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丝路城市网络建设的意义与思路
2016-11-09屠启宇杨传开
屠启宇 杨传开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相关研究从宏观区域或国家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从城市层面开展的相关研究却还较少,未来应当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城市层面研究。为此,论文提出了“丝路城市”的概念,强调丝路城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丝路城市的特征、发展意义、中国城市在丝路城市合作中的价值以及推动丝路城市网络建设的思路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未来,应当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丝路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结网,形成丝路城市网络,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城市“走出去”,也为沿线国家、区域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关键词:丝路城市网络;世界城市网络;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1],然而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平等、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也成为推动平等、包容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3]。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后,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也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
2015年3月我国进一步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战略价值,提出“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和“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多数港口也是重要城市)的推进思路[4]。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往往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联系,进而推动其结成紧密联系网络——丝路城市网络,不仅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同时对于落实我国政府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也具有重大价值。
然而,到目前为止,丝路城市及其网络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价值,还没有在学术理论上得到充分重视。“一带一路”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相关研究则主要始于2013年,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方才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研究从整体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战略布局、推进路径、风险与机遇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的交叉分析[5-7]。从分析内容上看,有关“一带一路”的境外部分研究,鉴于数据采集、实地调研难度,基本上处于大区域到国别层面的研究层次,例如在研究国内和国际联系时,多以国家为研究单元,集中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对外投资贸易格局、经济走廊等方面[8-9]。在研究境内时,则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多从省域层面展开,在城市尺度上进行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沿线节点城市竞争力评估[10]、国内节点城市空间联系[11]、节点城市筛选、评价以及具体节点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12-17]。在城市网络方面,尚没有形成针对“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的系统研究,但是一些研究也开始基于航空网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联系进行研究[18]。
总体来看,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国家尺度层面的研究,而对于城市尺度的研究关注不够。在有关城市的研究当中,又以研究中国城市居多,对沿线国外城市的关注较少,中外城市的研究深度显著不对称。因此,有必要从城市视角深化研究,谋划“一带一路”的推动策略。本文试图提出丝路城市的概念,进而对其发展意义以及推动丝路城市网络建设的策略作初步性探讨,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从城市视角关注“一带一路”的发展。
1 丝路城市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自1世纪开始蔓延到19世纪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网络。陆上丝绸之路依托商队驿站、海上丝路依托沿海港口,实现了丝绸、香料等商品物资交换,更有许多不同语言、文化、宗教的人民相互接触、交流思想,相互影响,从而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和平交流与相互对话的独特历史;也成就了一批由驿站和港口升级而来的丝路沿线城市。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亚历山大、撒马尔罕、泉州等不少城市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名城之列,承载着开放、沟通的“丝路精神”。
当今,推动“丝路城市”的命题同样有着重大战略价值。“丝路城市”主要指处于“一带一路”沿线范围内,对所在国家、地区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当前意义上的丝路城市还并没有明确的地理界线与门槛标准。但这些城市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可以将其归纳为:网络连接功能、战略枢纽地位、开放包容文化,这些共同特征有利于其形成发展共识。
1.1 网络连接功能
丝路城市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要节点,其城市网络构成“一带一路”的骨干网络。从空间关系上看,丝路城市一般具有空间区位优势,是所在区域的主要枢纽节点,能够集聚、辐射国际国内要素,并与区域内外多层次、不同等级的城市进行频繁互动。比如在西亚,大城市的分布显示出依托海岸线、河流的重要趋势。西亚诸多大都市分布在波斯湾、红海、地中海沿岸的三条轴线上,许多城市依托沿岸的港口或河流出海口形成发展路径,支撑起了石油航道和欧亚海上贸易。
从发展依托来看,“一带一路”发展需要骨干网络作为依托。“丝路城市”的发展在于关注沿线区域和城市的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这就使得“丝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城市间网络体系的建构,从而使这一城市群体必须具备网络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例如在中亚,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测算(“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计划,CAREC),一旦中亚地区洲际尺度基础设施网络建成,经由中亚承担的欧洲和东亚之间的洲际贸易量将从2005年的不足1%(约34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5%;同期,中亚区域内贸易量也相应在2005年水平(约320万吨)基础上增加50%[19]。
1.2 战略枢纽地位
