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公麟白描画的审美意境及其发展
2016-11-09郑玲玲
摘 要: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是使白描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里程碑式人物。李公麟一生勤奋,绘画范围很广,创作中非常注重观察。他运用高度概括能力把曲直、轻重、刚柔等线条,组合成富有韵律的艺术形象,不愧为一代宗师。
关键词:李公麟;白描;独特审美;
北宋王朝统一后,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隔阂,社会呈现出安定团结的局面。北宋绘画可谓是百花争艳,内容广泛。宋徽宗极其爱好书画,设立了画学,不断扩大了宫廷画院的规模。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各种绘画风格逐步形成,工笔画在当时已有着突出地位。虽然青绿重彩仍然广泛运用,但水墨淡彩已出现流行趋势,清淡典雅的白描和富有韵味的写意绘画也开始展现魅力。
李公麟,字伯时,宋代文人士大夫画家中的卓越代表,北宋舒州人,今安徽桐城或舒城人(地理位置在桐城以南至铜陵以西地域)。李公麟是使白描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里程碑式人物,其实在他之前也不乏白描高手,画史曾记载吴道子常作“飞白”,大多是由“师傅起稿”再由“弟子成色”,所以很少以白描的单独样式出现。李公麟完善了白描的写实特点,从此白描具有了情感与审美的功能,产生了质的改变,它不再只是作为正式创作前的没有生命的小稿,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独立画科。自李公麟以后虽然也涌现大批名家,但却没有人能在白描上与李公麟相比。
一、开创白描画法
(一)白描定义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条把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地描绘在陶器上用来做装饰,这也是最早的线描。白描用线组织,也可称为线描,古人称它为“粉本”,也就是正式绘画前画的稿。苏东坡曾用过“以灯取影”的画法,方法是对着灯形成的影子进行勾描,不设色,却很传神。“粉本”据我国绘画史料记载,一种说法是在画稿上用针扎墨线部分,再用粉扑打覆盖在下面的纸或绢上,下面就会留有痕迹,再描绘成正稿;另一说法是就是我们通常还在用的拷贝,既把绢或纸放在底稿的上面印下来。不管古代怎样制作“粉本”,可以从史料中得知在宋代以前白描仅仅是稿本的形式存在,还没有形成独立画科。
李公麟是使白描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里程碑式人物,这一点是能够得到考证的。其实在李公麟以前也不乏白描高手,顾(恺之)、陆(探微)、张(憎繇)、吴(道玄)都是绘画大家。画史曾记载吴道子常作“飞白”,大多是由“师傅起稿”再由“弟子成色”,所以很少以白描的单独样式出现。李公麟完善了白描的写实特点,从此白描具有了情感与审美的功能,产生了质的改变,它不再只是作为正式创作前的没有生命的小稿,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独立画科。
(二)白描形式的创立
白描是由线组织,而线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画家运用高度概括能力把曲直不同、轻重不同、刚柔变化不同的线条,富有韵律地组合而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宋代以前,白描还不能成为作品的时候,是以稿本的形式存在。晋唐时期,绘画大多采用“大手笔”的表现形式,像壁画则采用集体创作。如画圣吴道子,他所作的壁画一般只作勾线起稿,剩下的“随类赋彩”就交给弟子们去作,而弟子们在赋彩上一般只采用淡彩,怕湮没师傅精美的线描。
晋唐时期绘画以重彩为主,吴道子的淡彩画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宣和画谱》记载:“然每一挥毫,必须酣饮,此与为文章何异?正以气为主耳?”。这句在现了吴道子当时画佛陀菩萨头上圆轮金光的情形,在画的最后,转笔用墨,一气呵成。可见吴道子当时的绘画还是以气势取胜。李公麟在吴道子的基础上摒去色彩,全部的过程都依靠线来表现,这无疑对线、结构、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白描发展路径
从李公麟的几幅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公麟在线描上成熟起来的路径,从早期的《龙眠山庄图》,到《西园雅集图》《贤己图》,再到中年后的《五马图》,可以说李公麟的线条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线不仅是画面的一个部分,拆开,线也能成为具有表现力、韵律美的独立个体。
李公麟的白描因为清雅的特点,得到了文人们的欣赏,但并没有得到文人们的推广。因为白描就好比是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展现给人们的是真实的美,而晋唐时期的人物画,都施以重彩,就像一个人可以不是很完美,但可以通过彩妆技术来弥补一下缺点。这种来不得半点瑕疵的绘画无疑对画家的造型能力提出了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得不到文人画家们推广的原因,因为大多数文人画家缺乏扎实的造型功底,要以“形”写“神”还是以这精密准确的“形”来表现“神”,这对他们似乎有点难。
