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层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6-11-09仁青扎西
◆仁青扎西
西藏基层小学藏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仁青扎西
藏汉双语教学是西藏基层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对80名来自西藏县、乡基层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双语水平、学生双语学习环境、教师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等方面对西藏基层小学的藏汉双语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基层农牧区汉语环境的匮乏导致双语发展不平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期望与实际间的落差。应构建丰富充实的课堂内外的双语环境;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双语教学从“同化”到“顺应”。
西藏;基层小学;藏汉;双语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加快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文化上越来越呈现多元文化的趋势,西藏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西藏基础教育的藏汉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通过以既懂藏语又懂汉语的藏汉双语教师的视角研究藏汉双语教学成为了重要研究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双语教师的视角能较好地认清当前西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学的现状,从而厘清问题,使藏汉双语教学由目前制约西藏基础教育质量转变为提升西藏基础教育。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以参加西藏大学继续教育函授面试的西藏县、乡基层小学教师80人为研究对象。实地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80份,回收率达100%。对80份问卷筛选后,剔除了4份无效问卷(少数缺项太多,或存在规律性答题的问卷),最终有76份有效问卷,根据有效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1.藏族小学生的藏语和汉语水平
藏族小学生的藏汉语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表1所示,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指标上,藏语的水平要明显高于汉语的水平。这反映了在以藏族为绝对主体的西藏广大农牧区,小学生的优势语言仍是其母语;也说明了在西藏基层农牧区继续实施以除汉语课程外,别的课程都采用藏语教学,藏语是主导教学语的一类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表1 藏族小学生藏汉语水平
2.学生对用汉语讲授数学课程的表现
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数学学科,要求以一定语言文本为载体,语言本身是否具有高级形式思维的结构就非常重要,这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解释、理解、应用等都具有基础性作用。理论上汉语相比藏语经过不断的语言范式革命后在概念、原理等数学语言的解释、应用上具有更强的数学媒介语功能。但是在问道:“藏族小学生对教师用汉语讲授数学课的接受程度”时,能够完全接受的人数只占到10.5%,说明当前以藏语为学生思维语的情况下,汉语还不能作为小学数学的媒介语。如表2所示,88.2%的藏族小学生在用汉语解决数学问题时感到有点困难或非常困难。
表2 藏族小学生用汉语解决数学问题感到
3.学生的藏汉双语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的支持,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课堂环境、课外环境。首先,对于学生家庭语言环境的了解我们以学生父母的学历水平作为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家长的学历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使用汉语等第二语言。从问卷了解到有85.5%的学生父母学历水平都在高中或中专以下,由此不难理解如表3所示,有86.8%的学生在家庭中使用的语言为藏语或以藏语为主。其次,在课堂交流与学习时,藏族小学生使用的语言中使用藏语占46.1%、使用汉语占14.5%、藏语和汉语都使用占39.5%。最后,师生在课外交流中使用藏语或以藏语为主占到72.4%。通过学生家庭环境、课内外师生交流环境所使用的语言可知,藏语仍占绝对主导。作为藏汉双语环境中较薄弱的汉语环境来讲,除了汉语课外,75%的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渠道是通过收看电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超过80%以上的学生没有通过收听广播、上网的渠道学习汉语。这说明目前西藏基层还是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取外界信息,网络等远程多媒体手段还未能很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补偿性功能。
表3 学生在家庭交流中使用何种语言
4.教师对于双语政策的了解
西藏基层小学教师对于国家的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知之不多,通过调查仅有34.2%的教师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国家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虽然不了解政策,但是有82.9%教师表示基本认同或完全认同藏汉双语教学政策,89.5%的教师认为国家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合理。
5.教师对于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
对于藏汉双语教学的作用,教师普遍都持积极的态度。84.2%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对促进藏文化发展有用;93.4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97.4%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用。由此反映出教师能够认识到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能够将双语教学与未来学生更好地走向现代化、城市化认识明确。
6.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
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存在“应然”和“实然”的较大距离。“应然”的是96.1%的教师认为可以或完全可以利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实然”的是只有39.5%的教师指出自己经常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教学。在藏汉两种语言中,教师教学使用最多的当然还是藏语,67.1%的教师上课用藏语或以藏语为主,只有32.9%的教师上课用汉语或以汉语为主。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建议
1.调查结论
(1)基层农牧区汉语环境的匮乏导致双语发展不平衡
在西藏农牧区藏语仍是主导学生的家庭语言和课堂内外的语言,由此导致了学生的生活语言、思维语言均是藏语,汉语的听说读写等水平远远低于藏语。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目标之一是要促使藏语和汉语均衡发展,共同提高,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是这一失衡的双语教学现状,一方面导致了数学这一对形式思维、逻辑思维要求严密的学科无法更好地用汉语进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后教学媒介语由小学的藏语转向汉语的要求;另一方面导致在小学双语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文化上达成“双语双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2)教师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存在期望与实际间的落差
首先,教师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政策是高认同的,作为具有知识代理人身份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双语教学对于学生个体及西藏基层社会在适应现代化、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汉语的学习,教师能够认识到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本对于学生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与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高期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方面双语教学政策在基层的宣传极其有限,大部分教师不了解具体的双语政策,致使不能将双语教学从文化认同的高度去认识双语教学的意义,仅仅从语言的表面去理解,不能将双语教学贯穿到各科教学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中;另一方面虽然教师都具备较高的双语教学能力,但是为了顺从于学生的生活语言,只有很少的教师经常使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
2.对策建议
(1)构建丰富充实的课堂内外的双语环境
对于汉语环境的缺失导致基层失衡的藏汉双语环境,需要学校基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构建丰富的汉语学习环境。首先,在课堂上将藏汉双语贯穿到除藏语课外的所有学科中,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上尽量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解释、理解,使学生逐渐形成藏汉两种思维语言,以适应初中后以汉语为主导教学语的环境。当然,课堂内的双语教学使用效果如何,还应落实到教育评价中,因此,各校因地制宜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除语言学科外,多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考试评价,以引导师生的教学活动。其次,营造丰富的课外双语环境,尤其是加强汉语普通话的环境。静态上,从校内的环境布置上营造藏汉双语的符号环境,具体到教室的挂图、黑板报、教师板书等。动态上,首先要求创设更多的课外语言活动,其次,在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语言丰富多样,不要仅仅局限于藏语。
(2)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双语教学从“同化”到“顺应”
目前,双语教师具有藏汉双语教学的胜任力,但是教学用语仍以藏语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只能用家庭语言去理解教学内容,于是教师以学生现有的语言模式去同化知识,这一教学模式有可能造成学生双语学习的惰性,即始终脱离不了藏语的拐棍作用。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应在了解学生既有的学习水平基础上,在教学上适度超前,有难度地要求学生去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以知识的同化为基础,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双语知识后,设置更多的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有可能达到的水平的双语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双语认知结构,顺应双语知识的要求,构建新的双语认知图式。
[1]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2]理查德·I·阿拉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周朝坤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多元文化视角下西藏小学教学点研究”(项目批准号:13XZJC880001)。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国家语委2014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我区双语教学现状的调研及科学推进的对策探讨——以那曲县某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YK—2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