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梦“幸福三沙”

2016-11-09钟瑜

今日海南 2016年1期
关键词:永兴岛永兴沙市

文|本刊记者 钟瑜

逐梦“幸福三沙”

文|本刊记者 钟瑜

三沙市永兴学校李儒茵等学生与来自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们在一起

2015年12月12日,清晨,阳光刚刚洒满岛屿,在中国最南端的岛礁上传来一群稚嫩孩童的琅琅读书声,伴着椰风、踏着海浪,欢快的回声在万里南海间荡漾……

这是三沙军民期盼已久的声音,意味着耗时18个月之久建成的永兴学校,将结束三沙没有学校的历史;也意味着在三沙生活的军民子女,结束了与父母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更意味着三沙民生工作3年耕耘不辍,不断在岛礁上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细细品味这3年,三沙的变化翻天覆地,学校建起来了、医院盖起来了、出行便利了、购物有去处了、娱乐有节目了……设市3年以来,三沙人深刻领会中央设立三沙市的战略意图,按照“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方针,努力实现着“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的目标。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打基础、保民生,3年累计投入4.67亿元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岛礁居民教育条件、营造岛礁医疗环境为抓手,为三沙人逐梦“幸福三沙”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教育,让孩子不再“留守”

由于三沙没有学校,一直以来,跟随父母来到三沙的军民子女们,待到了适龄上学之际,只能离开父母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怎样解决岛礁上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岛上职工的子女不再“留守”?建一所综合类学校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实,早在设市之初,三沙市委、市政府就很重视教育工作,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不能让三沙的孩子没有书读!”于是,在多方筹措之下,2014年6月14日,三沙市永兴学校项目便在大家的殷切期望下,轰轰烈烈地开工建设了。

卡实节点、倒排工期、统筹推进,经过18个月加班加点,这座总投资3608万元,建筑面积达4650平方米的永兴学校终见落成。学校的使用,一举改写三沙市没有学校、适龄儿童就学难的历史。

位于永兴岛北京路和宣德路的交叉路口,一栋具有热带海岛特色的4层高的大楼耸立在岛礁之上,时不时从校园里传出孩子的嬉戏打闹声、咿呀学语声,校园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

李儒茵是永兴学校3年级学生,她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一直呆在父母的身边,因此,她特别盼望永兴学校开学,因为开学就意味着能与父母相聚了。如今,她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她的父亲李孟海和母亲林丽是永兴事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关系需要长期驻岛,每年只有两个月的假期可以回老家与孩子相处。永兴学校一开学,李孟海立刻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将孩子接到永兴岛读书,结束了与孩子两地分居的生活。

目前,永兴学校一共迎来了6名学生,学生的年龄不一,永兴学校的幼儿园和小学各开设一个“混龄班”,实行复式教学。在师资配备方面,师资队伍由琼台师专委派,有1名副校长、1名小学文科老师、1名小学理科老师、2名幼儿园老师、1名生活老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海口同步。在教学方面,幼儿园的“混龄班”提倡个性化学习和分组学习,鼓励小朋友之间“以大带小”;小学的“混龄班”则实行复式教学,由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辅导授课。此外,考虑到三沙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岛上群众的需求,永兴学校的定位区别于一般学校,它是一所集教学楼、档案馆、水下考古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类学校,不仅可以免费提供幼儿园、小学学位,还兼具档案馆、水下考古中心等多种功能。

对于永兴学校的建设,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林春光胸有成竹,“首先,我们要通过合作互助形式,尽快让学校实现规范化建设;其次,在规范的前提下,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围绕三沙特色,研究规划乡土课程等。”林春光说,未来,国防教育、渔村教育等特色课程将会逐步与学生见面。

完善医疗,让生病有处可医

因三沙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居民世代靠打鱼为生。若是遇上“小灾小病”的,还得返乡治疗,极不便利。三沙市委、市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抓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摆在第一位,为居民打造“幸福三沙”的“保护伞”。

谈起医疗建设,三沙几乎是“一张白纸绘新图”。为了帮助居民实现“小病不出岛,大病不出三沙”的愿望,三沙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按照一级医院建设,二级医院配置,打造三沙市人民医院。

2013年7月19日,总投资1800万元的三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投入使用,医院不仅配备了x光、彩超、心电监护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还增设诊疗自动化设备、监控与广播系统等。自此,居民能够以低于市场价买到药品了,经常潜水作业的渔民能够进行高压氧舱治疗了,各岛礁也建起了卫生室、迎来了卫生员……三沙市人民医院条件的逐渐改善,给驻岛官兵吃下了“定心丸”,也让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沙市永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卢勒正享受着三沙医疗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便利性。今年49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老西沙”,最擅长深海潜水、捕捞海珍,但因长期海底作业,他患上了“潜水病”,时常出现的关节疼痛让他难以忍耐。所幸的是,2014年,三沙市人民医院投入了高压氧舱设备,足不出三沙,卢勒就能在自家门口接受治疗,目前,“潜水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享受得到的,三沙医疗条件的改善,给渔民筑起了安全的‘防护围墙’。”卢勒如是说。据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由中央投资1520万元,三沙市财政配套380万元的新增医疗设备项目也正在组织招标中,将新增核磁共振、便携呼吸机、肺功能等一批设备,届时,三沙市医疗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三沙,还有一支由14人组成的“赤脚”行医队伍备受关注。这支队伍是由三沙市政府与海南医学院、三沙市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从三沙8个岛礁社区中遴选出14名年轻渔民,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基本医疗技术培训,成为首批岛礁社区卫生员。这支队伍的成立,结束了岛礁上没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历史。