尽管文人们很欣赏李公麟的白描,但因为不能参与创作而失去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去“俗”,因而后来的梁楷减笔画更适合于他们。尽管之后白描并没有大的发展,但受李公麟影响的画家很多,如宋代赵广、贾师古、元代赵孟頫、明代的丁云鹏、陈洪绶、清代吴友如等。
二、李公麟的白描技巧
白描画法的出现,反映了北宋中后期绘画审美取向的小趣味化。这样的画法增加了绘画难度,对造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笔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辅助性质。李公麟的审美取向既有形象之美又有笔墨意境之美。能够做到二者皆顾的人为数不多,着实不易。
在当时白描虽然符合文人们的审美风格,但因为造型的复杂性而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
在这之后,发展李公鳞白描的是贾师古。早年他学习的是李公麟的白描,之后把细腻转化为粗放,白描中大量渗入写的成分,墨色有明显的浓淡干湿变化。他的弟子梁楷,字号“梁疯子”,平时嗜酒自乐,放荡不羁。他早期的绘画与李公鳞、贾师古一脉相承,造型功底扎实。如从《黄庭经神像》《八高增故事》,到《泼墨仙人图》,再到《太白行吟图》,似乎不是一人所作,但仔细研读,其实是个慢慢简化的过程,最后形成独特的简笔画派。北宋后白描渐渐沦为画工所用,主要运用于壁画绘制。
再一次兴起应该是印刷术的发明,因为白描最适合于制版技术。到了明清时期,白描又以版画的形式出现在经传扉页或者插页里,到民国时期,白描由插图形式发展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连环画。建国后,连环画的创作中有不少一流的画家参与。中国很多版画家也吸收了白描艺术性。白描最终以插图画形式,通俗化到民间。
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看了李公麟的绘画,“形神兼备”,尤其是其造型结构的理解及精确仔细的观察特点,使我想到西方的素描,想到达·芬奇、安格尔等。令人骄傲的是,当欧洲还没有文艺复兴,我国就已经由“大手笔”壁画演变为造型真实、可以把玩的清新典雅的卷轴绘画形式。照这样发展趋势推测,如果没有金人南下对传统绘画的破坏,那么《透视学》《解剖学》是不是提早由中国人发明总结出来呢?
工笔绘画的技法对比西方绘画技法,体现了独特性,而这独特性又恰好构成了它局限性艺术特点。白描的局限性在于只用线条来塑造表现对象,色彩表现性较弱,立体感不强,这是弱点。而注重形式感是白描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些线在画面中强调了形式美感,从而使线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对比西方善用线条的画家,丢勒、达·芬奇、安格尔等,都是以线辅助造型,营造画面。但是,他们的线条离开了造型就没多少意义,没有情感也没有审美价值,他们强调了线条的准确造型功能,而很少考虑线条的表情和审美作用。相比西方的写实绘画,中国画更能体现个人情感,更具有活力,更能培养主观塑造能力。因为西方写实性绘画,是再现对象的真实性,过于再现对象反而是对绘画者主观情感的约束。
今天,由于西方绘画的传入,白描通过中西绘画结合形成新工笔绘画,如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不流于追随的何家英。他的绘画作品刻画细微,构图谨重,人物清新亮丽。他注重写实,作品极具生活情趣。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两者要兼顾,努力寻找中西绘画的融合点。何家英给学生上课放幻灯片,放李公麟的《五马图》、放《免胄图》,李公麟纯熟的运笔效果和丰富微妙的线条变化常常使他和他的学生们感到震撼和感动。又如王叔晖,学习古人却不拘于古人,她经常讲:“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学习古人但又不拒绝西方的绘画方式,合理地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科学经验。她追求审美情趣、追求气韵生动,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画坛的弄潮儿。当今致力工笔绘画的优秀画家还有很多,不仅在前人技法的指引下,更是在前人对艺术追求的精神指引下才得以走得更远。放眼白描发展历程,我们感叹李公麟先辈为中国传统绘画所作出的努力。
三、李公麟白描画的独特审美意境及发展
李公麟在绘画创作上的审美要求是“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①”。李公麟爱好看杜甫的诗文,也深深体会杜甫作诗的主旨。在绘画中李公麟也认为绘画的立意至关重要,甚至是在技法、技能之上的。