丝路城市对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地方性功能看,这一城市群体往往是所在国家的主要“增长极”。相关城市是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对内外部要素的配置功能。比如比什凯克一个城市就贡献了吉尔吉斯斯坦18.5%的工业产出,是毋庸置疑的增长极[20]。同时,这些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潜力,也为周边区域以及所在国家的发展,提供发展所需的贸易、创新、就业、人才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量空间。例如新加坡、迪拜等城市(城市国家)的发展辐射力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国、本地区,承担着区域性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
1.3 开放包容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城市历史上就与古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崇尚开放文化。对于亚洲“丝路城市”的深化研究发现,相当一批城市脱胎于驿站或港口,经济、文化沟通是这些城市的基本功能;多元、包容是这些城市的基本品质。例如在西亚,在丝路贸易鼎盛时期,商路上的驿站曾达到千个,并成就了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亚历山大和大不里士等一批名城[21]。
2 丝路城市的重大战略价值
作为战略节点,丝路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成功的关键保障。“一带一路”沿线是传统西方主导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甚少覆盖的地域,通过结网开辟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有助于形成地缘战略新格局[22]。此外,形成丝路城市认同,还可以作为世界后发城市的主要集群共同探索发展道路的平台,是对全球可持续城市化的贡献,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契合。
2.1 有助于形成“一带一路”的主要骨干
丝路城市作为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经济枢纽,其相互之间的多层次互动,有助于形成“一带一路”的主要骨干。丝路城市群体之间通过网络互动的相互整合,使“一带一路”覆盖的区域内的发展“点”得以连接,并以网络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最终形成“点”—“廊”—“网”—“面”一体发展的格局(图1)。图1示意性地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整个亚欧非大陆及周边海洋的城市情况。城市及城市群发育比较充分的是两头的东亚和西欧,而处于亚欧非大陆连接地带的俄蒙、中亚、南亚、西亚等区域城市及城市群发育尚不充分且全球化融入水平不高。丝路城市的构想就是以关键城市为战略支点,通过融合中国倡议和其他国际与国家倡议,大跨度连接形成若干丝路城市走廊,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升级版;进而由城市走廊纵横结网构成“一带一路”沿线骨干网络,最终实现面上辐射拉动整个亚欧非大陆及周边海洋发展。为此,丝路城市应该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工作抓手;特别是各省市参与“一带一路”工作的主要合作对象。
2.2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化开放
丝路城市的联通结网有助于开辟和整体崛起成为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开放。传统世界城市理论基于西方中心史观,根据“世界中心地带—半边缘地带—边缘地带”划分出世界城市等级体系[23-25]。苏东剧变后,地缘政治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从经典地缘分析的东西方格局转变为南北方框架[23-28]。“一带一路”沿线所处的亚欧非大陆连接地带也从需要争夺的“破碎地带”、“缓冲地带”沦为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
从地缘政治学汲取营养的早期世界城市假说相应搭建了具有排斥性的世界城市网络,认为只有处于世界中心地带和和半边缘地带的城市方有能力成为世界城市[25]。世界发展体系中将“一带一路”沿线视为边缘地带。客观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发育尚不完善,城市融入全球化的程度有限,因此进入世界城市体系视野的城市并不多,高等级世界城市更少。例如,中亚地区5国共有273个城市,但是进入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行列的只有阿拉木图和塔什干2个城市[29]。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恰恰是要推动这一地域空间的战略性开放交流,为沿线城市谋求发展、发挥作用带来重大机遇。因此,丝路城市完全有条件“去边缘化”,基于“五通”加快实现整体结网融入全球化,整体崛起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进而以板块整体影响力重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型世界城市网络。整体来看,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地区深度融入全球化,而且为世界城市网络的演进和升级注入了积极力量。
2.3 有助于全球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处于亚欧非大陆结合部,是全球化参与程度相当有限、人类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域。其经济、文化交流规模和强度都相当有限,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也普遍不高。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地域的亚洲2014年整体城市化率为47.5%,低于全球54%平均水平,其中南亚-中亚更低至35%;“一带一路”沿线的东欧城市化率为69%(欧洲整体城市化率73%)、北非城市化率为51%,同样是城市化相对或绝对落后地区[30]。
通过丝路城市网络的建设发展,完全有可能通过提升城市开放度、深度融入全球化以及传递城市建设发展的适用性经验而获得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并由关键城市作为增长极带动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将是继中国城市化对全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贡献之后,对于全球整体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又一重大助力。因此,丝路城市网络的建设发展将对全球可持续城市化做出重要贡献。
3 中国城市在丝路城市国际合作中的价值
丝路城市发展前景宏大,但现实挑战不容乐观,其现状问题较多。丝路城市传统网络已疏于联通,丝路城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存在很大落差。丝路城市的规模体量与功能地位相当不平衡,大量丝路城市的内部和对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敷使用,低水平“伪城市化”普遍存在以及单一城市过度发展的“一城独大”现象也相当普遍[22]。然而,国外丝路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主要问题,有相当部分是中国城市在过去30余年发展中也曾经面临的,中国城市已积累了相当的问题解决经验。因此,中国城市作为丝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丝路城市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有能力在国际合作中传递发展经验,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城市“走出去”,更有助于丝路城市网络的发育和完善。
3.1 中国城市是丝路城市的核心力量和发展模式引领者
