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幼小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

2016-11-08徐诚万乃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徐诚+万乃萍

摘 要:自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首先想的的就是“互联网+”在幼小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对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

关键词:幼小教学;“互联网+”;科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3-01

自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首先想的的就是“互联网+”在幼小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对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在幼小教育中,“互联网+”在以前“e学习”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教学做出改良,就幼小科学教学而言,其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一、“互联网+”在幼小科学教育不同阶段的运用

“互联网+”在幼儿园教学阶段的作用不是太明显,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的层次问题,“互联网+”更多的是以一种教学资源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优秀的示范性教学智慧、视频模式的教学内容解说以及开放式的创新教学内容。其在课堂上最多的使用方式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实验过程、现象或者自然现象的展示。

直到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网络操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这时候的“互联网+”对于学生的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有了更多的作用。

首先,丰富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互连网+”时代对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最基本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就是ppt等一系列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内容制作相关教学软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相关的软件使用或者进行自定义的修改后使用。而为了方便教师在互联网上能有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国家、省、市都在建立着相关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库,让教师能够更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优秀教学资源。

其次在一些信息终端上开发专业的教育教学软件,例如在清华同方平板电脑上开发专业的科学传感器软件,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本身测量运动加速度,利用前置摄像头测量照度,利用麦克风测量声音的音量和频率,利用外接传感器测量温度以及模拟显微镜功能,同时其还具有延时拍摄等功能。在“亮暗与照度”一课中,学生可以利用传感器软件亲自测量不同位置不同光源的照度大小,研究照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软件直接将他们在课堂上测得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各小组的相关统计图一起展示在频幕上,直观的展示相关规律,非常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利用平板的延时拍摄功能则可以对一些缓慢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再进行特殊回放。如在教学“植物喝水的秘密”一课前,拍摄植物喝水的相关视频,以每5分钟一张照片的速度连续拍摄一星期,再将这2000多张照片用专门的软件合并成一个2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植物根部吸水的直观效果。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进阶应用。

最后还有专用教学平台的推出与使用。在“互联网+”时代推陈出新的教育专用平台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师生和生生远距离交流等功能,并附带专用教学软件,可以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视频资料、文本资料进行编辑和演示,甚至有一些平台还具有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云储存、自动应答等功能。这一切都在促进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互联网+”在幼小科学教育未来的远景展望

目前的“互联网+”对于幼小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仅仅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成熟还很遥远,让我们一起来展望“互联网+”在幼小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远景。

有人说,2016年是VR技术井喷的一年,这不仅让我思考其未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以及能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现在的VR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能给我们带来的只是视觉和听觉的“虚拟现实”体验,即使在一些大型的前沿科技VR体验区的所谓的4D动感影院中,也只是低现实感的模拟相关触觉。比如电影院中通过椅子的震动来表现爆炸附近的触觉体验,细微的水珠来表现雨中的触觉体验,迎面吹来的冷风和椅子角度的变化来体验空中飞行的模拟体验,这些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下一个阶段则是“体感式虚拟实境”。在体验者的头上戴上VR眼镜,耳朵上戴上高仿真耳机,身穿体感背心等装备高还原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并利用其接入互联网,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可以在各种领域中运用,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而在我们概念中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沉浸式虚拟实境”阶段,在“互联网+”的理念下才是对幼小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最高效的促进作用。所谓的“沉浸式虚拟实境”就是摆脱身体的限制,利用虚拟实境头盔或相关设备直接接入人的神经系统,在外部人表现为深度睡眠状态,而思维则进入虚拟实境中。比如在学习火山、地震相关的内容时,学生就好像来到了现场,体验火山喷发时的温度、气味等一系列的现象,学生将不仅仅可以获得视觉和听觉的信息,还能身临其境地切身体验,也可以在上帝视角观察整个过程,而现实中他的身体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甚至未来的学习可以利用夜晚的时间,学生在床上戴上虚拟实境头盔,接上互联网,身体在进行深度睡眠,而思维则和同学、老师一起在虚拟实境中上课,其学习的场地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地变换,我们可以到宇宙中研究太阳系内行星的运行轨迹、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原因;可以将自己变小百倍观察蚂蚁和蚕;可以在短时间观察花开花落,昼夜更替;甚至可以减缓时间观察两个铁球究竟是不是同时落地,而身体却在“睡觉”,这甚至相当于延长了我们的实际寿命。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于“互联网+”在未来对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的一种愿景,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