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形”与“意”

2016-11-07王一鸣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策略

【摘 要】 英语与汉语有别,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在于意合。本文从英汉语言差异,即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分析英汉科技文本翻译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相应地提出翻译的策略:首先是英语科技文本翻译成汉语无主句;其次,在新词的汉译中,在深入了解新术语的专业内涵的同时,也应参考相关平行文本。

【关键词】 形合;意合;英汉翻译;科技翻译;翻译策略

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王力先生曾精辟地解释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之下是不可缺少的。(王力,472)”王菊泉认为是他最早提出了形合与意合概念,并指出王力的形合与意合概念是就句法层面而言,即复合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王菊泉,409)。然而,刘宓庆将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提升到了篇章的层面,认为形合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意合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

为什么英汉语之间会有形合与意合的差别呢?马绪光就认为,深层次上这是两种语言哲学思维的差异造成的。“汉民族的综合思维观与中国古典哲学上的整体观相伴而生(马绪光,112)”,如老庄“天人合一”与易经的“阴阳八卦”。汉语“表现出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特征,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凡事都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马绪光,112)”,比如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小到家族宗法,大到邦国天下。然而,“西方思维方式总体是分析性的(analytic),这与西方原子观哲学相辅相成。(马绪光,113)”它强调逻辑与“三元”的思维方式,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与“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思想。

由此可见,英语多为形合,而汉语意合。鉴于不同的造句方式,表达也亦有别。简言之,英语是显性的,而汉语是隐形的。英汉语言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系列问题,比如何种英语句子适合译成汉语无主句,或如何翻译外来新词等。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并有效顺畅地完成源语信息转化,就英汉科技翻译而言,汉语的意合特征是值得考虑的。当然,这种注重意合特征的翻译意图首先也是建立在归化,即目的语为导向(target-language oriented)的翻译方针下,因此译文才有可能更为汉语读者接受。由此看来,任何有利于译成惯用汉语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皆可采纳。

例如,英语中多用介词,以此明确表达语法及其深层逻辑,如“success is not guaranteed by applying this criterion of selection”。但是在一些英汉翻译中,英语介词常被转化成动词,通过变化词性来适应汉语句法,比如“When the reception closes at 10 pm,guests can check in by using a credit card in an automatic machine.” 这句话可译为“若晚上10点以后前台打烊了,顾客可使用自助机器刷卡入住”。英语介词“by”在汉语中常与“通过”、“以……方式”对应。然而,在面对不同源语文本下,如此翻译未免生搬硬套。在汉语中,介词使用较英语频度低,介词往往被视为亚动词(sub-verb),如“和”、“给”与“把”。因此,如例所示,在英汉翻译中,英语介词不易找到合适对应,而多转化为动词。

再如,目的语读者应完整地接收源语言信息,源语言的言外之意也应该被充分发掘,若有需要,还应增补。因此,增补也是常用的策略。比如,“No doubt its better to achieve the results you are after than to fall short,but hitting targets does not in itself advance you toward becoming the leader you want to be. Failed experiments give you,and those around you,information that helps create better ones in the future”,可以翻译为“实验成功固然好,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参与者就是人生赢家了,须知二者之间仍有相当差距;实验失败也可作为前车之鉴,为参与者及其亲朋日后优化实验提供参考。”

在此,我们着重谈谈以下两种翻译策略。

首先是英语科技文本翻译成汉语无主句。正如上文所述,意合的汉语特点揭示了汉语逻辑的隐性。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无主句就是一大体现。无主句在汉语中是合法且惯用的,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而且,在一切特定句子中,有意省略主语也不会对整句信息的传达造成损失。汉语读者在口语或书面上都惯用无主句。“无主句指主语省略、主语空缺、不含主语的语音以及拼写等物理形式的句子。(张书建,李玲)”然而,汉语无主句的英译是研究较多的一面,而哪些英语句子适合翻译成汉语无主句涉及较少。在科技文本中,常有一类句子中所含主语属于泛指,或者甚至是不定代词的,往往无需寻找这些主语的汉语对等,而可将其直接翻译成汉语无主句。如此,既未丧失原文本的信息,又使其表达简练,甚至更加符合汉语表达。

例如,“If you were to go on a diet to get healthier,increase energy,and enhance key relationships,food intake would be an important metric. But would you be able to remember what you ate two days ago?”