从城市数量、经济规模以及整体发展水平上看,中国城市无疑是丝路城市群体中的领头羊。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亚洲、欧洲及北非95个国家(地区),该地域拥有30万城镇人口以上城市1584个,百万城镇人口以上城市330个;其中中国分别贡献了409个和106个(表1)[30]。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为丝路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同时,中国城市对于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关注和实践,也有条件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崛起提供更具适用性的样板和借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丝路城市面对的普遍问题。中国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已普遍意识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中国城市对于“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理念的追求与实践,以及在技术、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治理手段方面的探索和推进,有助于为丝路城市,乃至“一带一路”区域的多层次主体提供科学发展模式的典型样板。同时,这种新兴城市的“绿色发展”道路,也为全球范围的气候和环境治理提供助力,具有全球意义。
3.2 中国城市能够为丝路城市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城市,特别是沿海区域的发达城市当前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快速城市化的成功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层面的地方政府、开发企业、金融机构、智库学界全面参与丝路城市的建设、复兴、发展,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城市层面落地生根的一个主要抓手。而这一参与将可以是全方位的,是中国资金、技术、管理乃至关于后发地区城市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理论的“一揽子”综合参与。 因此,中国城市能够为丝路城市发展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3.3 中国城市能够提升丝路城市的世界城市网络地位
在城市的全球化参与方面,“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畅通的南亚、中亚、北非、东欧也是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分析中进入城市数量相对少、入选城市等级相对低的板块。2012年,该地域进入GaWC排名中的城市共有65个(共307),其中α级别城市只有11个,进入β级别的城市23个,进入γ级别的城市12个[29]。而中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开放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后,中国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以及全球要素的配置区域。中国城市与国际丝路城市通过互动,能够充分发挥全球要素配置节点功能以及门户枢纽作用,与发达国家城市群体建立起多层次的互动体系。为此,中国城市也应有意识拓展国际联系的方向,重视以丝路城市等新兴城市群体为要素互动节点,推动形成全球范围更为完整的城市互动网络。
4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建设的思路
城市网络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城市研究的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咨询界都应担当起了解和传播丝路城市情况的先行者,进而推动中国相关城市成为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排头兵。其中,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关键节点城市的综合研究
以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外地方(城市)层次的研究,既非国际关系、世界经济研究的关注点,也非城市学界、规划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甚至在商务环境调研方面也是空缺。因此,应当组织动员国际问题、地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力量开展针对性综合研究。首先针对同中国直接接壤的南亚、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板块的城市开展系统研究,进而扩展到西亚、地中海沿岸、中东欧城市的研究。为此,可以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等选择部署一批分次区域的国外城市研究基地,鼓励持续性地跟踪研究。
4.2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研究与经贸实践直接对接
推动我国城市研究咨询队伍同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工程承包企业的紧密对接,将经贸目标城市作为前置研究考察的对象。同时,把经贸交流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交流有机捆绑,形成针对目标城市投资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相关院校机构已初步积累了一些与中资企业共同捆绑“出海”的经验。未来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化和拓展。
4.3 总结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并推动传播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工作、文教性对外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设人才培训等方式,搭建类似于“中美省市长论坛”的丝路城市领导人交流平台以及一批更具专业性与次区域相对接的特色民间交流平台。在智库建设上,则可以考虑建设若干善于运用国际语言传播城市发展领域“中国经验”的智库机构。在“一带一路”助学助教工作中,专辟一部分城市学科名额与项目,培养一批对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具有深度了解,认可“中国经验”适用性的丝路城市建设骨干人才。
4.4 鼓励国内各省市与丝路城市协同推进友城合作
中外丝路城市在互联互通过程中需要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由此友城结好对丝路城市间构建紧密的制度化联系有着重大的推进价值。通过推动友城结好,有助于丝路友城间的战略无缝对接与全方位合作,增进城市联系紧密度,促进不同城市节点在互联互通过程中建立紧密协同分工合作关系,实现城市组廊结网,塑造丝路城市网络。然而,目前中国城市在亚洲结好的友城数为670对,还少于同欧洲结好的友城数(745对),同非洲结成也仅有119对。友城数排前10位的国家中,除了日、韩,“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重要连接角色的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都不在其列。在友城交流类型看,城市领导人互访的政治交流类活动占最高比例,其后依次是教育、贸易、文化、投资、旅游、体育等,环保、城市建设领域交流在近年开始有明显增长[31]。因此,未来应当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沿线的友好城市资源,按照历史基础、地域接近、经济基础、政治氛围等指标构建友好城市匹配遴选标准。同时在具体运行上,一方面,合作领域要实现从“虚”合作(政治人文)向“实”合作(经贸、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转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合作形式,开展双边、多边或是借助第三方国际平台的多样合作形式。
4.5 开辟地方政府层面公共外交新平台
地方政府层面的公共外交平台,有助于推动丝路城市多层面结网加深联系。可借鉴先期建立的中国—欧盟市长论坛、中美省州长论坛模式,主要面向地方政府间交流与合作尚无机制性安排,且紧邻我国的东北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城市,兼顾中东欧、环地中海、西亚城市,发起国际丝路城市市长论坛。具体可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政府主管部门主办,中国市长协会等社会组织承办,会同主要丝路沿线国家城市管理当局或主要城市当局共同发起。同时,在文化教育、绿色环保、创新创意等全球城市发展共同挑战领域建立丝路城市间专门性交流合作平台,引导在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等全球性议题领域开展合作,形成丝路城市的共同声音。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误区[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1):30-34
[2] 金碚. 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1): 5-20.
