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宝宝的情绪语言

2016-11-09胡运玲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宝宝情绪

爸爸妈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快满两岁的宝宝忽然变得蛮不讲理起来,稍不如他意就哭闹不止,或者撒泼尖叫。总之,情绪当先,不主动说话也不愿回答提问。其实,宝宝虽然没开口,但他做的这一切,也是一种需要父母去解读的情绪语言。

尖叫、哭闹,也是一种语言情绪

2岁左右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加丰富,感情更加丰满。对于一些突然出现、令他们不满意的事,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会出现反抗意识。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又缺乏经验,不会自我调整不良情绪,于是就本能地表现出了尖叫、哭闹、踢打等一系列情绪语言。情绪语言,是他表达诉求的辅助的动态语言。

医学研究表明,成人主要靠左脑解决问题和进行语言表达,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脑,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虽然他们能很好地用右脑完成“看”和“认识事物”的任务,却无法完美地完成用左脑“语言表达感受”的任务。这是幼儿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的,是一种“身不由己”。当宝宝情绪激烈时,他的身体同时也在经历一连串激烈的变化,比如心跳加快、气急、肌肉紧张、内分泌受到刺激等,以至于产生许多无法自控的举动。

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明白:原来宝宝这些过激的情绪,并不是单纯地无理取闹或者任性,它是一种需要人去读懂的语言。而要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就要靠父母的细心、宽容心去解读。

如何与宝宝的情绪语言“对话”

对于还在学习语言的孩子,相对于运用语句,当处于极端情绪时,他们更倾向于用哭闹、尖叫等这类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爸爸妈妈要去探索他这样表达的缘由,并找出解决方法。

Step One:避免强制对对碰

生活中,当家长看到宝宝遇到不如意的事,大声尖叫哭闹不止时,很是心疼,第一反应就是去哄。但是,宝宝似乎很固执,总也哄不好,他根本不听你的话,只顾耍性子。这时,有一部分家长逐渐失去了耐性,由心疼变成了心焦,生气,不免也对孩子大声指责,想以此震住哭闹的宝宝。

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家长过激的情绪,只会加剧宝宝的不良情绪,激化矛盾,他们反而更难平静下来。宝宝越哭闹,家长越生气呵斥,宝宝就越发情绪不自控,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时间长了,他们还会跟大人学,误以为“发脾气”就是一种正确的发泄不满的方式,便也学会了消极面对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到时候,宝宝往往会由一种生理情绪,转化成一种性格情绪,形成暴躁的性格。前者是可以随着成长而摒弃的,但后者却更难改变。所以,家长不能跟着火上浇油,跟孩子较劲。

Step Two:尝试接纳不良情绪

宝宝绝不会无缘无故哭闹,所有的情绪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倘若家长只把重心放在如何纠正宝宝的“外在行为表现”上,而忽略了宝宝“内在情绪渴求”,只会压抑了宝宝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堵住了宝宝不良情绪的出口。

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哭,对此很反感,认为哭是无能的表现。其实,哭,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通过哭,排解宝宝内心的委屈和急躁。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益成长的。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说:“哭泣,能愈合一个人的创伤,排除所受的伤害,使心灵得到修复。”哭也是语言,一种液体形式的无声倾诉。

当宝宝出现了情绪语言,家长不能只用常规的安慰话应答,而应该先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包括接纳他过激的行为,再用特殊的“安抚语言”与之对话,安抚语言包括抱抱他、拍拍他、亲亲他,静静地任他哭闹一会。等他情绪平静一些后,再去以平和的态度去讨论刚才的难题,并引导他积极解决问题。他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不闹情绪了,以后遇到这种事,也知道该如何面对了,而不只是发泄情绪。

Step Three:注重倾听心声

想要尽快化解和减少宝宝使用哭闹、尖叫的表达方式,就需要家长平时除了注重他的身体健康外,更要加强与他的对话交流,经常倾听他的心声。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平时不注重倾听宝宝说话,总认为他们说的话无关紧要,敷衍了事。结果这种态度久了,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他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也就没有兴致与父母口头交流。遇到问题,只能无助地通过一些情绪语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试图引起注意。

TIPS:别被宝宝的情绪语言要挟

有的家长见宝宝发脾气了,就想以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制止他的情绪,比如以诱人的物质条件劝哄:“宝宝别闹了,妈妈给你买棒棒糖吃。”甚至就连平时不愿意答应宝宝做的事,也许诺帮他实现,只要他不哭不闹。久而久之,对宝宝来说就有种“因祸得福”的感觉,让他尝到了以眼泪或撒泼要挟大人的甜头,便学会了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抗争自己的不如意。非得你以条件相换,他才肯罢休。

宝宝的外在情绪语言,同开口说话的本质是一样的,反映的都是内心的心理活动,家长应用心去解读。平时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意识,不要单看孩子的表面行为,要学会透过行为,去理解宝宝的内心。只有读懂了宝宝的情绪语言,才能做到有效化解;而不要在不懂其情绪语言的情况下,盲目地强堵和打击。

作者介绍:胡运玲

胡运玲,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亲子专栏作家,擅长家教类文章以及低幼童话、儿歌等创作。作品见于《演讲与口才—幼儿版》《幼儿乐园》《河南幼教》《学生?家长?社会》等。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宝宝情绪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可爱宝宝超级秀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