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分析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分析
——以延吉市某中学“澳大利亚”课堂教学为例

2016-11-10董玉芝

地理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延吉市公开课分析法

吕 欣 董玉芝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基于S-T分析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分析
——以延吉市某中学“澳大利亚”课堂教学为例

吕 欣 董玉芝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本文以延吉市某中学的一节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为例,在传统S-T分析法对教学行为划分的基础上,引入D行为,通过记录教学行为,绘制、分析S-T曲线,计算相关参数,得出该课例属于练习型,并给予了练习型课堂教学的评价。

S-T分析法;初中地理;教学分析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1],是继田野笔记方法和记号体系分析方法之后的一种具有编码体系的课堂观察方法。这种课堂观察方法,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它能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实况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通过对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中教学行为的辨别,观察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随时间展开的动态变化,S-T分析法基本上可实现描述教学质量,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可针对教学过程加以量化与质化来反映课堂教学实况。

本文利用S-T分析法对延吉市某中学七年级的一节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探寻客观、可靠的课堂观察方法。

一、“澳大利亚”课堂教学行为类别划分、记录与绘制

1.行为类别的界定与划分

明晰教学行为是进行教学质量观察和研讨的基础。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行为被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2]。教学行为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与教学行为主体相联系并起着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并表现在师生互动和转换过程中,将教学行为定义和划分为教师和学生行为不足以达到满足研究新课堂师生间关系的需要。T行为为教师独立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板书、提问、总结、媒体展示等;S行为为学生独立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相关文献及《教学行为指导》,对教学行为给予了更具体的划分,即引入并定义一种特殊行为(D)。D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交互对话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回答、记笔记、展示,学生疑惑时教师的讲解、反馈等。

2.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记录

通过观察课堂教学现场和回放录像,以每15秒为一个时间间隔进行数据的采样。需特别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一节40~50分钟的课采样时间间隔为30秒,一节20分钟左右的课采样时间间隔为10秒[3]。在记录S-T表格时,若某时刻存在对教学进程起主导性作用的明显教学行为,则教师行为记为T、学生行为记为S,师生平等互动的对话则记为D。记录延吉市某初中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实况的S-T表格,该课持续49分钟,采样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采样数据

3. S-T曲线的绘制

在S-T曲线的绘制中,是以原点为教学起点,将S-T表格中的行为用短线横绘(T)、纵绘(S)、斜绘(D)在坐标系上,其中S、T行为15''绘一格长度,D行为15'绘格长度,直至教学时刻终止。根据S-T曲线成图方法可知,垂直线段表示学生自学预习、互相讨论、回答问题等学习进程,水平线段表示教师提问、讲解、板书板画等教学进程,而倾角为45°的斜线段表示师生互动对话、合作学习、共同评价等进程,各种线段的转折区间则表示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4]。绘制延吉市某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实况的S-T曲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S-T曲线图

4.课堂教学的构成

延吉市某初中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存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持续性教学行为,单一的学生活动或教师活动短则1~2分钟,长达8分钟左右,全部教学过程可被视为由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所构成。

(1)课前复习,上课起始有短暂的互动环节,任课教师以抢答的方式回顾本学期学过的国家与轮廓,从而调动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

(2)课中自主学习与评价,上课初有长达约12分钟的学生行为,是该校规定的“自学与互查”环节,学生先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自学的基础上,将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作为辅助,各组再进行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并以小组形式给予评价。

(3)课中合作与探究,第①阶段,教师行为的增长,指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主观地感受当地民俗风情,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②阶段,学生行为的增长,伴随着师生间适量的信息交互,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中的“图画图话”环节;第③阶段,师生行为频繁的交互,整体上呈向T轴延展的趋势,主要是指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对话,即由澳大利亚的范围、位置向其生物的古老性、特有性承转;第④阶段,学生行为增长的另一个高潮,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中的“探索发现”环节;其间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以学生展示成果,师生共同为小组评价而告终。

(4)教学总结,教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加以总结。

根据S-T曲线并结合课堂实况可以看出,延吉市某初中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远多于教师行为,师生间交互活动较少,S-T曲线较清晰、准确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整体情况。