[3] 张可云, 蔡之兵. 全球化4.0、区域协调发展4.0与工业4.0—“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在本质与关键动力[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87-92.
[4]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http://www.scio.gov.cn/ztk/wh/slxy/htws/Document/1397426/1397426.htm
[5]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538-544.
[6] 胡鞍钢, 马伟, 鄢一龙.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1.
[7] 杜德斌, 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 地理研究, 2015,34(6):1005-1014.
[8] 公丕萍, 宋周莺, 刘卫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571-580.
[9] 郭朝先, 邓雪莹, 皮思明. “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发展观察, 2016(6):44-47.
[10] 高友才, 汤凯.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竞争力测评及政策建议[J]. 经济学家, 2016(5):59-67.
[11] 吴乐, 霍丽.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空间联系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5(6):111-118.
[12]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2015[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3] 何枭吟.“一带一路”建设中内陆节点城市临空经济发展建议[J]. 经济纵横, 2015(9):13-16.
[14] 张灼华, 陈芃. 中国香港:成为“一带一路”版图中的持续亮点[J]. 国际经济评论, 2015(2):80-89.
[15] 姜睿. “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J]. 上海经济研究, 2015(1):81-88.
[16] 冯娟.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钦州市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 东南亚纵横, 2015(6):32-36.
[17] 伍凤兰, 陶一桃, 申勇. 深圳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路径[J]. 经济纵横, 2015(12):82-86.
[18] 王姣娥, 王涵, 焦敬娟. “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554-562.
[19] UNESCAP. Urbanization Trend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3[EB/OL]. http://www.unescap.org/sites/de
fault/files/SPPS-Factsheet-urbanization-v5.pdf
[20] 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 Tashkent.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Challenges, issues and prospects, 2013[EB/OL]. http://www.cer.uz/en/news_and_events/news/1529>
[21] 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22] 屠启宇.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6)—丝路城市塑造世界城市新板块[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3] Wallerstein I. The modern world-system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24] Wallerstein I. The world-system after the cold war[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1993,30(1):1-6.
[25]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17(1):69-83.
[26] Taylor P J. A world-systems approach to political geography[M]. England: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1989.
[27] Mackinder H J.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J].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04,23(4):421-437
[28] Kennan G (X).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 [J]. Foreign Affairs, 1947,25(4):566-582.
[29] GaWC.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00, 2004, 2008, 2010, 2012[EB/OL]. http://www.lboro.ac.uk/gawc/
[30]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DESA).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R]. 2014.
[31] 李小林. 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开放的城市,共赢的未来(1973-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Abstract: Since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was released, it has attracted numerous attentions from researchers in the worl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tive from the nation level, while the city-level researches were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w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Silk Road Cities”in this paper, and w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ities o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Then, 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ilk Road Cities, and also analyzed the Chinas cities value on the corporation among Silk Road Cities. In the end, we propose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Cities Network. In the future, a variety of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hape the Silk Road Cities Network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Silk Road Cities.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Chinas cities to go global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Silk Road Cities; World city network; One Belt and On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