这14名卫生员长期驻守在各岛礁社区,为改变岛礁医疗资源匮乏以及提升居民的医疗条件献出一己之力。今年38岁的郑丽满原本是羚羊礁上一位普通渔民,经过半年的培训,她的身份得到转化,现在是羚羊社区一名卫生员。“岛礁上太需要医疗服务了,以前岛上居民生病,只能通过小船转运到永兴岛上的市人民医院,自从配备了卫生员,小病再也不用出岛了。”郑丽满很荣幸自己能够被选上承担这项光荣的任务,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常见伤病的医疗救治技术。这14名岛礁社区卫生员在岗位上尽职尽责,让出海在外的渔民心里更踏实。

与其他医院不同,三沙市人民医院还承担下一项特殊的任务——应急救援,这是由三沙所管辖的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所决定的。为此,三沙特别成立了海上搜救分中心,共协调派出救助船舶201艘次、飞机56架次,成功救助808人,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2.9%,让医疗体系覆盖得更广。

2015年2月19日,在三沙海域作业的琼海籍渔民何书太,不慎从4.5米高的甲板摔下,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经过近10个小时的海上接力,21日上午10时,何书太被送到永兴岛市人民医院救治,经过一番紧急救治,何书太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是三沙医疗救援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三沙市人民医院2015年救治危重病人达20余人,为危重病人撑起了“保护伞”。

海上应急救援设施和机制建设是三沙民生之需、民生之保障,面对2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应急救援,未来,三沙将用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前瞻性的眼光,围绕海上应急救援的需要添置设备,探索海上病人救助的新方法,积极构建适合三沙实际的医疗救援体系。

构建交通,让三沙不再遥远

三沙究竟有多远?以永兴岛为例,距海口452公里,距北京2680公里……在永兴岛北京路上竖着一块指路牌,时刻提醒着岛上居民,坚守南海深处的他们与祖国大陆的距离。

众所周知,三沙孤悬海外,岛上所需物资、岛际之间的物资传输以及人员往来几乎依靠海运。从海口到三沙需要长途跋涉,先是从海口至文昌清澜港,再从清澜港坐13-15小时的船才能到达永兴岛,这路程中途的各种波折或能否准时抵达还得由天气决定,因此,打通海上交通脉络、缩短与海南本岛的距离是三沙所有居民最急切的期盼。

三沙设市之初,就通过增开补给船“琼沙3号”、租用椰香公主号、政务包机、安排渔政船等方式,解决三沙交通难题。但仅靠这些,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三沙市机关干部和驻岛官兵上下岛需求难以满足,建筑材料靠岛外运输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三沙建设就更无从谈起了。

交通是“幸福三沙”的首要因素、关键问题,在三沙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面对特殊的气候、自然条件,也让驻岛的机关干部和驻岛官兵吃了不少苦头。

“琼沙3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三沙联系海南本岛的重要交通工具,为长期驻守三沙的军民兵输送物资,但“琼沙3号”抗风浪能力低,只要遇上冷空气或台风天,便会停航。“琼沙3号”曾经发生过连续3个月无法出海的纪录,导致运往三沙岛礁的物资中断。那段时间,永兴岛上的官兵天天喝稀饭度日,直到春节才用直升机空投粮食,岛上官兵才得以饱腹。

正如“交通兴,则百业旺”,交通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官”,三沙更是如此。此时,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识:三沙太需要一艘具备抗风能力强且物资容量大的大船!

“三沙一定要造大船!”这个想法早已深植在肖杰的心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集合各方力量,把解决三沙的交通瓶颈作为改善三沙民生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三沙1号”的建造势在必行。

“三沙1号”不仅承载着与海南本岛的沟通连接作用,还肩负着“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特殊使命,更承担着军民共享、融合发展的特殊任务。一想到这,三沙市委、市政府更觉得任重道远。“能乘坐450人;能装500吨水;能装上20辆大型集装箱卡车;具备8级风正常航行、10级风安全航行的能力;具备赴南沙巡航1个月的续航能力;具备直升机起降功能……”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之后,三沙给“三沙1号”的建造定下了几个非完成不可的硬指标,项目开工在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马不停蹄、日夜建造,仅用4个月,完成了“三沙1号”项目的申报、立项、招投标以及中央财政资金的拨付;不到1年,“三沙1号”完成整船建造。“三沙1号”项目的推进速度,不仅体现了三沙体恤军民的责任与担当,更创造了多项值得骄傲的纪录:创造最短设计周期纪录;创分段生产周期最短纪录;创水平船台周期最短生产纪录;创试航周期最短纪录;创总段搭载最短周期纪录。

满载着希望,“三沙1号”终于在2015年投入使用,它不仅具备比“琼沙3号”更大装载能力,而且从文昌清澜港出发至永兴岛,航行时间约为10小时,比“琼沙3号”缩短5个多小时,大大拉近了与海南本岛的距离。如今,每月往返海南本岛至永兴岛间,“三沙1号”“琼沙3号”两艘船每周至少能保证有一到两个航次运行,不仅让回家更快了,也不必再为一票难求而发愁。

不仅如此,三沙市政府还着力改善岛际交通条件,为缓解岛际之间的交通运输紧张,添置了10条冲锋舟,在永乐群岛各有居民岛礁开挖简易航道,积极推进赵述岛码头工程、永兴岛综合码头工程建设……

如今,构建三沙海空立体交通系统已初见雏形,为了缩短三沙与海南本岛的距离,三沙市委、市政府正在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海空立体交通系统竭尽所能。

本文责编/钟瑜邮箱/zy200928@qq.com

猜你喜欢

永兴岛永兴沙市
本期广告索引
纯电动汽车电池低温加热系统
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的100年
永兴岛岛礁植物害虫普查及风险评估
无人机告白
“工棚律师”向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