二、基于S-T分析法对“澳大利亚”课堂教学的分析

1.相关参数的界定

教师行为占有率(Rt):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T)采样数占全部教学行为采样数的比值,即Rt=Nt/N[5]。显然,0

该数据有4个连,即G=4。

师生行为转换率(Ch):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T与学生行为S转换次数(G-1)占全部教学行为采样数的比值,即Ch=(G-1)/N[7]。显然,0< Ch <1,Ch值越高,表示师生交流越频繁,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活动比例相当。较之于传统S-T分析法对教学行为的划分,本文新引入的D行为,其类别归属尚未有绝对的定论。作为尝试,本文暂将D视为T的部分行为,不计入转换率。

2.“澳大利亚”课堂教学Rt-Ch 图分析

根据S-T分析法划分出的教学类型有:①练习型,其标准条件是Rt≤0.3,指以学生活动为主,且师生活动交互程度较低的教学类型。②讲授型,其标准条件是Rt≥0.7,指以教师活动为主,且师生活动交互程度较低的教学类型。③对话型,其标准条件是0.3

图2 Rt-Ch教学类型结果图

三、S-T分析法对“澳大利亚”课堂教学评价

运用S-T分析法能较直观且客观地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从绘制的S-T曲线图中可以更加清楚地分析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课堂时间利用等课堂教学实况。然而,在分析该节课例时,笔者注意到该课例在三维目标的设置、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都能明显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与混合型教学所代表的“师生活动比例相当,且师生活动交互程度较低”的教学不太相符。于是就辨别该课例的教学类型这一问题加以思考。本文借鉴刘立新、王萍、和安宁、周翔等学者在《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中的观点,现对S-T分析法做如下改进,力求减少分析结果的偏差:Rt=(Nt+1/2Nd)/N、Rs=(Ns+1/2Nd)/ N,D被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交互对话的行为[9]。其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质疑、教师从学生处得到信息反馈等内容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学进程,也就是说D对S、T是分别有效的行为。延吉市某初中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中N=196,T=34,S=124,D=38,可得出:Rt=(Nt+1/2Nd)/N=0.27 、Rs=(Ns+1/2Nd)/N=0.73,师生行为转换率仍然是按Ch=(G-1)/N计算[10]。但在处理S、T、D三者之间的连时,D与S、T分别都记作一次转换,如S-T表格若记录下列数据:

此列数据有6个连,即G=6。经对S-T表格的统计,在该课中G=35,Ch=(G-1)/N=(35-1)/196=0.17。依据S-T分析法中教学类型划分的标准条件,Rt=0.27,Ch=0.17,符合Rt≤0.3,属于练习型教学。

在延吉市某初中地理公开课“澳大利亚”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0.27,转换率Ch为0.17,属于练习型教学。在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该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导学案中的检测题来检验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展示,其他组的组员给予评价与质疑,展示组给予回答,教师给小组成绩;在合作学习中,自学、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参与度提高,不仅在思维的碰撞中掌握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中,教师的情境创设与引导不够循序渐进,导致学生思维发散,六个组展示的成果差异大,回答问题不够精准。本节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突出在“自学与互查”环节,以多样的学习为主要活动,教师活动多体现在情境创设、引导、答疑解惑等处,符合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要求,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是一节练习型为主的教学课。

[1] 许厚笕.基于课堂观测技术的数字化教研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4):23-26.

[2] 刘小碧.课堂教学行为模拟训练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李冰景.三种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案例比较研究——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8] 刘立新,王萍,和安宁,等.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学,2014(1):27-30.

[5] 刘明明.课堂教育信息处理及量化评价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6] 黄苏娟,何晓萍.高等数学课程的S-T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3):9-11.

[7] 张毅,陈成忠.基于S-T分析法的地理课堂观察——以洋思中学“新疆”教学过程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1):24-26.

[9] 但池功.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模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101-104.

[10] 刘立新,杜卫民,王萍,等.对S-T分析法的改进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分析[J].化学教学,2014(7):19-22.

(责任编校:方琦)

猜你喜欢

延吉市公开课分析法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吉林省延吉市雨污分流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延吉市老年大学校歌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设计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第一次公开课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