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综述

2016-11-09马莉

2016年30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一体化

马莉

摘 要: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来源的期刊文献作为综述对象,对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综合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发展对策、影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基于此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求加深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旅游要素不断集聚,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存在着全方位、多领域、制度化的一体化整合要求,区域旅游一体化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其中,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区域旅游一体化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概念界定

(一)关于区域

国外对于区域这个概念的理解,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仍没有统一的界定,按照地域大小可以等同于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个国家、若干省份组成的地区、整个省、若干城市组成的地区、整个城市、或者城市内部由区(县)组成的地区[1]。国内通常指由同一个国家内的几个地理位置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所组成的没有统一行政主体的区块,比如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等。通过对文献研究对象的梳理,按空间范畴进行归类,得到图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跨省份和跨城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较多,对于跨国、整个省份、整个城市、城市内区县的研究相对较少,长三角区域和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多,可见这两个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成熟。

(二)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国内学者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定义也是各有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观点,如图表2:

总之,无论定义区域旅游一体化为旅游联盟、无障碍旅游区,或是一种模式或发展阶段,其研究都是通过对区内或区间的旅游合作以谋求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三、文献内容分类

通过对有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文献的梳理,只有两位学者直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吴国清[2](2010)等提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标准化的互动机理,实证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一体化适应不同的区域旅游标准。唐美玉[3](2012)构建了区域旅游“六位一体”的开发模型,并从产业战略规划、服务体系、产品功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发展促进政策体系等六方面要素进行阐述。可以说我国对于宏观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通用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的理论体系。

而大多数学者是针对确定的区域进行旅游一体化分析,本文将对涵盖跨国、跨省、整个省份、整个城市、城市各区县的所有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具体分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阶段研究、空间结构研究、发展对策研究、影响效应研究及其他研究。

(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阶段研究

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区域旅游一体化定位为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成为他们的研究重点。赵春园[4](2006)将旅游一体化的过程划分为“旅游企业自发”、“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三种状态。安传艳[5](2008)进一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自发的合作阶段、自觉的萌芽阶段、紧密联系的成长阶段和一体化的成熟阶段。赵桂燕(2014)[6]同安传艳持相似的观点,总体上将“一体化”分为前期、萌芽、发展、成熟四个过程。李长春[7](2012)则简化归纳环渤海旅游一体化为萌芽、起步、全面推进三个阶段。这些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多数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的分析,基本上经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结合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趋势都是趋向于上升,可以说伴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分析也是未来旅游研究的热点。

(二)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是指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聂献忠等[8](2006)提出在长三角旅游区,形成点轴模式、集聚扩散模式、环形联动模式、多点共进模式等一体化的空间驱动模式。而吴国清[9](2008)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多中心化趋势中,认为长三角形成了“多核心+网络化”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结构。之后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对都市旅游圈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的发展态势(2009吴国清[10])。苏建军[11](2010)探讨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应形成以运城、三门峡、渭南为核心的多中心与网络化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刘晋含等[12](2013)在对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空间运行模式进行探讨时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板块共建、“1-2-3”小时交通圈的空间结构运行模式。可看出学者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性的研究较弱。有些学者虽然提出空间结构的观点,但对于具体如何实践这些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失之浅显。另外针对这一研究,部分机械的套用了传统的空间结构,缺乏创新,尤其缺乏符合区域实情的旅游一体化空间结构。

(三)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文献中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对策的研究较多,殷柏慧和吴必虎[13](2004)从区域发展均衡性的角度出发,提出环渤海区域要实现一体化的进程需要展开次区域的旅游合作。邹春萌[14](2007)在回顾了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旅游政策、市场、行业一体化的策略以实现东盟旅游一体化。吴国清[15](2009)针对都市旅游圈“网络化+多核心+互动”的空间结构,总结了旅游景点、交通、产业、市场网络化的四个优化途径。张金霞[16](2010)从旅游主体、产品、营销、人才四个方面一体化的角度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李志飞和夏磊[17](2013)阐释了旅游规划、资源、交通、标准、营销、人才队伍建设、信息七个一体化模式。邹光勇和刘明宇[18](2013)对资源导向型的旅游地和市场或形象导向型的旅游地进行研究,认为只有旅游产品同质化时,才可以实现行政组织一体化,并且要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够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周杨和万树[19](2013)主要探讨了泛长三角旅游产业一体化下的旅游产业整合,整合的路径包含了旅游产业的主题整合、旅游产品的线路整合、旅游的品牌整合、旅游设施及功能整合。窦群[20](2014)据以2014年国家提出的智慧旅游,从信息的角度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策略,构建了包括目的地整体营销、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四大模块的智慧旅游系统。

