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反义词冷与热对称性研究

2016-11-07曾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反义词义项对称性

曾李

内容摘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观心理或生理感觉的一对反义词,二者在构词层面呈现出纠结的对称性现象。“冷”、“热”构成的词语主要有定中式、状中式、并列式、重叠式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定中式词语对称性情况较为复杂,主要有“形式和语义对称”、“形式对称,语义部分对称”、“形式和语义不对称”三种对称性情形。对称性现象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冷”、“热”义项的不对称及心理认知倾向的影响。

关键词:冷 热 反义词 对称性

对称性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系统中的各个层面,在词汇层面反义词的对称性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沈家煊(2005)将反义词区分为“相反词”和“相对词”,其中又将“相对词”区分为三小类,即“大小类”、“好坏类”、“冷热类”。已有研究着重关注了表度量的“大小类”和表评价的“好坏类”反义词对称性现象,对表感觉的“冷热类”反义词对称性研究还有待深入。“冷热类”词语以“冷—热”为代表,表示的是人切身的生理感受,主观性较强。本文重点探讨反义词“冷”、“热”在词汇层面上的对称性,将“冷”、“热”构成的词语进行分类考察,分析其形式与意义的纠结现象,并对其对称性分布给予理论阐释。

一、“冷”、“热”的义项对比

反义词“冷”、“热”的义项较为丰富,多个相关的意义构成了各自的语义网络,二者在义项上体现出一定的不对称。“冷”、“热”除了基本的形容词词性外,还有名词、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容词“冷”和“热”的对称性情况最为典型。《现代汉语词典》中“冷”的主要义项有:(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2)使冷(多指食物);(3)不热情;不温和;(4)寂静;不热闹;(5)生僻;少见的;(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8)形容灰心或失望。“热”的主要义项有:(1)温度高;感觉温度高;(2)使热;加热(多指食物);(3)情意深厚;(4)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5)吸引很多人的;(6)气氛浓烈;(7)放射性强。根据词典的解释,“冷”的中心意义为“温度低;感觉温度低”,“热”的中心意义为“温度高;感觉温度高”,“冷”和“热”的核心意义相对称,而其他的引申义则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对称,“冷”和“热”在基本义项上的不对称也使得二者在构词上出现了不对称情形。

二、“冷”、“热”使用频率差异

表温度的反义词“冷”和“热”之间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二者的语义色彩与说话人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在使用中不能互相包括对方的语义范围,因此不同于“大—小”、“好—坏”,“冷—热”不存在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二者都是有标记的。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结果,“冷”的词次为296,频率为0.02252,“热”的词次为339,频率为0.2579。通过对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冷”的出现次数为872,频率为0.0912,“热”的出现次数为1754,频率为0.1835。由此可以看出,“冷”、“热”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冷”,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三、“冷”、“热”构词的对称性

在构词上,“冷”、“热”能基本反映出彼此的对称性情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由“冷”、“热”构成的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定中式、状中式、并列式、重叠式等结构类型进行讨论,例句语料来源为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一)定中式

定中式为“冷”、“热”构成词语的主要结构形式,在这类词语中,“冷”、“热”分别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词语内部呈现出多样的对称性情况:

1.形式和语义基本对称

由“冷”和“热”加相同中心语构成的词语均被词典收录,形式上完全对称,语义上也是完全相对的,这类词语组有“冷点—热点”、“冷风—热风”、“冷货—热货”、“冷门—热门”、“冷天—热天”、“冷饮—热饮”、“冷战—热战”,二者常对举出现。例如:

(1)他说,这种波动非常微弱,天文学家只能做到的就是准确指出热点和冷点。

(2)建省6年来,海南由全国的航空“冷点”迅速变为“热点”。

上述例子中的“冷点”是指“某一时期不受人注意的地方或问题”,“热点”指“一个时期内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二者的形式和语义是对称的,“冷”、“热”使用的均是引申意义,关注点在于是否有人過问。又如:

(3)不论真转销、假转销,凡滞销品,帖上一个“Made in China”的牌牌,挂出“外贸出口转内销”的广告,顿使劣货受宠,冷货走俏,死货变活,出奇制胜,立见神功。

