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探索与实践
2016-11-10朱兆华陈晓蓉徐国钢赖庆旺
朱兆华,陈晓蓉,徐国钢,赖庆旺
(广东省受损边坡生态景观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6)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探索与实践
朱兆华,陈晓蓉,徐国钢,赖庆旺
(广东省受损边坡生态景观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6)
以近20年来受损边坡生态修复时间为例,就受损边坡来源、特点、危害及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其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创新体系、关键技术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我国今后现代工程受损边坡生态复与景观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受损边坡;裸露坡面;生态修复;生态防护;景观重建
受损边坡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裸露坡面,是地质灾害或现代工程建设的产物,对地表生态景观破坏彻底,如不及时治理,不仅影响生态景观,还将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及边坡安全事件。边坡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通常伴随着极其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汶川5·12大地震造成的大范围滑坡、甘肃舟曲泥石流事件、光明渣土受纳场滑坡事故等影响巨大,震动世界。我国受损边坡具有来源广、规模大、地质灾害多、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引起了学界、业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就受损边坡来源、特点、危害及其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其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创新体系、关键技术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我国今后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我国受损边坡的产生及生态破坏情况
我国受损边坡主要源于3种情况:(1)近年来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如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网、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建设;(2)开山采石、矿产开采、地产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3)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我国公路和铁路高速化建设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自1984年我国建设第一条沈(阳)大(连)高速公路以来,截止2014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145万km,连续3年超美国,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铁路始建于1999年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2014年全国运营里程达1.6万km,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量之和,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机械创伤面约70%为裸露边坡,其中挖方边坡约占40%,填方边坡约占30%。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坡体失稳,甚至山体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据估算,截止2014年,仅“两高”建设沿线土地破坏,形成的路域边坡累计总面积超过41.46万hm2[1-3]。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高铁和高速公路主体工程的配套技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路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创伤面深,工程规模大,生态重建任务繁重。从发展速度和工程规模看,国外无先例可借鉴,不仅给我国现代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带来新的挑战,也促进了我国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学和植被建植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已到了不堪重负、不可持续的地步。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结果[4],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沙化土地174万km2,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在全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矿区面积约为134.9万hm2,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hm2,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在城镇化进程中,分布在城市周边的采石场及新遗留的高陡岩石边坡,其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工程难度极大。如海南三亚市共拥有43个采石场,岩石边坡总面积达130万m2,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恢复这些边坡的生态景观,政府投入了巨资进行分期分批整治。
除上述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受损边坡外,还有一些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也通常造成大量的受损边坡,并且伴随着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汶川5·12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光明渣土受纳场滑坡等。这些与边坡有关的重大安全事件也一次次警醒人们要高度重视其安全监测与防护。
