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2016-11-07蔡原野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天道本体论及其演变,理学本体论及其演变。认为爱新觉罗·玄烨理学本体论具有尊儒崇理的色彩。正是因为这些哲学思维的存在,玄烨才提出重功效,讲事功的说法。因此说关于本体论的思想在玄烨的一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爱新觉罗·玄烨;本体论;天道观;儒学;理学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玄烨除了拥有惊人的政治天赋和军事天赋外,对于哲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在本体论方面,除了满族的本体论的天道观外,他还有崇儒重道的儒家本体论和理学的本体论。这些本体论使得他在治理国家中保持着理智和科学,为清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玄烨的天道本体论及其演变
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一直都是具有阶级性的,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古代的神学天道本体论后,其后历代的朝代都会以此为模板,发展出相应以本朝代的天道观。即使是哲学思维达到顶峰的宋朝,也认为天人一理,天人相通。因此可以说理学也是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更加细致化。在早期的玄烨看来,他认为天和人是没有区别的,它不仅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外,还有各种超越人类的能力,也具有无上的权威。人的思想行为和天也是相通的,也是如此,人时时刻刻不能摆脱天的控制。根据《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十五年六月,谕礼部说:“朕为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天下,则天变应于上。捷如形影,岂有罔稽。”不难看出,玄烨将人事和天变统一在一起。在这种统一的关系中,正如宋德宣说:“天是决定方面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天,如果人事乖舛,破坏天人的统一关系,就会引起天怒。”玄烨这一思想除了受到传统神学天道观的影响之外,还有一因素就是维持其统治的需求。以天人相通的说法来告诫普通百姓,天理不可以违抗,人们要敬畏天命、敬畏君命。借天道来压制百姓,不让他们有反抗的思想。
除了天人感应,还有就是君权神授。中国传统的神学天道观念认为地下所有的皇帝都是上天授予的,地下的皇帝就是上天意志的代表。而这些皇帝的地位在神学系统中比一般的神仙还要高一等级。玄烨也同意这一点。他说:“朕为上天之子,朕所仰赖者惟天。”玄烨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神学天道观,认为自己是天命所赋予的权力,因为所有的行为是执行天的命令。他又说道:“朕承天命,统御万方,惟思率士人民,感得其所,安生乐业,不致沦于灭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玄烨在告诉他的臣民百姓,他统治的四方皆是天的意志、天的命令。只有在他所统治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免于流亡。总的来讲,他把自己比拟为天道赋予的救世主,是神授的王权,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
在玄烨的后期,他完全从传统的神学天道本体论转到了自然天道本体论,不在认为天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存在。在玄烨早期的观念中,他还是把人事上的成败归结到天道上。如,在他西征噶尔丹时,他将击败葛尔丹的原因归结为天意。因为噶尔丹违背了天的意志,荼毒百姓生灵。所以国破身亡。而他的胜利,是因为他秉承了天的意志,按照天的命令讨伐噶尔丹,从而得到百神的庇佑,从而统一了北方。因此他把噶尔丹的失败看成是天理的循环报应。但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他胜利地取得了西藏,形成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时,他却说:“从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围,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遵忘武备……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绝域。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这两场战役虽然都是以胜利告终的,但是确实截然不同的性质。前者玄烨认为之所以胜利是天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后者却是他善于用兵,正确指挥以及不懈于武备的结果。至此,玄烨的观念中已经完全没有神灵的影子,可以说他几乎是完全的摒弃了传统的天道本体,而转变为自然本体。虽然在其言论中并没有很明显的排除天道,但是他开始着重的讲人道。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由于时代的限制,传统的天道本体论依旧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主体,就是皇帝也不敢公开的否定他。更何况他属于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深知传统的天道观是他的护身符,这样的话,如果他否定了传统的天道本体论,也就否定了他的社会地位,这样对于他的统治乃至整个地主阶级都是不利的。因此,虽然在他晚年他看出来君权神授的虚假性,但是也不敢公开的否认甚至是批评这样的本体论。
二、玄烨的理学本体论及其演变
在本体论上,玄烨同朱熹一样,都是理本体论。朱熹说过:“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天地中各有太极;在万物言,万物中各有太极。”他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玄烨虽然没有像朱子那样公开的指出先有理这一精神后有物质世界,但是也肯定了世界的本体是理,是精神在前物质在后。物质的世界只不过是理的产生和衍化。
天人一理在玄烨那里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世界万物乃至人类都是由阴阳两气而构成。他说:“盖言天地之精气神理,全付于人。故天地之所以充塞者,吾即其体;天地之所以为主宰者,吾即其性也。”这段话里的天地之充塞者就是指的气,玄烨的理解,人的身体是由气构成的。天地之所以主宰的便是理,理构成了人的义理之性。总的看来,还是同朱熹一样,玄烨认为理是存在于气之上的。把天地的理通过人性的通道引入社会中,使天地之性转化为人类以及社会的本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一以贯之境界。这就是玄烨的理本体论。
但是玄烨所谓的理本体论是和宋儒所谓的理本体论有一定区别的。朱熹的天理是仁义礼智的具化,也是君臣,父子,夫妇等方面的具化。这样的天理强烈的要求人们服从社会的伦理道德,从而注重的是内圣的功夫。而玄烨的理本体论虽然也存在这一方面,但是着力点却更加倾向于是一种治国安邦之理,即所谓的事功之理。他说:“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耳。”这里玄烨所提到的治道就是治国安邦之理。他讲究的是见诸实行的理,而不仅仅是内心求得的伦理规范。而且上文中也提及到了玄烨的儒学核心观-辨别理的真伪,他认为有利于治理国家社会的理就是真理学,并不是人口相传却与行为相悖的理学。因此,这里玄烨的理学本体论比起朱熹的理学来说更具有实践精神,也比朱熹的理更透彻一些。玄烨以经世致用的眼光重新看待了理学,吸取了理学中良好的东西而运用于新的理学上,最终创造了一个兴盛的清朝。
【参考文献】
[1] 清圣祖实录选集.台湾文献史料期刊,台湾大通书局.
[2] 宋德宣.论康熙的天道观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88.5.
[3] (清)蒋良骐,林树惠,傅贵九校点.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
[4] (宋)梨靖德编,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
蔡原野(1990-)男,山西朔州人,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