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6-11-09魏志英
◆魏志英
西藏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魏志英
公安院校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习、训练、军事化管理等比其他高校学生更多压力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不但影响到当前学习和训练,还直接影响到以后从警的个人素质,探究西藏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和原因分析,有利于改善西藏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西藏公安院校;大学生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受世人瞩目,尤其是公安院校学生,既有学业及生活的压力,还有来自于公安院校“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警务化、军事化管理的压力。在这样的学习生活训练环境中,有学者对吉林[1]、辽宁[2]、四川[3]等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与全国常模相比,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关注。为了探究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公安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笔者开展了本研究。
1 研究方法及工具
1.1 工具
本研究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目前国际国内较为成熟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1.2 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藏公安院校专科学生,此次调查对象为2014级、2015级学生共450名学生,其中2014级学生272名,包括男生214名,女生58名;2015级学生178名,包括男生145名,女生33名。
1.3 过程
共发放问卷460份,有效问卷450份。数据整理后,得的初始数据为450*90的矩阵。参考目前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按整体情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别三个维度对平均分、因子分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整体情况
此次调查量表中,选“没有症状”的共有36341个,“很轻”共有3048个,“中等”753个,“偏重”186个,“很重”172个。
2.1.1 总分情况
总体平均分为103分,总分90分的占48.44%,91-159分占48.54%,160-391分的占约3%(见表1)。
表1 各分数段学生百分比
2.1.2 因子得分
在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躯体化”因子分数最大值为3.83分,“其他”因子分数最高为4.86分。平均分最高的为“强迫症状”因子分1.2分,最低的“精神病性”因子分1.1分(见表2);“敌对”“抑郁”两个因子分分别为1.17和1.16,比其余几项分数高。
表2 各因子分统计
2.2 性别差异
2.2.1 各分数段性别差异
在90、91-99、100-109、120-129四个分数段男生比例都高于女生,110-119、130-139、140-149、150-159、160-169、170-391六个分数段的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见表3),说明西藏公安院校的女生心理状况需要引起关注。
表3 各分数段不同性别学生百分比
2.2.2 各因子分的性别差异
男生各因子分均低于女生,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4),所有检验结果中P值均大于或等于0.05,因此男女生因子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因子分(n=450±s)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因子分(n=450±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类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男生1.13±0.29 1.18±0.35 1.14±0.31 1.16±0.34 1.12±0.30 1.16±0.35 1.10±0.28 1.13±0.30 1.10±0.26 1.13±0.34女生1.20±0.31 1.24±0.38 1.20±0.31 1.16±0.30 1.19±0.33 1.18±0.30 1.15±0.26 1.15±0.28 1.13±0.27 1.14±0.25 F t 5.644 3.768 3.790 0.047 5.638 1.904 10.000 0.493 3.180 0.057 -1.982 -1.353 -1.636 -0.311 -1.928 -0.968 -1.932 -0.639 -1.409 -0.514
2.3 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学生测试结果可知,90分数段的15级学生比14级学生高10个百分点,学生15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更高一些(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各分数段百分比
2.4 同年级因子分差异
2.4.1 同年级因子分差异
14级因子分最高是“强迫症状”因子1.23分,15级最高分也是“强迫症状”因子1.14分。通过T检验发现,所有因子的P值都远远小于0.05,两个年级的各因子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6)。14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15级相比较差。
表6 不同年级因子分情况(n14=272,n15=178)
2.5 性别差异
2.5.1 14级学生各因子分比较
14级男生最高分为“强迫症状”因子分1.21分,14级女生最高分也是“强迫症状”因子分1.19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7)所有因子分P值都大于0.05,可见,14级男女生之间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
表7 14级学生因子分(n14男=214,n14女=58)
2.5.2 15级学生各因子分比较
对15级男女学生各项因子分进行比较,15级男生最高因子分为“强迫症状”因子1.20分,女生最高因子分为“偏执”因子1.11分,通过T检验可得(见表8),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四项因子分有显著差异。
表8 15级学生因子分(n男=145,n女=33)
2.5.3 不同年级男生各因子分比较
14级男生各项因子分与15级相比较,15级男生最高分是“强迫症状”因子1.21分,15级男生也是此项因子分最高1.20分,通过T检验(见表9)P值都大于0.05,可见两个年级男生各项因子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9 不同年级学生因子分比较(n14男=214,n15男=144)
2.5.4 不同年级女生各因子分比较
14级女生各项因子分与15级相比,14级女生最高分“强迫症状”因子分1.19分,15级女生最高分“敌对”因子分1.14分;通过T检验(见表10),可见躯体化因子F=14.68,t=-2.166,P<0.05,可得,两个年级女生在“躯体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表10 不同年级女生因子分比较(n14女=58,n15女=33)
3 结论
西藏公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相对于其他公安院校及西藏其他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各项因子分都较低,说明西藏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从西藏公安院校内部不同年级维度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15级明显好于14级;从同年级的不同性别学生来看,14级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15级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从不同年同性学生来看,男生差异不明显,女生只有躯体化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大部分因子分的差异不显著,但除敌对因子外,14级女生比15级女生的各项因子分都高一些。
4 讨论
4.1 本研究出现了比较乐观的结果的原因
一是凸显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西藏公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藏族,长期生活在高原艰苦环境生活,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造就了他们乐观、坚韧的性格,吃苦耐劳,形成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性格品质。[4]
二是非独生子女的优越性。绝大部分研究对象非独生子女,对于学习和训练压力的抗压能力较独生子女强,据一项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军人自我评价较高,依赖性较强,不习惯严格的纪律约束”,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与其他兄弟姐妹共存过程中,从小学会了如何较客观的评价自己,如何与朋辈相处,如何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关心他人等[5],非独生子女的特殊的意志品质成为进入社会的优势前提。进入公安院校后,能够承担严格的训练任务而不觉得很难以适应。
三是认真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选择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员,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辅导员;深入细致的全方位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表现。
4.2 提高西藏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虽然总体分数比较乐观,但从各因子分的差异来看,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一要关注女生的心理状况。以上研究可见,女生的各项因子分均高于男生,被调查对象中,女生仅占12.89%。首先,女生从体力上处于劣势。女生在学习、训练中,与男生承担同样的任务,接受更大的挑战。其次,男女学生数量比例的悬殊,造成了女生感情上的困扰。西藏公安院校的学生大多数18-20岁左右进校,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强烈,女生比例过小的情况下,很多男生钟情于同一女生是普遍现象,因此,女生处于不断处于被追求过程中,思想不断的产生冲突,势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
二是新生入学的心理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入学时,向学生发放纸质或电子版心理测试问卷,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量化。对于问卷显示的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采取个别谈话、咨询等形式,进行长期关注与辅导。把心理筛查结果,每个学生的初查情况、辅导及咨询过程等建立档案。
三是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目前,在公安心理健康领域内,有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如张振生,倪晓峰等,对于公安心理健康研究颇深,研究成果也受到一致好评。他们的著作也用于广大内地公安院校。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可以普及心理健康、公安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识别自己的目前的状况,是内心和谐一致,还是内心和客观世界不一致,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自己和周围同学好友的能力不足以解决的时候,学会寻求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四是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一对多的形式,是用集体的、公开的方式进行的,具有普适性;而有的时候涉及学生隐私的问题,在公共场合进行解释和辅导未免不合常理。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就可以承担起个体咨询的任务。
[1]陆时莉.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维护[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马闻钧.公安院校学院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华.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4]龙卿志.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
[5]孙燕平,孟永霞,韩维红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军人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的差异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12)33:6.665.
※本研究为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青年项目”课题,2015年11月立项。
作者单位: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周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