(4)由于同时采用超重低音技术和多梦音响技术以及先进的环绕声处理器,使音质不亚于一部高级音响,故该产品一经问世,即成为市场抢手热货。

上例中的“冷货”指“不容易卖出去的货物”,也说“冷门货”,“热货”指“热门货”,二者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对称的,对立点在于对象是否受人欢迎。

由“冷”或“热”构成的词语有一方被词典收录,对应的反义词语未被词典收录,但在具体语料中可见对称的形式和用法,这样的词语有“冷荤、冷食、冷泉、冷水、冷兵器、冷汗”和“热肠、热狗、热泪、热水瓶、热土、热心、热心肠、热源”,例如:

(5)好在中国酒席总先上几个冷荤,而且它们总守着阵脚,一般不撤。

(6)热荤冷盘,甜点奶酪,饮料水果,应有尽有,任人挑选。

例(5)中的“冷荤”指“荤的凉菜”,例(6)中的“热荤”的形式和意义均与“冷荤”相对称,“冷荤”已被词典收录,“热荤”的使用频率较低,还未被收入词典。

2.形式对称,语义部分对称

这一类由“冷”、“热”构成的词语在形式上是对称的,而在意义上呈现出部分对称的情形,均被词典收录的词语组有“冷气—热气”、“冷血—热血”、“冷线—热线”。“冷气”有两个义项:“利用空调制冷等方式产生的低温空气”和“指能产生冷气的机器设备”;“热气”除了指“热的空气”外,还可“借指热烈的情绪或气氛”,两个词语的第一个义项相对称,第二个义项不对称,例如:

(7)今年又是改革关键的一年,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国上下热气腾腾。

上例中的“热气”属于引申用法,不再指具体可感的对象,而是指称抽象的氛围,形式上与其对称的“冷气”并无相对应的用法,因此出现了不对称现象。

又如:

(8)既然大家争着跑热线,冷线没人跑,那么热线的经营权应该是有偿的。

(9)为数众多的批评,使可口可乐迫于压力不得不开通83部热线电话,雇请大批公关人员来温言安抚愤怒的顾客。

例(8)中的“冷线”和“热线”意义是相对的,“冷线”指“比较清闲的交通路线”,“热线”指“运送旅客、货物繁忙的交通路线”。例(9)中“热线”的意思是“为了便于马上联系而经常准备着的直接连通的电话或电报线路”,而“冷线”并无对应的用法,因此二者也是形式对称,意义不完全对称。

还有“冷面、冷光、冷库、冷眼、热度、热火”这类被词典收录的词语,相对称的词语形式存在,但未被词典收录,且意义上也是部分对称。“冷面”除了指“凉面”外,还可“形容不讲私情或神情冷傲”,这是由于后位成分“面”的多义性造成的,而“热面”没有相对称的第二种用法。“热度”可以指“冷热的程度”,这一用法与“冷度”相同,“热度”还可以指“热情”,“冷度”没有对称的用法,因此二者也是形式对称,意义上呈部分对称。

3.形式和语义不对称

这类由“冷”、“热”构成的词语“冷盘、冷板凳、冷暴力、冷布、冷碟、冷锋、冷宫、冷柜、冷箭、冷噤、冷脸子、冷枪、冷色、冷幽默、冷遇、冷字”,“热带、热辐射、热键、热浪、热力、热能、热钱、热潮、热情、热容量、热水袋、热舞、热孝、热效率、热效应、热词”均不存在相对称的形式,都属于特定的用法。

其中有的词语已经发生了转喻的现象,意义趋于专门化,如“冷板凳”常与动词“坐”组配使用,用来比喻“长期受冷遇或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和“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冷箭”指“乘人不备暗中射出的箭”,也用来“比喻暗地里害人的手段”。还有的词语属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用语,如“冷锋”(冷、暖气团接触的地带)、“热带”(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是地理术语,“热键”(快捷键)是计算机术语,“热力”(由热能产生的做功的力)、“热能”(物质燃烧或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地运动时放出的能量)、“热效率”、“热效应”、“热学”(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热障”是物理或化学领域的名词术语,这些词语有特定的指称范围,不存在对称的用法。有的是由其他词语来充当对称角色,如“冷色”指“给人以凉爽的感觉的颜色”,与“暖色”相对。有的是方言中的用法,如“冷脸子”指“冷淡的脸色,不温和的脸色”,也不存在对称的“热”类词。还有的词语是因为对象的特殊性而出现特指的用法,“冷布”指“防蚊蝇、糊窗户等用的很稀疏的布”,其中“冷”的基本意义已不太明显。“冷噤”指“冷战、寒噤”,因为人在感觉很冷才会发出此种动作,所以也不存在对称的“热”类词语。