2 受损边坡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边坡受损首先是有形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并因此进一步导致受损边坡生态系统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主观与客观间的生态联系失衡,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则意味着要在时、空、量、构、序的范畴上,重构这种复合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多维生态网络,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恢复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这种修复与重建不仅包括裸露坡面的植被恢复、固土护坡、水土保持等,而且还强调在更高层面、更大格局和更宽视野上对生态系统整体的顶层设计、个体(局部)优化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就“重建”本身的含义来讲,任何一次重建都是对先前事物的扬弃和提升,受损边坡生修复与景观重建也不例外。
从微观上看,受损边坡属于典型的困难立地,与所在区域的立地条件相比,具有明显抑制植物生长的诸多特征:(1)无土或少土;(2)缺水,极度或极易干旱;(3)无肥或少肥,极度贫瘠;(4)水热条件的安全性差,变化幅度大,坡面温度最高可达60~80 ℃(因地区而异),远超植物适生范围。正是这些限制因素的存在,导致边坡植被恢复、生态景观重建及安全防护工程作业的困难很大,其中高陡边坡的生态景观恢复与安全防护甚至被称为世界性难题[1,3,5],引起了学界、业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也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3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的原则和目标
3.1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原则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需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坡面类型及立地条件,分区分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艺方案(图1),表1则呈现了以坡体剖面构型(层)来划分坡面类型并确定相应的治理工艺[5];(2)低养护原则:以“减养护、免养护”为目标,使坡面建植的植被自然生长,成功演替;(3)工程措施耐久性原则;(4)植物措施自我修复原则:建植植被自我修复能力强,生态景观1年内明显改善,3年后趋于自然。
表1 以坡体剖面构型(层)来划分坡面类型及选择工艺
3.2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目标
在工程实践中,裸露坡面生态治理从功能目标上看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第二个层次是在保证第一层次功能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建。
具体地讲,裸露坡面生态治理应达到以下目标:(1)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构建近自然生态景观;(2)生态效果好,如吸收CO2、SO2、滞尘、降低PM2.5、吸污等的能力强;(3)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合理配置植物,营造景观及保护生物多样性;(4)快速和持久复绿,植被不退化,群落良性演替;(5)与工程防护结合,实现边坡稳定,消除安全隐患;(6)开发及应用绿色低碳的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7)合理开发利用边坡资源,要向边坡要效益(如土地复垦、保持水土、森林碳汇等);(8)创建“隐蔽工程”,即完工后,由于植被覆盖、植物造景及近自然生长而无法看到坡面创伤与修复的痕迹,这是裸露坡面生态治理的最高目标。
图1 根据坡面类型及立地条件分区分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艺方案示意图
4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创新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4.1技术创新体系
在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中,涉及到三大技术体系的创新(图2)。一是植被技术体系创新,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二是肥力持续均衡供应与保障技术体系创新,解决怎么种的问题;三是评价体系创新,即解决如何评价坡面植被建植成功与否的问题。
图2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图
4.2关键技术
4.2.1强抗逆性植物筛选、繁育及配置技术自1997年以来,笔者单位的研发团队针对受损边坡植被建植、生态防护与景观重建,开展了一系列强抗逆性乡土植物筛选、繁育及配置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以下关键技术突破。
(1)适应于不同气候环境及立地条件,以豆科灌木为主的强抗性、免养护型乡土植物(乔-灌-草、藤、花、蕨等)培育与组配关键技术[3]。
(2)强抗性植物种子处理材料及关键技术。如采用壳聚糖生物源种衣剂等对种子进行包衣,在种子周围形成“小水库、小药库、小肥库”,提高种子发芽率(20%~90%),改良物种的抗旱、耐贫瘠能力,减少用量,并防鼠、虫害,如紫穗槐种子的浸泡催芽技术,又如以磁处理作为物理诱变因子对一些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出芽率、抗逆性等。笔者对所选乡土植物样本的耐旱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和评价(图3)。
(3)适用于岩质陡坡(包括墙面、屋顶等)下的植物选配、容器繁育及造景技术。
在具体治理工程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是在遵循乡土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主要依据边坡不同区域环境立地条件、边坡类型,边坡高度,阴坡、阳坡,周边环境与景观特点等,结合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兼顾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恢复或重建来选择和确定适宜的植物种类。
4.2.2推行乔-灌-草立体模式,建立稳定、持久的边坡生态体系近十多年来,笔者先后在四川成南、京珠高速粤北D段、云南元磨、重庆达渝高速、粤赣高速粤境段等,采用乔-灌-草混播模式,建立以银合欢、金合欢、坡柳、山毛豆、胡枝子、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三元或多元结构的生态体系示范(表2)。通过工程实践,认识到没有乔灌木参与的人工草被生态是不完整的边坡生态体系,是难以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生态系统[2,3,5]。工程受损边坡建立乔-灌-草立体生态体系,主要生态效益在于:(1)多元结构生态体系,改善了社会视角景观;(2)多层次立体生态,体现了植被对水、光、热利用的最大化;(3)木本与草本深浅根系植物配置,可形成盘根错节的强大根系群,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边坡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4)以豆科为主的乔-灌-草植物群落,可改善水分和养分内循环,并改良土壤肥力和根际微生物环境;(5)防止植被退化,通过结实植物种子自然散落,发芽野生,建立多代演替的永久性植被,恢复小流域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原貌。
