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高中语文公开课——以《项脊轩志》为例谈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11-08王明明
◎王明明
怎样上高中语文公开课——以《项脊轩志》为例谈公开课教学设计
◎王明明
一、研究背景
公开课是基础教育单位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教师践行教研活动的常规形式。其出发点,对于教师而言,是考察其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掌控能力、知识探索精神;对于教学基本单位而言,是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独特的校园课堂文化。公开课作为诠释个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形式广泛的为教学研讨或教学技能展示方面所应用。可以说,每一个身在其中的老师都需要参加公开课,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公开课已经变味,变成了给前来听课的专家、领导和同行的表演课,但是,身在一线教学岗位,公开课是避免不了的,与其抱怨,不如仔细分析如何能上好一节公开课。笔者刚刚参加了一次公开的说课和一次公开的课堂教学,说课和上课之间相隔了一周,因此笔者在说课思路的基础上对最终公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和修改的几个点,可以反应出公开课教学侧重的是什么。以下是说课稿和上课稿。
二、《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其中,也体现了古代士子理想失落的悲情。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2.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教学难点
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本课所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有: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寒花葬志》
2.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被称为明代散文第一人的归有光,自然是一位读书人,请找出体现作者读书人身份的句子。
(2)这位喜爱读书的古代士子读书的环境如何呢?
(3)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项脊轩的特征。
(4)找出项脊轩发生变迁的句子。
教师小结:一轩之变的背后是作者境遇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项脊轩对于作者的意义:心灵的港湾
板书:闭
3.深入研读,咀嚼真情
(1)破落的小木板房常人难以忍受,而身在其中的士子归有光感受如何呢?
(2)小组讨论,明确喜与悲的原因
板书
喜:珊珊可爱
悲:异爨、先妣、先大母、吾妻死
作者是如何表现书斋外的人事变迁引起他的内心复杂情感变化的
教师举例分析作者对母亲回忆的部分,学生寻例赏析。
讨论本段人称的变化:先大母—大母;先妣—而母—娘
教师小结:志的文体特征
板书:喜、悲
探讨发掘,精读文本
在项脊轩外,关怀过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他对离世的亲人有着深深的思念,除此之外,还能不能发现其他情感。
板书:思
研读第二段,朗读归有光回忆祖母的部分
研读祖母三次不同语气的语言,教师对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给予指导
A.一读:感知读
结合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事实,分析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原因
B.二读:理解读
学生展示归有光生平,结合生平,说一说你理解的归有光怀的“志”是什么。
C.三读:体会读
教师补充展示作者相关资料。
活动设计:以作者的口吻设计三句话,对文中祖母的话给予回应。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板书:闱、恧
作业布置:延伸阅读《寒花葬志》全文,赏析本文最后两段。
说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中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内外的人与事来写,悲喜情感清晰地贯穿全文,善于拮取琐事来表现丰富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请同学写下令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学主要围绕学生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展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四、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简笔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
“你画我猜”——绘制课文内四样体现本文主要情感的事物,请学生来猜,从而点明课文主要人、事、物。
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项脊轩共有几兴几废,点明修葺前后的特点。
使用本人独创的“拨云见日”读法,朗读相关章节,教师做指导,明确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
板书:怡然自得
作者对项脊轩如此钟爱,宁愿修葺也不愿废弃,可为什么在倒数第二段中出现了“室坏不修”这样的字眼。(承上启下,引出“喜”“悲”之情的分析)
2.琐事深情,深入分析
.喜:读书赏景之乐、琴瑟和鸣之乐
悲:异爨、母亡、祖母亡、妻亡
板书:喜悲
赏析“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1)回忆一件琐事,抒发对亡母的思念之情
(2)“先妣”—“而母”—“娘”称谓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情感细微差异
(3)“而母”的“而”之外,本文中还有那些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余稍为修葺
吾—吾妻归宁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人称:而—而母立于兹
汝—汝姊在我怀
若—久不见若影
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补充)
注意:
而、乃不能做宾语(含否定句),一般也不做主语,常见于做定语。文中“而母”做主语的是“母”,“而”做定语。
除了“悲”情还有什么情,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1)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2)对祖母殷切希望落空的愧疚之情
(3)对自身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板书:恧
3.以景作结,探究讨论
文章写到倒数第二段,轩中人、轩中事已写尽,为何还要赘述最后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总结,从泣到号到无言,有年龄增长后的沉稳深沉,更有历经生活磨砺后的沉默内敛,感慨遂深,下笔遂简。
庭有枇杷树——孤独
吾妻死之年——丧妻
手植 —— 物是人非
今已 —— 时光流逝
板书:物是人非
展示苏轼《江城子》,体会“以景作结”的妙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教师小结
天地间最可动情的不是山崩地裂英雄挺身而出,而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项脊轩志》借一轩而寄三世,凭一斋而怀三人,流芳世间的正是它用琐事而表达深情的写法,所谓平淡朴实的语言最显力量,本文字里行间无雕无饰的生活小事,正显出作者对家人的一腔深情。而结尾处,令人过目不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更是文章深沉所在。全文形散神聚,写尽书斋往事,怀尽书斋中人,也将作者胸中情感渗透其中。
5.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归有光《寒花葬志》,进一步体会作者“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并运用这种写法,写写自己的生活往事。
