的急诊电话,刚理了左边,右边还没理呢,马上就停下来,立刻赶往医院。 最多的一天夜里,贾立群被叫起来19次。住在医院旁边的他,每次都是刚躺下,电话铃就响了,于是赶紧穿上衣服,又跑到医院。他爱人心疼地说:“你这一宿啊,净在这儿做仰卧起坐了。”

为了患者,他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医院五公里以内,甚至连春节期间亲属同学聚会,都选择离医院最近的饭馆。

随着贾立群B超的口碑越来越响,超声室外慕名而来的家长越来越多,队越排越长了。贾立群深知,要诊治更多患儿,凭一己之力终归有限。于是,他倾囊相授,带着科室10来个年轻人早晚加班、增加小夜班,使得超声检查的预约时间从2个月变成了2天,尤其欣慰的是,他的团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除了预约贾立群B超外,患者还争相预约王晓曼B超、王玉B超、王佳梅B超,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成了患者心中的一个团队品牌。

由于贾立群在儿科超声波领域的高超技术,不管是院内还是院外的同行,都愿意找贾立群请教和查找超声影像的资料,他从不吝啬,总是全力帮助。他还把多年摸索的经验写进了《实用儿童腹部超声诊断学》,毫无保留地传给所有人。贾立群说:“我个人的名利并不重要,只要患儿能重获健康,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3 做人做出品牌

只要不耽误孩子看病,一切都值得。

——贾立群

北京儿童医院是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儿科医院,每天要接诊患儿八千到一万多人次,其中六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医院二层的超声科外,总是排着长长的看病队伍,忧心忡忡的家长,苦痛哭闹的孩子,乱作一团。超声室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儿,贾立群的笑容总是特别慈祥,动作也特别轻柔。小患者送的卡通贴纸,一直被他粘在白大褂的胸卡上,一俯身,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冬日里,他会把做B超的耦合剂放在暖气上烤热了,用手再捂一会儿,才轻轻涂在患儿身上。检查时,他会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游走着手中的探头,尽量不让孩子哭泣。

为了感谢,很多家长都给贾立群送红包,这事儿可愁坏了最不擅长拒绝人的他。

贾立群说这不行,不能要,家长们以为他客套,想方设法硬往他兜里塞,来回的撕扯,白大褂的两个兜全给撕耷拉下来了。更不值当的是,这样推来搡去的很耽误工夫,没法给更多的孩子看病。一开始,贾立群实在推不掉,就利用下班时间把钱交还到孩子的住院费用里,后来,他干脆就把衣服的两个兜给撕了下来。可同事们看见了说:“主任,您这白大褂怎么没兜呀,看着特像厨房大师傅。”贾立群一听也对呀,就又把两个兜给缝回去了,还特意从里面把兜口也给缝死了。再有家长塞钱的时候,怎么塞也塞不进去,就纳闷,贾立群说,兜缝着呢,您甭塞啦。这样家长们就放弃了,贾立群也从此得了一个“缝兜大夫”的称号,被大家广为赞誉。

面对医生,不少小孩都哭着闹着害怕检查,贾立群除了耐心哄着这些孩子之外,有时候还得配合他们一些“非正常”的要求。

有一次,检查前,家长抱着大哭的孩子说:“大夫,您能把白大褂脱了吗?我们家的孩子一看见白的就害怕。”为了让孩子顺利检查,贾立群把白大褂脱下来了,露出里面的羊毛衫,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家长又说:“您那毛衣上还有白色的条块,您能不能把毛衣也脱了呀?”好在贾立群那天穿的衣服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正好是蓝色的,孩子这才安静下来,做了检查。

有人问贾立群,这么不合理的要求,你怎么还答应啊?他还是那样,淡淡地一句:“没事儿,只要不耽误孩子看病,一切都值得。”

在北京儿童医院,每个人都能讲出几段贾立群为患者、为同事无私付出的故事。得知要宣传贾主任,全院职工一拨接着一拨自发从各自忙碌的工作岗位上抽身赶来提供线索,整整一个下午,怎么聊都没个够。同事们说,宣传贾主任,我们百分百赞同,末了还捎上一句玩笑:我们贾主任,干的是劳模的事儿,长得更是一张劳模的脸!

可宣传贾立群,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贾立群的妻子。

贾立群的妻子是一名教师,也姓贾,她常常对贾立群“抱怨”说:“我这一辈子总是在等你,等你回家吃饭,等你陪我逛逛超市,等你有个不忙的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贾立群陪她玩两天,哪怕是到北京郊区也行,可到现在,都没能如愿。

夫妻俩还有一个儿子,可说起儿子,贾立群的心里更是写满了对不起。

有一次,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得没完没了,图像看不清晰。贾立群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放下探头,贾立群突然想起来,他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爸爸接呢。这可急坏了贾立群,他一路飞跑,到了车站,看见儿子孤零零的还站在大雨里等,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儿子一看到爸爸就哭了。贾立群一把抱住儿子,又心疼又生气:“你傻不傻呀,怎么不知道躲雨呀?”儿子委屈地说:“您说过让我在车站等着您,不准动……”抱起了冻得直打哆嗦的儿子,贾立群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他也不是不想你,不愿意陪你,他就是太忙了”,作为妻子,每每说起丈夫,贾老师总是又爱又气,也吵过,也闹过,可回过头,为了帮助控制贾立群的高血糖和高血压,依然每天早早起床,在厨房忙忙碌碌,给总顾不上吃午饭的他准备营养餐。儿子也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工作,会用所学的专业帮爸爸总结病例、做PPT,结尾处每次还不忘写上一行小字:“老爸,加油!”

贾立群总说,对家人,我心里真是既温暖又歉疚。我不能为家里做什么贡献,能做的就是跟他们一次一次地说“对不起”。

贾立群还说,自己对不起的还有超声科的同事,因为带着他们每天都加班加点,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贾立群常说,“贾立群牌B超”不是我个人的品牌,而是患者给予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团队的信任和荣誉。

每一次,受邀上台不得不讲点儿什么的时候,贾立群总是这样结尾:“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没有梦想;只要怀抱梦想,无论多么艰苦的付出,也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医生,千千万万个患儿家庭的梦想也是我最大的梦想;那就是让孩子们身体更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看着一个个患儿从我们这里健康、快乐地走出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了这个梦想,我觉得,做多少事情都是应该的,多少年的坚守和付出也是值得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余易安供稿)

编辑陈瑞芳

时间:2016-10-1610∶5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61016.1055.006.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6.05.030]

猜你喜欢

神探儿童医院B超
家有“神探”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神探大作战
喷嚏神探
妙手仁心 洞察细微——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神探虎斑猫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