此段话中的“you”可以译为“您”,那么以“您”作为主语,句子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内容上是完整的。然而,这种表述,并非地道的表达,未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因为,若将上段每句中所有“you”都翻译成“您”,首先使用频率过大。虽然英语中可以连续使用,但翻译成汉语,不免重复啰嗦;其次,“您”在句中只是一通称(generic term),换言之,就是泛指。“您”指的是读者中任何潜在实施者。鉴于此,“您”可以省略,将此段涉及句子译成无主句:“为了保持健康,提高体力,增进关系,如选择节食减肥,那么食物摄取量就是一个很好指标,但务必要记得两天前吃的食物。”此种情况在英语中绝非个例,就像是人们日常问句“How do you say it in English? ”这句话中的“you”也是泛指,而不是“你”,所以汉语译作“这个英语怎么说?”。

除了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无主句以外,试译新词(Neologism)也值得讨论。接下来,就翻译英语新词,略抒己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英汉科技翻译中,译者难免会遇到一些前沿英语术语,而这些术语新词往往还未有汉语译名。或者一些英语术语并非刚刚问世,但也未被引介给汉语读者,这些术语也可被称为新词。在新词的汉译中,在深入了解新术语的专业内涵同时,也应参考相关平行文本。

例如,翻译“attention deficit trait,or ADT”。医学翻译是科技翻译大类中,较为容易遇到新术语的一类。医学术语“attention deficit trait”是一个新词,其汉语译名仍未被国内医学机构认定。“ADT”是一种新发现的神经系统现象,其表现症状与“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临床学上称为“多动症”)非常相似。在知网上键入“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总搜索到44页,共计866个项目。取其中一页20个项目统计,将其译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有15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有4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有1项。由此可见,在已发表论文中对“ADD”一术语的翻译都尚未统一。翻译并确定一个术语不易,却又十分必要。那么,就新术语“ADT”而言,哪个汉语译名更佳?

“ADT”目前在互联网上可查的非权威的译名为“注意力缺乏倾向”或者“注意力缺乏特质”。然而,这两个译本似乎都有不足。“倾向”可以表明ADT与ADD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又说明了二者有别,即只是倾向,但不完全相同。但“倾向”一词又有误解,由于与ADD有相似外在症状,该译名容易使人误认为有发展成ADD的可能,其实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病理学发病原因与发生机制。其次,汉语也未有以“倾向”命名神经系统疾病,或认定为疾病术语。“特质”一词是由“trait”直译而来,若不特别说明,汉语读者也会怀疑它是指一种疾病的特点还是一种新的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对与ADT有关的平行文本(比如,AIDS等)的对比,“attention deficit”可以被译作“注意力涣散”,因为“deficit(不足)”与“deficiency(缺陷、缺失)”不同。而且,为了突显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而不是某种疾病的特征,使用“症”字加以定性。“症”字又恰能表达出它具有一定注意力涣散的症状。因此,ADT可译为“注意力涣散症”,既通俗易懂又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D)”有别。

在汉语中,命名好用三字词,比如“起重机”、“运动鞋”。所以,“注意力涣散症”也可效此法简称为“注涣症”。而且,临床实验证明,这种神经系统疾病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D,临床上称多动症)”有区别,患者可以通过改变居住环境来缓解甚至消除“注涣症”,然而“多动症”则不可。因此,“注涣症”在临床上可译为“假性多动症”,效仿“假性近视”、“假性囊肿”。

在科技翻译中遇到新词是常事,参考平行文本翻译新词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对其他科技文本新词的翻译同样适用,甚至对其他的文本新词也具有指导意义。

英语是形合语言,其语法与逻辑是显性的;汉语是意合语言,其语法与逻辑是隐性的。总之,两种语言有本质区别。“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Nida,1982)。”因此,在科技文本的英汉翻译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便浮出水面。比如,如何处理英语文本中的介词,如何发掘并适当表达源语言的隐含意义等。虽然源语(英语)与目的语(汉语)之间有不同的使用规则,但本文中的英汉翻译遵循的是以目的语为(target-language oriented)导向的达意原则。那么,任何符合该原则的策略都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M].San Dimas,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 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 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5] 马绪光.“形合”、“意合”与英汉翻译的句法策略[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6] 张书健,李玲.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探究[J].上海翻译,2010.

【作者简介】

王一鸣(1989-),英语翻译硕士,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笔译研究.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翻译策略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