由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区域宏观统筹和部分微观管理上,区域宏观统筹多表现在旅游政策、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等发展战略方面,微观管理注重于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比如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大量研究,发现多数学者以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政策作为一体化发展对策主要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方面的对策研究还不为所见。

(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研究

文献中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和效应的分析很少,张静[21](2003)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大旅游”的发展引发的旅游资源非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这一发展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靳诚和陆玉麒[22](2008)构建了对行政区边界效应的度量方法,发现了长三角区域存在着旅游一体化的趋势,但是城市之间的边界效应对区域旅游一体化产生了阻碍作用。杨效忠等[23](2010)以大别山天堂寨跨界旅游区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实证分析得到跨界旅游区合作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大。郭旸[24](2011)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共生性分析和复杂适应系统性机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长三角跨区域旅游融合的三点后世博共生环境效应。据前述,学者研究集中在行政边界效应与一体化的关系以及和一体化带来的环境效应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学者通常以定量的方法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旅游一体化同边界效应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的方式、范围和程度尚不得而知;对于后者,则多以定性的方法来阐释,定量分析环境效应的文献还不为所见,另外阐述的角度局限在经济学的角度,视野不够开阔。因此,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影响和效应仍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五)其他研究

如今高铁的开放对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引起一些学者对于高铁的发展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的研究的重视。王建喜[25](2010)阐述了长三角高速铁路的运营和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系,认为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前者推进了后者,后者为前者提供了一定的客流支撑。他还提出城际铁路的票价与区域旅游一体化相关,票价越高,对于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障碍越大。冯英杰[26](2012)提到京沪高铁如一线穿珠,串联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加快了沿线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覃成林和郑海燕[27](2013)以武广高铁为例,发现高铁运营显著的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及区域旅游一体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学者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研究虽然具有针对性,但分析不具备宏观的适用性,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文献的大量阅读可以发现,对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许多只是简单的条件罗列,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不够。最后,不同学者对不同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理论研究较多,得出的结论缺乏实践性;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许多学者作出的结论失之浅显,比如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对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十分有价值,但运用并不多。因此,不仅要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创新研究寻找理论支撑;更要放宽视野,加强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为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同时综合借鉴有关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加深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初步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THUMMASAENG NICHAREE(李兰月).中泰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 吴国清,李文苗,李天娟.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标准化的互动响应[J].标准科学,2010,4:58-62.

[3] 唐美玉.浅谈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型及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2):114-117.

[4] 赵春园.长吉旅游一体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 安传艳.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6] 赵桂燕.宁夏沿黄城市带旅游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

[7] 李长春.环渤海旅游立法协调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 聂献忠,张捷,章锦河,刘泽华.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06:755-763.

[9] 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1:51-55.

[10] 吴国清.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02:86-91.

[11] 苏建军.基于旅游城市化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区域一体化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84.

[12] 刘晋含,袁晓琳,沈和江,贾菲璠.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运行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3,21:5365-5370.

[13] 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06:33-37.

[14] 邹春萌.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策略与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07,02:49-52.

[15] 吴国清.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02:86-91.

[16] 张金霞.基于“三合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探讨[J].中国商贸,2010,20:206-207.

[17] 李志飞,夏磊.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A].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8.

[18] 邹光勇,刘明宇.区域旅游一体化能实现吗?[J].旅游学刊,2013,28(12).

[19] 周杨,万树.泛长三角旅游产业整合的IMC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3,02:125-128+159.

[20] 窦群.以信息化助推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J].旅游学刊,2014,10:19.

[21] 张静.长三角地区联动开发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太湖流域环境治理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18-21.

[22] 靳诚,陆玉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边界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入境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8,10:34-39.

[23] 杨效忠,张捷,叶舒娟.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地理科学,2010,06:826-832.

[24] 郭旸.共生型跨区域旅游空间融合的CAS动态演化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02:33-36.

[25] 王建喜.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的构建对区域旅游影响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2):5-8.

[26] 冯英杰,吴小根,刘泽华.高速铁路对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

[27] 覃成林,郑海燕.武广高铁对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发展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3):113-116.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一体化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