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
2016-11-09谢红陈亮
谢 红 陈 亮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安康 725000)
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
谢红陈亮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安康 72500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评分及相关血液指标水平变化以及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CT、FIB、PA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WBV以及PV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法能够显著改善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中医证候,改善血流变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病,恶性程度较高,患者治疗后恢复缓慢,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1]。传统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根据辨证分型可分为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其中风痰阻络型十分常见[2]。本院采用中医针灸疗法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2]中“风痰阻络型中风”中医诊断标准,治疗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60~88岁,平均年龄为(67.72±5.44)岁,病程2h~8d,平均病程3.12±1.47d,梗死部位:基底节26例、脑叶11例、丘脑7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60~88岁,平均年龄为(68.12±5.26)岁,病程2h~8d,平均病程(3.14±1.31)d,梗死部位:基底节24例、脑叶10例、丘脑9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降低颅内压、脱水、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预防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规范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基本方:香附、赤芍药、全瓜蒌各20g,茯苓、炒栀子、陈皮、姜黄、怀牛膝、地龙各15g,石菖蒲12g,半夏、远志、天麻、白术各10g,胆南星6g,水蛭3g,羚羊角粉1g。1剂/d,水煎2次,每次煎至药汁150ml,2次药汁混匀后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
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取肩髃穴、曲池、外关和合谷,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和三阴交,加刺丰隆。足三里穴和三阴交采用提插补法,剩余穴位采用提插泄法,每次针灸取患侧上下肢各两个穴位,交替针刺,每个穴位留针20min/次,每5min行针一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评分及相关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小板聚集率(PAR)、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WBV)、高切(HC)、低切(LC),血浆黏度(PV)]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近期疗效。
认知功能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NIHSS评分下降≥90%,病残度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60%~89%,病残度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30%~59%;无效:NIHSS评分减少<29%;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NIHSS、中医证候评分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中医证候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两组近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28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HCT、FIB、PAR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CT、FIB、PA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CT、FIB、PAR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两组治疗后WBV、PV水平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WBV以及PV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WBV、PV水平对比(mPa·s)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讨 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高发脑血管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传统中医学认为,该病属“卒中”、“中风”范畴,风痰阻络型脑梗死为常见中医证型,主要病机为老年人体质渐差,存在肝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状态,偶感外邪入侵或受情志所伤引起阳盛于上、阴亏于下,阴阳失调而致痰浊壅盛、血瘀内阻[5]。临床治疗应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为主要原则。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血液黏度升高和血细胞凝聚等血流变异常变化时导致脑梗死急性发病的主要原因[6]。临床治疗应以改善血流变指标为主要目的。
本研究中所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即为辨治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的经典方剂[7],方中君药为半夏和天麻,可化痰除湿、降逆止呕、熄风平肝;臣药为白术,与半夏有协同效果,可提高方剂化痰除湿的效果[8];其余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共奏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效。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经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HCT、FIB、PAR、WBV、PV也显著改善,证实中药方剂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中医证候,降低血液黏度。
针灸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法,以针刺阳明经穴达到促血运、消淤血的效果。其中外关穴和阳陵泉穴主手足少阳经气,针刺后可驱散外邪、通经活络;三阴交穴与足三里穴配合可扶正固本、补益肝肾;而丰隆穴主化痰通络[9]。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针灸能够刺激脑梗死患者脑能量代谢和血流量增加,降低循环阻力,利于患者血流变指标逐渐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CT、FIB、PAR、WBV以及PV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与中药方剂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流变指标。
[1] 赵钰, 王小丽. 辨证治疗脑梗死恢复期460例[J]. 陕西中医, 2012, 33(10):1383.
[2] 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4):425-4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 17(3):64-66.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9-121.
[5]马晓玲, 潘维维, 钱惠江, 等. 浅谈进展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特点[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5):822-824.
[6]李辉, 金桂兰.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治[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6):998-999.
[7]罗家祺. 275例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 陕西中医, 2009, 30(2):155-157.
[8] 王立. 化痰祛风汤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2, 34(9):3-4.
[9]钟华萍, 吕志宇, 唐兴江. 早期针灸结合康复综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2, 33(3):340-342.
(收稿2016-03-16;修回2016-04-16)
脑梗死/针刺疗法穴,肩髃穴,曲池穴,外关@半夏白术天麻汤
R741
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