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孤独之旅》和《热爱生命》二文的心理描写
2016-11-10邱晓敏
邱晓敏
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在写作要求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的主要目的——如果世界上有艺术而艺术也有目的的话——就在于表现、说出人物灵魂中的真实。”这就是文章中常说的人物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客观描述、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
在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在写人上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本文通过比较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从中找出二者的异同,以此来指导中学生学习心理描写,启发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一、心理描写的方法相似
1.内心独白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内心独白即让人物用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特定环境下的某种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它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道出心里话或说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这种手法在第三人称的作品里,就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客观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感受。
《孤独之旅》和《热爱生命》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客观描述,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文章中,多是在前面用“他想”“他寻思到”“他感到”“他体验到”这样的说法交代,然后像写人物对话一样,直接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如:“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孤独之旅》)这些客观描述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对前途的茫然、无奈和内心的恐惧。再如,“他端详着这些骨头,它们已经给啃得精光发亮,其中只有一部份还没有死去的细胞泛着粉红色。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感到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不甘心死呢?”和“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他也不再痛苦了。他的神经已经变得迟钝麻木,他的脑子里则充满了怪异的幻象和美妙的梦境。”(《热爱生命》)这些描述表现了西部淘金者内心对生与死的思索。
这种客观描述,是这两篇文章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所表现的最突出的地方之一。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能够很好地运用细腻的笔调将人物的内心感受客观描述出来,不带任何修饰。特别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好似一位旁观者看着主人公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感情真实可信,令人叹服。
2.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
自然景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小说中,这种客观存在往往明显地打上了观看这些景物的人的感情印记,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联。简单地说,小说中的自然景物多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主观呈现出来。自然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和小说的内容服务。在《孤独之旅》中,“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几段中的景物描写,“第一缕炊烟”是唯一的,绿色的芦苇像“浪潮”“万重大山”,“芦苇成了一片黑海”,甚至“风也是黑的”。 这里把原本纯美的自然景物变成了主人公心里的内心感受,主人公那种害怕、胆怯的心情跃然纸上。
再如,《热爱生命》一文极力描写了荒野的景色,“狼嗥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他慢慢地顺着河望去,宽广的河湾婉蜒在许多光秃秃的小荒山之间,比他往日碰到的任何小山都显得更光秃,更荒凉,更低矮。”,“他一动不动地躺了好一会,温和的太阳照在他身上,使他那受苦受难的身体充满了暖意。这是一个晴天,他想道。”“太阳亮堂堂地升了起来,这一早晨,他一直在绊绊跌跌地,朝着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天气好极了。这是高纬度地方的那种短暂的晚秋。它可能连续一个星期。也许明后天就会结束。”这几段景物描写,将主人公和病狼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生命以及在与大自然搏斗时的形象烘托得高大起来。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主人公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以自己坚忍顽强的信念一步步走向胜利,主人公的这些优秀品格就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烘托出来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只有在环境中才能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然而,每个人与环境所产生的行为,又必须、也只能通过自身性格的相互搏斗和碰撞来最后确定。从以上例子当中,我们就能明白环境描写不愧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能让我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丰满。
3.传神细节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方法,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细节刻画的过程:动作如何生动、神态如何逼真。而忽略了细节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
这里《热爱生命》表现得较为突出。“他齐膝盖撕下了两截裤腿,用来裹脚。他总算还保住了那个白铁罐子。他打算先喝点热水,然后再开始向船走去,他已经料到这是一段可怕的路程。”,“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象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作品中描写了撕毯子裹脚,砸猛兽吃剩的骨头等,特别是与病狼搏斗的那段,更是细腻剔透,吸引读者。“狼牙”扣在他手上,由“轻”到“紧”,主人公也“抓住了狼的牙床”,用“手无力地掐着”,并且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嘴里已经满是狼毛”。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主人公与狼搏斗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能看出他心中那份求生的欲望,小说中的人物霎时真实、形象起来。
《孤独之旅》的细节描写也很多,如“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里通过杜雍和(杜小康之父)撑船的细节,表现他不安于儿子跟着自己受磨难的痛苦;写鸭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睡觉时还时不时地看船上的主人,这一细节写出了连鸭子也感到孤独,那此时主人公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也是理所当然了。
二、心理描写的不同之处
1.心理描写表现的感情不同
《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辍学跟父亲去放鸭,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在他的旅程中,恐惧和无助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不能回家,又不能“回避”,只能习惯,这就像是被人抛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在他近乎绝望时,暴风雨找鸭的夜晚创造了奇迹——几个月来一直压抑的一种孤独、恐惧的心情在他经历了暴风雨、战胜孤独和恐惧之后,转眼间放松了。杜小康像一夜就长大了,他拢住走散的鸭子,哭了起来,但这并不是悲哀,而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热爱生命》中,作者以雄健、粗犷的笔触,细腻、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和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
由以上可见,二者虽然都写在这样的被命运抛弃的和绝望的心情之下,主人公却战胜了困难,敢于面对现实,创造重新诞生的奇迹。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他的内心经历了一次由恐惧到孤独再到成熟、坚强的成长过程;而淘金者这一形象却是通过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出来的。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2.心理描写的篇幅不同
欧美和俄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一般都较长,有的长篇小说人物心理分析甚至好几页或是几十页。而我国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一般较含蓄、简练、精当。
《热爱生命》中就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如:“也许,他可以想办法确定自己的方位。他痛苦地使劲偏过身子,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的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河望去,宽广的河湾蜿蜒在许多光秃秃的小荒山之间,比他往日碰到的任何小山都显得更光秃,更荒凉,更低矮。他于是慢慢地,从容地,毫不激动地,或者至多也是抱着一种极偶然的兴致,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它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他仍然不激动。太奇怪了,他想道,这是幻象吧,也许是海市蜃楼吧——多半是幻象,是他的错乱的神经搞出来的把戏。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只大船,就更加相信这是幻象。他眼睛闭了一会再睁开。奇怪,这种幻象竟会这样地经久不散!然而并不奇怪,他知道,在荒原中心绝不会有什么大海、大船,正像他知道他的空枪里没有子弹一样。”而《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分析非常简练:“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孤独之旅》和《热爱生命》作为新教材被选入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自然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要忘记汲取文章的精华,学会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这对于指导中学生用真情实感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中考作文中适当地运用心理描写,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而且能使人物真实可感地凸现在我们面前。当然上述几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我们运用的时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如何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的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掌握心理描写的规律。在阅读大量的名家名作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心理描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人,如果运用心理描写,就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要大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置身于情节中,合理地去思考,去感受。因此,心理描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符合生活实际,要真实可信。心理描写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时间、地点、事件、场合以及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人物感受是不同的,心理描写就必须写出在特殊环境下人物符合身份、年龄、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真实、特殊的感受,绝不可能用作者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来代替其笔下人物的心理。
其次,要合理自然地描写,分寸得当,不宜过多,反对冗长。
第三,要灵活地运用。我们在进行心理描写时,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手法中,而应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把多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表现。有些心理描写,还常与比喻、映衬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表现。
第四,要加强心理描写的训练。心理描写的训练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用心理描写改写文章片断,或是平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写作。如坚持写日记,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通过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多积累生活中的见闻,可以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
参考资料:
1.陈家生《文学写作技法入门》,海峡文艺出版社。
2.王益祯《心理描写种种》,《语文天地》1998年第3期。
3.丁品森《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语文天地》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