李公麟是北宋人物画向优雅细致小趣味转变的关键人物,这和他的生长环境、家庭熏陶、高度的文化修养,以及朋友之间的交流有着密切关系。还有就是李公麟酷爱陶渊明诗词,在李公麟绘画中渗入了陶式情趣。在李公麟的绘画中就有两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描绘陶渊明本人的绘画,《归去来兮图》和《白莲社图》。《宣和画谱》记载“公鳞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李公麟画陶渊明的诗词意境与别人不同,往往那些陶情画家们一般都把陶渊明放在“田园松菊”间,只有李公麟将陶渊明放在“清流之处”。这不仅仅表现出陶渊明的潇洒,更表现出了陶渊明的豪放矫健。正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词》说的:在东边的高岗上面放声长啸,面对着清澈的流水吟诗诵篇。就这样随着大自然的规律走向生命的尽头,安命乐天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在当时,李公麟的《归去来兮图》一出现就得到文人雅士的欣赏。苏轼也对李公麟的《归去来兮图》大加赞赏。之后,苏轼曾在诗句中说士大夫遇到天时地利人和,在官场做到丞相也是一如反掌的事。唯独一件事难做到,就是像陶渊明一样不问世事,回家种田隐居比较难。又写诗句说,我要是隐居一定遵守自然的法则,不损坏草木和鸟兽,就像陶渊明一样。从苏轼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公麟所画的《归去来兮图》中把苏轼心中陶渊明的情愫更形象化了,甚至在这个为政事所困的苏轼心中已荡起波澜,他多么想能像陶渊明一样追求心灵的自由,但欲归不能,只能愧疚罢了,这在苏轼后来的一些诗词中更能体现,可见文人们骨子里的陶渊明情愫又一次被李公麟的绘画所调动。
李公麟的另一幅描绘陶渊明的绘画是《白莲社图》,“莲社”是东晋的一个民间组织,由高僧法师和社会名流居士组合而成,组织者慧远法师在东林寺中种了一池白莲,共同期望西方乐土。北宋后,莲社故事变成了诗画中常用题材,许多名家画过,但最具表现力的还得数李公麟。历代的画师也都以李公麟的《白莲社图》作为范本。虽然李公麟的真迹已不知去向,但从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两幅摹本上依然可见陶渊明当年的洒脱之态,可见陶渊明当时在李公麟心目中已达到神圣的形象。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李公麟画的质量都很高,文人们纷纷为李公麟的陶渊明画题词赋诗。王安石与李公麟是多年挚友,曾经与李公麟一同游山玩水,并作了四首诗赞扬李公麟。李公麟和苏轼等人的关系也很亲密,尽管苏轼与王安石有对立的一面,夹在两者之间的李公麟能和他们很好地相处,也许只有超脱的艺术家能做到吧!在与文人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文人的审美观也渗透了李公麟的思想,在李公麟的绘画中尤其是人物绘画中流露出温文尔雅、含蓄委婉的文人风范。在这个圈子里,李公麟是画画最好的,而文人们的诗情画意是李公鳞想要的,所以他们的交往是互补的。也许正是陶渊明的价值观、人生观使李公麟既能和王安石成为朋友,也能和苏轼成为知己的原因。
陶渊明的情愫一直影响着李公麟,以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患右麻痹症辞官而隐居山林——龙眠山,也终于圆了他未曾一日淡忘山林的梦想。李公麟作画赠人,往往略写劝戒,对于求画的人,李公麟深切地感叹道:“我作画如诗人赋诗,吟咏情性罢了,为什么世人不反省,只想要我的画供他们玩耍呢?”
四、结论
宋代杰出的白描画家李公麟不但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佳作,更教会了后世的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李公麟自成一格的态度和审美追求,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心态,学习踏实的作风和执着为艺的精神,而李公麟对艺术的态度正是对我们最好的参照和有益的借鉴。
注释:
①潘运告主编.宣和画谱(第七卷)[M].岳仁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2000:40,157,157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张书珩主编.宋代绘画艺术.中国历史风俗画绘画艺术.中国宫廷画院绘画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画继/(宋)邓椿著.画继补遗/(元)庄肃著.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徐建融.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5]阮荣春.中国绘画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法.中国艺术:历程和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8]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潘运告主编.宣和画谱·第七卷[M].米田水,岳仁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0]潘运告主编.图画见闻志画继(卷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11]周芜.李公麟[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郑玲玲,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