图3 不同乡土植物抗旱性能比较
工程名称竣工时间/(年/月)工程面积/万m2植物配置模式生物演替及后效果观察云南元磨高速公路边坡2003/518.7乔-灌-草混播以银合欢、坡柳、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三元结构,立体郁闭。深圳市南坪快速路边坡2006/412.5乔-灌-草混播以银合欢、金合欢、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三元结构,立体郁闭。广州南沙采石场治理2007/528.7乔-灌-草、藤混播以小叶榕、银合欢、大翼豆、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藤四元结构,立体郁闭。深圳龙岗松子坑2#采石场治理2009/75.0乔-灌-草、藤混播以小叶榕、银合欢、葛藤、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藤四元结构,立体郁闭。广东清连高速公路边坡2010/910.6乔-灌-草混播以银合欢、台湾相思、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三元结构,立体郁闭。海南三亚A1、A2采石场治理2013/512.5乔、灌、藤种植+混播以小叶榕、银合欢、葛藤、狗牙根为主的乔-灌-草、藤四元结构,立体郁闭。
4.2.3具有持续均衡肥力供应的植生基材配置技术
4.2.3.1植生基材养分平衡调配技术植生基材养分平衡调配技术包括横向平衡调配技术和纵向平衡调配技术[6]。横向平衡调配技术主要调配养分的种类,强调养分的全面与均衡,不缺素,不多施。纵向平衡调配技术主要调配养分供应强度,即调配养分的释放速度,尽量与植物吸收相同步(图4),以保证养分供应的持续性、耐久性。
4.2.3.2生物型人工复合核心基材制备技术该技术以复合促腐微生物菌剂制备及有机废物(生活污泥、绿地废弃物、餐厨垃圾等、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蘑菇渣等)快速腐熟及工厂化生产技术为核心,具有材料易得、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理快速高效、对环境友好,既可原位或就近处理,也可异位工厂化处理等诸多优点。通过自主研发,获得了以下专有技术:(1)有机废物复合促腐微生物特效种群的筛选及组配技术,包括特效土著菌筛选与培养、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培养、复合促腐菌剂的制备等关键技术;(2)复合促腐菌剂在有机废物(生活污泥、绿地废弃物、餐厨垃圾等、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蘑菇渣等)循环利用上的应用技术;(3)生物型人工复合核心基材工厂化生产技术。
4.2.3.3新型材料开发与应用采用造纸废液木质素改性材料、味精废液改性材料、其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沸石、海泡石、蛭石等岩质材料来研制不同类型的植生基材添加剂,如新型粘结剂、肥料增效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1,5,7]。科学合理的植生基材配置是防止施工后植被退化的关键,要求基材肥力供应持续、平衡,不缺素,不多施;基材质地亦要适宜,质地疏松利于植物生长但不易固附(尤其是坡陡),极易脱落,雨季施工尤甚;但若太粘结(如用水泥作为粘结剂并加大用量)易于固附但又太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这就需要从新材料研制、应用及工艺技术改良来解决。植生基材配置技术性能指标具体见表3[8]。
表3 植生基材配置技术性能指标
图4 养分供应强度与植物养分需求之间的变动示意图
4.2.4在植生工艺和技术改良上的突破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适用于任何区域、任何来源、任何类型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的工艺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工艺技术。
(1)改良的挂网喷混植生工艺技术[9-11]。以改良的“挂网+喷播”方式,将采用独特配方调配的营养基材及植物种子喷射到坡面上进行植生。该工法应用了永久性固网技术、新型环保材料及基材添加剂等,使边坡修复与防护效果获得了质的飞跃。采用该工艺进行裸露坡面植被建植时,要求施工时达到标准:①力学强度0.25~0.3 MPa;②抗冲刷强度100 mm/h;③下雨时坡面应无浑水产生,水土年流失率低于1%;④外观无明显龟裂现象,在生态质量上达到以下标准:①年滞尘>7500 kg/hm2;②年吸收SO2等>37.5 kg/hm2;③持水量增加50%。喷播质量要求见表4[8]。
(2)改良的V型槽植生工艺技术[5,11]。在材质、结构等方面采取永久性设计,适用于高陡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大样图如图5所示。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还衍生出了“V型槽+挂网喷混植生”法[5],即在做好的V型槽之间再采用挂网喷混植生工法进行植生、快速覆盖与综合防护的方法。采用该工艺时,按以下要求进行:①进行结构安全性计算,主锚杆宜用Φ18-14的螺纹钢,不宜过大或过小,应作计算和荷载试验;②锚杆需进行耐腐蚀性处理,用沥青防腐处理或镀锌;③V型槽形状需因地制宜,沿着坡面横向浇筑;④需用高强度混凝土,推荐用C80(绿色混凝土、低碳混凝土),比一般C20、C30强度高,且用量小。
表4 喷播作业质量要求
(3)改良的生态袋植生工艺技术[11-12]。该工法是一种以“柔性结构+植物防护”为关键技术,融合了国内外结构、材料及植物护坡领域最新成果的边坡或水岸生态修复与防护方法。优良的材质性能确保了该护坡(或护岸)方式具有永久性、环境友好等优点。
(4)其他工艺技术的改良。如改良的生态水泥植生法[11-14](又称植被型混凝土植生法)、微地形法(又称植生岛法、燕巢法、鱼鳞坑法)等。
4.2.5养护技术力求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工程免(减)养护是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前提,这在一开始就要从工艺选择、植物配置、基材配制等方面考虑。但工程施工过程及前期的管养还是必不可少,尤其是在边坡这样困难的立地条件下的植被建植。通常工程养护期设定为1~2年。当坡面植被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群落进入到良性演替阶段,基本上就可减少养护,甚至是免养护。
以往为节约成本,普遍采用人工拉水管浇水、施肥的养护方式。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一些工程(如高陡岩石边坡的生态修复)本身对自动化养护有较高要求和需求,微灌技术(如滴灌、渗灌、喷灌等)、肥药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为自动化设备供电)等在边坡生态修复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也代表着今后该领域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
图5 V型槽植生工法大样图
5 工程实践情况
5.1工程实践情况
