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素质教育
2016-11-08丁梅
丁梅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小学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必须落实到教学实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合格人才,就要有计划地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必要保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不同于组织教学那么轻而易举,而是一项素质教学的基本功,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规律、掌握方法,并能操作自如。
1.用纸撕、绘画、粘贴作品中喜爱的事物或人物
如《谜语》的第一则谜面仅有四句话,学生虽一下子能猜出谜底是“雪”,但是教学时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撕出小雪花,并粘贴到黑板上,学生看到黑板上那一朵朵出自他们自己之手的形状各异、美丽的小雪花时,高兴地拍手叫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洁白雪花漫天飞舞的壮观景象。如此的教学效果是我也曾未想到的,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更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按作品的故事情节即兴表演
如《美丽的公鸡》,在第一自然段的讲解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这只公鸡,我通过抓“自以为、整天、挺着胸脯、得意扬扬”这几个词,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去体会想象,并在指导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演给大家。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把大公鸡那个傲气十足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学生的思维立刻形象化了。
3.通过打手势或做动作把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的、直观的、活动的、色彩鲜明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去打手势或做动作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说“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到过人民大会堂亲眼看到那些高大的柱子,所以我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找出了四名学生来到讲台前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圈,告诉他们人民大会堂正门前的柱子足有这么粗。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有的还脱口而出:“人民大会堂可真雄伟呀!”
二、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就要坚持以学法指导为切入点。因此,我努力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在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既要动脑、动手、动口,又要通过学习范例,学习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式、段落结构相同。因此,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环境、描写白求恩在危险环境中是怎样工作的句子分别用“--”“—”画出,再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板书的方法概括出自然段的意思。在前两自然段“教”“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从而悟方法、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实现师生“群言堂”
要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切记采用问答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讲解既要解疑释惑,更要利用课文中段落示范“教方法,教规律”。教学中可以采用同桌小议或分组讨论,统一汇报的方法,这样全班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使教学面向每一名学生,彻底改变“一言堂”。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中,白求恩和师卫生部长的第二次对话中,白求恩一共说了四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共同说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是怎样一个人?”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热烈,接着教师分组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边听边和自己的答案对照,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接着我又找出一名同学概括出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如果采用一问一答式,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问题,那只能是老师和几个学生的课上交流,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因此,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实现师生“群言堂”势在必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探索,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素质教育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后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