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尿管前行膀胱容量测定和功能锻炼对改善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的效果观察

2016-11-09庞宏奋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尿管尿量尿潴留

庞宏奋 康 帆 栗 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拔尿管前行膀胱容量测定和功能锻炼对改善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的效果观察

庞宏奋康帆栗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目的:探讨拔尿管前行膀胱容量测定和功能锻炼对改善长期留置尿管发生尿储留及尿失禁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术后需要留置尿管10天以上的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拔尿管前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结合膀胱扫描仪测定残余尿量,确定拔尿管时机。对照组予患者尿急时于拔除尿管,拔尿管后予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拔尿管后排尿情况及排尿两次后残余尿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2次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尿管前行膀胱容量测定有利于确定拔尿管时机提高首次排尿成功率。拔尿管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

长期留置尿管膀胱容量测定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干预

手术病人留置尿管拔出后易发生尿潴留,常用对策为热敷、针刺等,但仍有20%左右的病人需再次行导尿术[1]。泌尿手术的病人围手术期需常规留置导尿管。临床上,拔除导尿管后,患者时有尿潴留发生,尤其是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由于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与水肿,导致膀胱充盈感觉的改变,或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引起膀胱逼尿肌张力消失等原因。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留置尿管的患者。而再次留置导尿管可能造成尿道局部损伤,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尿路感染的机会[2,3]。为了探讨留置导尿管拔除的最佳方式,有效选择拔尿管时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我们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对80例留置尿管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泌尿外科行术后需要留置尿管10天以上的患者80例,年龄40~86岁,平均(42.5±7.3)岁。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经皮肾钬激光碎石取石术45例,肾切开取石术11例,腹腔镜下多囊肿去顶术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指导盆底肌功能锻炼患者术后留置尿管均长期开放。观察组术后第三天予指导盆底肌功能锻炼。在征得病人同意后,嘱其取侧卧位,戴一次性手套,食指蘸液状石蜡,轻轻插入病人肛门,嘱病人做肛门会阴收缩运动,感觉肛门收缩强劲有力,且每次收缩3s以上者为有效。教会病人正确方法后,指导病人平卧或站立时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20次~30次为1组,每次3s~5s,每日3组。把尿管前予夹闭尿管,拔管时间选择在病人有尿意同时使用美科PBSV3.1膀胱扫描仪测定膀胱容量>250 mL时拔除。对照组拔尿管前予夹闭尿管,尿急时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予盆底肌功能锻炼。两组拔除尿管后即协助下床排尿,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连续排尿2次后,予膀胱残余尿测定,连续测量三次,取均值。

1.2.2观察指标第一次排尿有尿意时就能自行排出,不需任何诱导方法,排尿量>200 mL为排尿顺利,否则为不顺利。排尿2次后,膀胱残余尿量<100 mL为无尿储留。无尿储留、尿失禁、尿频,尿后无尿憋感,每次排尿量>200 mL为排尿正常。评估拔尿管后尿失禁的程度:Ⅰ度: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偶尔有尿失禁。Ⅱ度:屏气或用力时尿失禁。Ⅲ度:站立时即有尿失禁[4]。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软件,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结果显示:首次排尿顺利人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首次排尿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排尿异常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样本量过小有关。排尿两次后,膀胱残余尿量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尿管后膀胱功能恢复较好。见下表。

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表(百分比,%)

3 讨论

3.1关于膀胱功能的训练

肾脏生成尿液是连续不断的。而膀胱充盈是间继的并有一定的贮存量。当贮存尿量增加到400~500 mL时,膀胱内压急剧上升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神经传到骶髓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同时传入脑干和大脑皮层而产生尿意[5]。留置尿管时,持续引流尿液,使正常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膀胱逼尿肌张力下降,在拔出尿管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其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费力,排尿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故应积极保护膀胱功能,拔管前应充分训练膀胱功能。在尿管夹放期间,强调尿意明显时放尿的方法。放尿时,充分排空膀胱并测量膀胱容量,根据所测的膀胱容量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通过指导饮水以及延长放尿间隔来提高膀胱容量,用意识控制膀胱的感觉刺激,锻炼大脑对膀胱功能的控制,维持膀胱舒缩功能。通过残余尿量测定,我们可以动态地观察到膀胱容量的恢复过程,有38例单次放尿量逐渐增加并稳定于最小量>150 mL,最大量在250~500 mL,膀胱储尿功能基本恢复,予拔管。拔尿管前,予膀胱残余尿测定为膀胱功能是否恢复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如膀胱功能未恢复而拔管,会导致排尿不畅,甚至不能排尿,仍需重新保留尿管。导致排尿困难。对照组中有2例即是因此所致。

3.2术后的尿潴留综合治疗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多采用听流水声、增加腹部压力、语言诱导以及药物治疗或者针灸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均为被动接受治疗,疗效较为局限。盆底肌肉运动是指病人有意识地进行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自主收缩,可使功能受损的尿道括约肌恢复其张力,使膀胱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保持排尿的控制力,防止尿急,逐渐延长排尿间隔,防止尿失禁。加强盆底肌功能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是治疗尿失禁的主要途径。观察组40例患者遵护嘱按时完成每天的盆底肌功能锻炼结合膀胱功能锻炼,使膀胱肌得到主动与被动的收缩训练,能维持及训练膀胱贮尿功能。其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拔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尿失禁,均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偶尔有尿失禁。通过膀胱残余尿量测定,选择在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拔除尿管,有利于患者顺利自行排尿。

3.3中老年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指导与宣教

泌尿外科中老年患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均有所下降。年龄因素导致患者听力下降,对周围事物及宣教接受缓慢,沟通困难。拔尿管前反复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及膀胱功能锻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达到有效的排尿训练,我们向患者及家属指导观察排尿、书写排尿日记,每天定时质控盆底肌功能锻炼掌握情况。在尿管夹放期间,帮助病人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放尿规律。拔除尿管后,指导排尿技巧,协助病人下床排尿,讲解配合要点,同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指导其采用坐位身体前倾的排尿姿势。观察组首次排尿成功率为90%,其中有2例患者排尿两次后残余尿量为100~250 mL。对照组首次排尿成功率为92.5%,其中有2例患者排尿两次后膀胱残余尿量为100~400 mL。排尿两次后残余尿量100~400 mL的患者,通过听流水声、增加腹部压力、语言诱导以及药物治疗或者针灸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动态监测膀胱残余尿量变化,发现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一天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均<100 mL。

4 小结

实践证实了拔尿管前予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排尿两次后的残余尿量,降低拔尿管后尿潴留、尿失禁、尿频的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可以动态监测膀胱容量变化,有利于正确选择拔尿管时机,减少重置尿管的发生,从而可达到减轻患者生理痛苦、促进舒适、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6]。

[1]王永琦.预防拔出留置导尿管后尿潴留的点滴经验.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60.

[2]崔众.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4]陈晔,许克新,王晓峰.伴急迫性尿失禁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发生率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4):265-267.

[5]陈明哲,胡旭东.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2.

[6]钟小蓉,邓朝秀,潭佳秋.放尿方法对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327-329.

猜你喜欢

尿管尿量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