笔者所在企业及研发团队从1997年开始,就参与了我国南方广东、海南、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第一、二批高速公路施工或设计,例如深汕、京珠(粤北段)、海南西线、广惠、开阳、揭普、粤赣(粤境段),成南、渝黔、达渝、昆石、昆玉、玉元、元磨、福宁、漳龙、宁杭等高速公路的边坡生态修复与防护。其中浙江甬台温、四川内宜等高速路绿化工程量达68万~100万m2。历年来,累计完成65条高速路和部分铁路的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以挂网喷混植生为主),施工总面积达2600万m2,完成合同金额6.8亿元。此外,还实施了广州南沙、三亚亚龙湾、南京八里矿、无锡舜柯、深圳大亚湾、松子坑等40多个采石场的高陡岩石边坡的生态防护及景观重建工程(以V型槽植生为主),施工总面积到380万m2,合同总额约4.56亿元。因此,笔者以近20年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见证了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建快速发展的历程和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的进步,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2取得的主要技术进步
我们在优良护坡植物种质资源、不同气候带灌草种配置与喷播技术、不同类型边坡植被恢复施工技术、岩石边坡客土喷播技术体系及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质量评价及技术规范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在以下技术指标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1)以乡土植物和豆科灌木为主,筛选出抗砂化、抗干旱、抗贫瘠的优良品种50多个,从中确定了10~15个植物优化配置方案应用于到道路建设、矿山开采、地产开发导致的创伤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达到了30 d见绿,90 d植被覆盖率60%,半年内覆盖率90%以上,1年内全覆盖,3年内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趋于一致,30~50年植被不退化。
(2)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后,水土流失模数控制在≤500 t/(km2·年)范围内。
(3)以广州南沙采石场的生态治理示范工程为例,对坡面建植植被的群落结构质量按SVQES评价体系[15]进行评价,其盖度、绿期、截流量、抗旱性、耐贫瘠能力、抗拉强度、物种丰度指数等各项综合质量评分均达到优良水平(即P>0.55)。其中,盖度≥1.5,绿期365 d,抗旱性≥7分,物种丰度指数≥11,截流量≥5,耐贫瘠能力≥7分,抗拉强度≥7分。
5.3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亦存在一些行业共性问题[7,16],集中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坡面建植植被易退化,尤其是水热条件特别恶劣的高陡石质边坡,施工及养护难度大,容易出现“一年青,二年黄,三年枯,四年无”的情况,达不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防护、景观重建等多重功能目标。该问题在北方及中西部地区,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突出。二是植生基材保水、保肥、抗冲刷能力较弱,雨季施工极易出现基材滑落,难以固附,植被建植难度大的问题;该问题在我国地处南亚热带,雨量充沛的华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严重。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植生基材配制及其固定、附着,这需从新材料研制、新技术开发、工艺改良等方面来着手解决。植被易退化是因为基材肥力供应不能够持续、均衡,抗冲刷能力弱是因为基材粘度、客土颗粒粒度及质地不适宜。为此,从植生基材肥力及粘结性方面考虑,开发一些提高基材粘度又能起到保水、保肥、增效的新材料[1,7,17-18](如用作新型添加剂等)无疑是重要的。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就受损边坡来源、特点、危害及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其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创新体系、关键技术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我国今后现代工程受损边坡生态复与景观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将社会高度关注的受损边坡稳定问题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防护、景观重建等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地研发,跨越了地质学意义的单纯工程固坡技术,以及生物学单一植被建植技术,形成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综合技术体系及解决方案意义重大。在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中,涉及到三大技术体系的创新:一是植被技术体系创新,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二是肥力持续均衡供应与保障技术体系创新,解决怎么种的问题;三是评价体系创新,即解决如何评价坡面植被建植成功与否的问题。笔者单位及科研团队以近20年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见证了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建快速发展的历程和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的进步,并在乡土植物选育、坡面植被建植、水土保持效果、植物群落评价等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6.2建议
(1)以道路边坡、采石矿山等受损坡面的植被恢复、生态防护、景观重建为主体内容的“边坡生态工程学”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地质工程学与植物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大规模工程实践做学科支撑,望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业界加强这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实践,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2)在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工程中,雨季施工时防基材滑落、冲刷以及完工后植被退化是最常见而又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谓行业共性难题,在这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3)包括生态防护在内的高陡边坡的综合防护被称为世界性难题,需学界、业界人士及单位联合攻关,以期获得重大突破。
[1] 朱兆华,徐国钢,曹华英,等.造纸废液木质素化学改性及在道路边坡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上的应用[J].中国科技成果,2014(15):16-30.