还有少数词语是存在相对称的形式,但语义上完全不对称,如“冷招、热流”。“冷招”指“不常使用的、出其不意的招数”,语料中可见“热招”的用法,但该词属于状中结构词语,意义不对称。“热流”指“激动振奋的感受”或“热潮”,对应的形式“冷流”与其意义不对称。

(二)状中式

状中式“冷”、“热”类词语主要指“冷”、“热”充当状语后接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词语,词典收录的有“热望、热吻、热销、热议、热映、热恋、热买、热卖、热拍、热膨胀、热平衡、热处理”和“冷处理、冷加工、冷烫”,其中“热处理”、“冷处理”形式对称,意义部分对称,除了指材料加工的工艺外,“冷处理”的意义有一定的引申,还可以“比喻事情发生后暂时搁置起来,等适当机会再做处理”,与“热处理”意义不完全对称。“冷加工、冷烫”的对称形式“热加工、热烫”虽未被词典收录,但在具体语料中可见,且意义也是与“冷”构成的词语相反的。除此之外,其他的状中式由“热”构成的词语基本没有相对称的用法,语料中存在少数可以对举使用的情况。

(三)并列式

并列式“冷”、“热”类词语是指“冷”或“热”与相近或相同意义的其他成分共同组成的词语,由“冷”构成的词语较多,有“冷傲、冷淡、冷寂、冷静、冷峻、冷酷、冷厉、冷漠、冷凝、冷僻、冷峭、冷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均偏向消极,由“热”构成的词语有“热辣、热闹、热切”,感情色彩为积极正面的。这些词语并无完全对称的反义形式。

(四)重叠式

重叠式“冷”、“热”类词语如“冷冰冰、冷清清、冷森森、冷丝丝、冷飕飕、冷言冷语”和“热烘烘、热乎乎、热辣辣、热腾腾”,主要为ABB和ABAB重叠格式,与“冷”、“热”组配的成分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能类推,这类词语也均没有完全对称的反义格式。

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之外,还有少数动宾式词语,如“热身”、“冷场”,这类词语也并无完全对称的反义词语。

四、小结

“冷”和“热”构成的词语主要有定中、状中、动宾、并列、重叠等形式,被词典收录的这些词语都已完成词汇化的过程,其中定中式词语最为丰富,情况最为复杂,主要有“形式和语义对称”、“形式对称,语义部分对称”、“形式和语义不对称”三种对称性情形,其他类型的词语大多处于形式和语义不完全对称的状态。“冷”、“热”构成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纠结。这种不对称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动因,一方面“冷”、“热”自身的意义引申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冷”、“热”除了基本的义项相反外,其他义项都并不完全对应,因此造成二者构成的词语不对称,而且有些词语自身发生了隐喻或转喻,有些词语还停留在字面基本意思,进一步促使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某些使用范围,“冷”、“热”受说话人主观性和修饰对象的特质影响会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语义倾向,这也会使得与其组配的成分受限。分析“冷”、“热”在构词上的对称性可以反映出“冷”、“热”基本的对称面貌,其他层级如短语和句子层面的“冷”、“热”的对称性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 刘国辉.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现象研究思考及非对称性反义词表征考察[J].外语研究,2008(3).

[2] 刘云 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3]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無标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11] Dixon,Robert M.W. Where have all the adjectives gone[J]. Studies in Language1:19-80,197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评价类反义形容词的对称性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2015VI065);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资助(编号:2015419161)。]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反义词义项对称性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认识反义词
反义词 大不同
找找反义词
巧用对称性解题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