6.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评价标准
想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我们要看现行的是标准是什么。目前比较流行的几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下。
辽宁师范大学罗明基教授在《教学论教程》中,对一堂好的公开课提出是以下六个要求:一、明确的教学目的;二、内容正确;三、方法得当,四、是组织得当;五、师生积极性高;六、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
以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为代表的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也就是说能充分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
在由钟启泉、崔允淳、张华等教授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一书中,由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专家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主流的对于公开课教学评价大多依据此书。第一,一从教学目标上来说,要求教师把全班学生都培养成推理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管理学习环境营造,学习学科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第四,要促进教学,教师要从教学当中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而随着近来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越来越重视,一节课上所表现的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两点,就成为评价一节公开课的重要标准。
操作方法
明确了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了。比较两篇教案的思路,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具体化。
一节课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有且只能达到1到2个教学目标,其中一个作为教学的重点,另一个作为教学的难点,超过三个以上,这节课的主要精力就会分散。如以上两篇设计,说课设置了三个目标——(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而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上,保留了原先的第二条——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改原来的两个目标为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和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修改,有两个原因。一来文言文教学,如果它单独作为一节公开课的话,必须要和其他的文体区分开,那么关于文言的知识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最后的定稿当中将文言的“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出。二来,一篇一个好的公开课应该有亮点,这个亮点应该是很多人关注同时又能体现授课教师风格的一个点。而《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写情很出色的文章,所表现情的手法无非是两个也就是教学目标二和三中表现出来的用细节写情,和情到深处不写情而用景来作结,这两个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之后,目标非常突出清晰。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整个一节课环节非常紧凑。如果按说课稿中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一节课其实不足以涵盖说课的目标,目标达成不了绝对是公开课的大忌。
2.对导入的重视。
听课人也好,学生也好,见到的第一面其实都是导入部分,导入不需要夸张,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切合文章的中心,最好能够通过导入串联起全文;第二,要有新意,让评委和学生会心一笑,对整个公开课产生期待。以本文为例,第一次导入设计的是用《寒花葬志》进行导入,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没法实施。因为《寒花葬志》虽然也是归有光的作品,但是同学们没有学过不熟悉,那要么要提前预习,要么要在课堂上当堂讲解,反而占用了整体学习时间,所以在最后上课过程中被抛弃。最后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是“你画我猜”这个方法,也就是让学生画课文中的事物学生猜,主题其实是梳理课文,突出细节描写,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而且通过黑板上所展示的事物,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串联文章内容,也不显得突兀,也不需要额外再花时间。
3.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法千变万化,在文章内容整体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突出一两个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本文的教学设计,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笔者就采用了独创的朗读法,这个朗读法相比较说课稿中较为泛泛的诵读,内容更集中,形式更新颖,且更结合教学的实际,令学生和听课人都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4.现场的师生互动。
无论哪种评价标准,都很关注良好的师生互动。那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师一定要仔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要太深奥,要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互动显得很虚假,且很难精彩。笔者在最终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自己都有亲情友情的经历,也都有过对情感的体会,立足于其共存的点,有利于激发共情。
(2)讨论设定要适时。讨论环节设计在课上到接近三十分钟的时候,此时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谈感悟的时候不会偏离课文。然后再展示一篇学生所熟悉的课文,有利于他们对这种写法的进行理性的总结,从而达到升华的目的。
(3)教师要对所讨论互动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这是为了在公开课当中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质量。因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发言作出总结,这个时候听课人就会关注总结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从而做出评价。所以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关于“以景作结”的讨论,这个讨论经过实践证明开展得不错。
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肢体动作的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干脆利落,板书设计的精巧等等,篇幅所限,也就不一一赘述了。作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是必须面对的,因此,注意总结反思,会让每一节公开课真正成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实践场。
(王明明 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 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