[2] 徐国钢,程睿,赖庆旺,等.中国南方基础建设中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实践[J].土壤学报,2015,52(2):133-141.
[3] 程睿,赖庆旺,徐国钢,等.我国基础建设中土壤生态破坏与修复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7):65-68.
[4] 李凤,陈法扬.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87-189.
[5] 曹华英,朱兆华,徐国钢,等.城市高陡岩石边坡V型槽生态修复的施工技术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29-131.
[6] 刘可星,廖宗文.平衡施肥概念的发展及其技术开发[J].磷肥与复肥,1997,12(6):64-65.
[7] 朱兆华,刘春常,庞志研,等.一种用于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营养基材添加剂:中国,ZL2009101060348[P].2012-07-04.
[8] 戴金水,张玉昌,王坤堂.工程护坡与生物护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27-128.
[9] 朱兆华,徐国钢,庞志研,等.一种用于创伤岩质陡坡绿化的施工结构:中国,ZL201420103940[P].9.2014-11-05.
[10] 朱兆华,陈晓蓉,徐国钢,等.适用于磷石膏堆场的生态防护方法:中国:ZL2014100830267[P].2015-11-25.
[11] 陈晓蓉,朱兆华,孙吉雄,等.一种用于裸露坡面植被建植储水供肥的功能性材料:中国,ZL2014100833763[P].2015-09-02.
[12] 朱兆华,徐国钢,刘英,等.一种用于损毁边坡植被恢复的条带式植生方法:中国,ZL2014100833782[P].2015-07-08.
[13] 朱兆华,徐国钢,刘英,等.用于裸露坡面生态修复的植生砌块预制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4100828623[P].2015-07-01.
[14] 朱兆华,徐国钢,刘春常,等.用于水岸生态防护的植被型水泥砌块预制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4100829077[P].2015-07-08.
[15] Edwards J A, Lourdes J C. Mines and quarries: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2): 341-363.
[16] 陈晓蓉,徐国钢,朱兆华,等.深圳地区道路边坡植物配置及群落建植技术[J].草业科学,2013,30(9):1359-1364.
[17] 李海涛,姚开,何强,等.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0,20(6):27-31.
[18] 廖俊和.木质素理化性质及其作为肥料载体的研究进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4,12(1):55-60.
(责任编辑:曾小军)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chnologi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Damaged Side Slope
ZHU Zhao-hua, CHEN Xiao-rong, XU Guo-gang, LAI Qing-wang
(Guangdong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Damaged Side Slope / Shenzhen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Organic Solid Wast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Shenzhen Mas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Shenzhen 518026, China)
Taking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s of damaged side slope in recent 20 years as examples,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s of damaged side slope, the principle and target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damaged side slope, and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damaged side slope,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beneficial
fo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damaged side slope in the future in China.
Damaged side slope; Exposed slope surfa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2016-06-07
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0GA78100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B090920059);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GCZX2015051514435234、CXZZ20150527171538718、CXZZ20140422142833835)。
朱兆华(1973─),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领域的研发与工程实践工作。
X171.4
A
1001-8581(2016)10-00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