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分析

2016-11-10芦艳波

地理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综合题选择题考查

芦艳波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 保定 071000)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分析

芦艳波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 保定 071000)

对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Ⅰ)的分析发现,试题呈现形式稳中求新,总体能力要求稳中有降,试卷结构和分值构成保持不变,考查目标更加突出主干知识,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提出教师在组织复习过程中需要扎实落实双基训练,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读图、表达和思维的训练。

2016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试题分析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Ⅰ)让人感到既熟悉,又不乏新意。一如既往地关注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着眼区域核心问题,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保持平稳的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域地域性突出的地理特征为素材,体现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从而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与2015年相比试题尤其强调了地理要素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回归对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整体难度有所降低。

一、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和分值构成保持不变

题型仍然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部分,必做题占90分,又分为选择题44分和综合题46分,选做题包括三个: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要求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分值10分(如表1)。

表1 题型结构和分值构成

2.内容结构突出主干,体现抽样

与2015年相比,试题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从信息的呈现方式看,文字量有所增加,而地理图表大幅度减少,由2015年的11幅减少到7幅,但所有题目又都有区域背景,体现了命题者无图考图的考查意图;从知识的落点看,更加突出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从区域落点看,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的题目占比重增加(如表2)。

表2 内容结构

43文字冰川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提取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中泥石流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10分44文字、示意图发展内陆海水养殖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取信息能力、读图判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0分

3.能力结构突出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除了延续了2015年的对解读信息、分析推理等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之外,尤其强调了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如表3),在对每个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过程中都需要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做支撑。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新高考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重视,增强了试题的选拔性功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扎实落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地理基本技能,构建地理思维,树立地理观念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表3 能力结构

二、试题特点

1.稳中求新,稳中有降

整体来看,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在题型结构、内容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保持了稳定,同时难度有所降低,中等偏易的题目比例有所增加。坚持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例如: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影响,外力作用,垂直地带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等。每道题第一感觉都有点眼熟,但仔细研究却发现又有很多新素材新信息没见过,结果入手容易,拿分却并不简单。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和选拔性,体现了对考生高考四项基本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2.文字量增加,图表数量减少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第1组和第2组选择题以及选做题43题都是只出示了文字信息,其中两组选择题的文字信息量均在百字以上,综合题36题同时出示了图文信息,其中的文字信息量也达到了300字左右;相应的图表信息有所压缩,全卷只有7幅图,与2015年的11幅图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多,但所有没有图表信息的题目又都考查了与位置和分布有关的问题,突出了命题者无图考图的命题意图。

图幅信息具有简洁清晰兼信息丰富的特点,每幅图上要素有限,但隐含信息丰富,给考生留有思考空间。

例如:第3组选择题呈现的是“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图,图上只有三个主要信息:渤海湾的经纬度位置、当今的海岸线和三个不同时期的贝壳堤位置示意,通过读图再结合文字信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贝壳堤是海水沉积作用的结果,发生沉积时海水的沉积作用应大于海水的侵蚀作用,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不会向陆地方向推进,而且应该比较稳定,反复进退将不能形成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的贝壳沉积;②渤海湾有河流注入,河流向海洋方向的流动与海水对陆地的侵蚀形成一对矛盾,海岸线向陆地还是海洋方向推进取决于二力的对比,从3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看,应该是河水向海洋方向的力占了上风才导致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但这种推进随时间有快有慢。

第4组选择题的题图是“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作为坐标图,该图只有一个横坐标——磷累积量,和一个纵坐标——海拔,图并不复杂,但要读出其中真意却要费一番思考:①结合图名“四川西部”即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又地处亚热带,因此垂直地域分异显著,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同时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很可能有永久冰川发育;②冰川带土壤不发育,要有土壤发育就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有植被生长,那么结合文字信息,有磷大量累积的自然带应该温度较低,但湿度较大、植被较好;③有了以上的分析,在2000——3000米高度土壤中含磷量较低就好判断了,是因为土壤含水少。

综合题中的36、37题图幅同样隐含大量信息。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考地理图幅并不复杂,但需要结合文字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挖掘到题目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体会到题目中的地理味道,欣赏到题目设计的巧妙,也才能更加准确地领悟高考命题意图。

3.突出地理要素的时空特征及时间演化

其实关注地理事物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在近两三年以来的高考题中已经有所体现,2016年更进一步体现了命题者的这一意图,100分的题目中考到地理事物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的多达58分:第1组选择题考查了中国陶瓷业产业中心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第3组选择题考查了渤海海岸线的变迁;综合题36题考查了影响茉莉花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茉莉花茶厂的区位变化;选做题42题考查了莫干山民宿旅游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由此提醒老师们,除了要关注地理事物的位置信息,还需要教会学生能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4.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也是新课标高考以来一直都在落实的考查意图。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除了沿用往年的通过提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素材、新背景、新概念、新图表考查学生的学习和迁移能力外,还通过加大文字量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推理判断、空间想象等综合能力。

例如:第1组选择题中第一句话“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其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第二句话: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其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隐含着当地有特殊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可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位置信息“广东省佛山市”隐含着靠近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有了这两大优势广东佛山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第三句话:“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中有一个时间信息“2003年”,与这个时间信息密切相关的就是佛山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当地陶瓷业向景德镇的转移。整体解读该题信息实际上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陶瓷业产业中心的区位转移,以陶瓷业为例考查了人类产业活动的时空变化。

第2组选择题通过阅读文字材料需要在头脑里形成一幅相应的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荷兰兰斯塔德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

其中“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具有国际竞争力”是重要信息:说明各核心城区服务种类相对固定,且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会吸引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提高该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题干最后一句话:“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说明这种城市地域结构避免了城市过于拥挤带来的许多城市病的发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城市用地布局形式。

第3组和第4组选择题同样需要仔细阅读题干信息,结合相关图示加以解读。

36题文字信息将近300字,需要考生静下心来,把题目读完、读透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交代了茉莉花特殊的生长条件,为回答有关茉莉花生长的区位条件问题(第1问和第2问)提供了依据;“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说明制作茉莉花茶需要把握好茉莉花的采摘期,需要茉莉花茶厂的布局靠近茉莉花产地,因此在茉莉花产地附近会形成茉莉花茶厂的集聚。“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说明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的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说明改革开放后横县种植茉莉花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多了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也扩大了,从而刺激了茉莉花生产规模的扩大,并带动了品种的优化、品质的提升和当地品牌意识的提高,带来的结果就是“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综合题37题着重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和综合性,需要抓住时间和位置信息。

5.坚持区域认知的考查,延续考点的精细化

对于区域认知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每道题一定有一个或多个区域背景,选取的区域范围都不是很大,但区域特色鲜明,区域的核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思维的延展性,能够很好地落实对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的第2组、第3组和第4组,综合题的37题。二是突出区域的比较思维,例如:选择题第1题组将广东佛山和江西景德镇发展陶瓷产业的区位做对比,而且不仅有空间上的比较还有时间上的比较;综合题36题将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的区位与浙江、江苏做对比;综合题37题则考查了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考点的精细化是指设问越来越具体越深入,考生答题需要依托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严密的地理思维逻辑形成缜密的思维链条。例如:综合题36题第(1)问:专门考查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分值6分;第(2)问:专门考查横县茉莉生长的地形条件,分值8分;37题第(1)问:专门考查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分值6分。

6.开放性试题设问方式改变

新课标高考以来的开放性试题虽然在前进中不断变化,但基本保持了稳定:大多是对某一观点赞同与否并说明理由。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36题第(4)问则是设置了两个不同方向的问题,要求考生择其一回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题目难度不大,赋分也不多,只有4分,但却透露出高考将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的信息。

7.选做题密切关注人地关系

42题关注了民宿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反映了旅游活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43题的主题是冰川泥石流,非常具有地理味道,地域特色鲜明,又不会让考生感到陌生,由于破坏力巨大,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焦点;44题更是关注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具地域特色,很好地考查了考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地理视角。

三、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从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关注现实,关注人地关系的主题,关注考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考查,为了适应高考的这种变化趋势,老师们需要做到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看图、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说话。

1.教会学生阅读

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教材外的地理事实为背景的,这就首先需要考生“会读题、读懂题”,除了能从文字材料中知道所叙述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读其中的有效信息,还原地理事实的本质,抽取地理规律,解答地理问题。这个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地在考场上完成的,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并且直接影响着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和作答。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这种训练的机会,不包办代替。

2.教会学生看图

地图是表达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高考地理更是无图不成题。在提高考生读图能力方面老师们已经足够重视,考前的训练也非常充分,但提取图表信息仍然是考生应试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加强训练的基础上从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将地理图表分类并做专题训练,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阅读新图的机会,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通过图文转换亲手绘制地理图表,绘图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过程,有时通过绘制图表还可以将一些散乱的知识加以整理,找出相近地理知识中的规律,不同地理知识间的联系。

3.教会学生思考

刚刚拿到高考答案时经常会有考生大呼“没想到”,没想到答案原来这么简单,当初“我”也这么想来着,就是不敢确定,结果选错了;没想到还需要从这些方面回答问题,采分点漏掉了。这不能仅仅归咎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不好,老师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平时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机会,这个过程更多的是被教师代替了,结果是老师一讲就懂,老师不讲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答选择题的时候犹豫不决,答综合题时没有思维线索,只能凭着脑子里的一些片段来拼凑答案。因此老师们亟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

4.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1]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2]由此看来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学习能力是新课标高考特别强调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在纸笔测试中的体现。因此方法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论重要。

5.教会学生说话

阐释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体现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综合题解答表达准确才能拿到高分,因此学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至关重要。要学会说话就需要训练,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相信学生,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说错话,这样学生才能从不会说到会说,到了考场上才能不说错话,才能准确地表达。

[1][2] 卢巍,毕华林. 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教学观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0(Z2):32-33.

(责任编校:周晓辉)

猜你喜欢

综合题选择题考查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狂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