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传统地毯纹样之叉形双关纹研究
2016-11-07冯雅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冯雅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传统地毯纹样之叉形双关纹研究
冯雅兰
(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印度装饰纹样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传统地毯纹样中出现,并且成为新疆纹样中的经典纹样,多元文化艺术符号在伊斯兰装饰纹样中的确立,引起工艺学研究人员的深思。“叉形双关纹”从何而来,其演变过程又如何?还有许多待解答案。该文主要对新疆地毯经典纹样中的“叉形双关纹”纹样进行剖析,探讨其纹样来源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新疆传统地毯图案;叉形双关纹;几何纹样
丝绸之路盛行前,欧亚大陆的商贸道路已经形成,由于匈奴人在此路段长期抢掠,使得正常的贸易受到阻碍。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治内平外政策的实行,终于使得丝绸之路畅通,并且日益繁盛。丝绸之路加强了各国之间外交和贸易往来,更带入先进的思想,传播了优秀的文化。新疆地毯样式和纹样在这一时期得到积累和沉淀,它吸收了中亚等地风格,融合了西域特色,逐渐形成现在特有的新疆地毯样式及纹样。
新疆传统地毯纹样主要由几何纹样以及植物纹样构成,极少出现人物纹样和动物纹样。直至2008年新疆和田洛浦地区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盗窃案,缴获了五张织有人物纹样的栽绒地毯文物,这种人物纹样地毯在新疆出土文物中是首次发现。经过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表明,这五张人物地毯是由印度传来的。人物栽绒地毯的出现在中亚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以故事叙述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了印度教的内容,为新疆考古、历史、艺术、宗教等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①张禾.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人物纹栽绒毯内容初探.西域研究。。经对五张人物地毯研究发现,新疆地毯中的“叉形双关纹”(图1)来源于其中。
图1 对顶叉形双关纹手绘图(冯雅兰绘制)
本文试图通过对“叉形双关纹”进行解析,探讨这一纹样的形成,展现多元文化在新疆伊斯兰民族的融合,揭示伊斯兰文化在新疆的凝聚和包容的独特魅力。
一、“叉形双关纹”在新疆传统地毯几何纹样中的凸显
民族民间纹样不是孤立的视觉现象,它是与社会政治、国民经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相符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纹样图案的形式美是意象、寓意、对比的综合统一,几何纹样是民族同胞对生活的艺术提炼。新疆民间地毯纹样的几何图案,不仅有自然形态的抽象提炼,还有艺术形态的打散组合,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民族织毯艺人的审美思维和概括表现力。
(一)新疆地毯中的几何纹样
新疆传统地毯出现的几何纹样大致由弧线、短线、长线、折线四种单线条组合成三角状、条纹状、长方状、菱形状、多角多边状等。经典几何纹样有十字纹、云头纹、箭头纹、回形纹、“卐”字纹、漩涡纹、龛形纹、开光纹等等。这些几何纹样在新疆地毯上的图案表现方式有三种:作为毯面纹样出现在大地上;作为角隅纹样呈现在大地四个角落;作为边饰纹样以二方连续方式呈现。
(二)叉形双关几何纹
关于“叉形双关纹”,前人在研究中称之为“城垛纹”,也有“泉币纹”一说,这些说法都是对纹样形象的意象描述。“叉形双关纹”多以二方连续式出现于边框纹样,常见于开力肯努斯卡、加依乃玛孜努斯卡、恰其曼努斯卡等样式地毯的边框纹样。
新疆传统地毯经典纹样之“叉形双关纹”图案和色彩表现方式主要有:
图2 开力肯努斯卡及中边上顺时针“叉形双关纹”手绘析出图(冯雅兰绘制)
1.“叉形双关纹”类似于拼图造型,相互套合,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单向排列。以“开力肯努斯卡”图2)为例,此样式地毯中边为“叉形双关纹”连续纹样,纹样的四边连成一个顺时针方向整体。这是早期的“叉形双关纹”,也是“叉形双关纹”最为常见的图案排列形式,是织毯艺人对生活艺术精简概括的审美体验。
2.还有一种“叉形双关纹”在排列方式上以对称对顶套合形式出现。对称处的两个“叉形双关纹”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字形对顶纹样。以此“开力肯努斯卡”(图3)为例,此样式地毯中边纹样的四边都呈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式,为规则式对顶 “叉形双关纹”。
图3 开力肯努斯卡及中边上对称对顶“叉形双关纹”手绘析出图(冯雅兰绘制)
3.叉形双关边纹在配色上,有单色、间色循环和多色循环三种,常见的是两种颜色为一组的间色循环,以及以几组颜色为一个循环的多色循环。对比新疆传统地毯中的其他几何纹样,“叉形双关纹”间色的使用更加地频繁,间色的循环使边框纹样色彩变得丰富,它与地毯主色调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地毯,很好地展现了维吾尔民族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几何“叉形双关纹”的来源及特征
2008年于新疆和田洛浦地区缴获的五张栽绒人物地毯,经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这几张地毯文物的时代为3~5世纪,是早期于阗国的遗物,其图案内容属于印度教,栓扣方式采用单经栓扣法。张禾在文章中指出,这五张人物地毯应该是和田地区的产物,由使用塞语的和田人为信仰印度教和克里希纳教派的统治阶级织造的。
经对这五张人物地毯纹样研究发现,“叉形双关纹”纹样来源于“带翼童子”人物地毯的内边框纹。人物地毯内边框顺时针排列间色循环的“箭头纹”。间色“箭头纹”在竖向边框上套合排列,而在横向边框上却变型成为“叉形双关纹”。这是由于织造到横向边框时宽度不够,“箭头纹”变型挤压,被无奈织造成90度折向组合的“叉形双关纹”。之后这种艺术变织手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用,反而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充分显现了织造艺匠无穷的智慧和高湛的艺术概括力。
现解析5号人物地毯的内边框纹样(图4)。我们发现在竖直边框上顺时针排列白、黄、黑、黄、红、深红、黄、黑为循环色的“箭头纹”(图4a),横向边框上显顺时针排列“叉形双关纹”,与竖向边框相比,横向边框的宽度相对紧凑,因此“箭头纹”在横向边框变型而成我们所讨论的新纹样 “叉形双关纹”(图4b)。认定“叉形双关纹”不是一种新纹样,而是由“箭头纹”变型而来的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继续从5号人物地毯的外边框纹样中验证。5号人物地毯外边框显连续“藤蔓纹”,“藤蔓纹”两侧交错排列红黑色相间“桃心叶”。外边框“藤蔓纹”及“桃心叶”在两竖向边框上显波浪曲线型,而在两横向外边框上饱满圆润的“波浪藤蔓纹”织造成了几何“波折藤蔓纹”;竖向边框上带弧度的“桃心叶”在横向边框上织造成了几何状“桃心叶”;从外边框宽窄上来看,竖向边框明显比横向边框宽。整个5号人物地毯的横向边框纹样,在宽度受限制的情况下,纹样织造在竖边框的基础上挤压变型,形成带有几何线条的变型纹样。
图4 5号人物地毯的内边框纹样
反复比证这五张人物地毯边框纹样,发现1号和2号人物毯边框纹样相似,内边框为“漩涡纹”,外边框无纹样。3号、4号人物毯与5号人物毯边框纹样相似,同样内边框竖向为“箭头纹”,横向为“叉形双关纹”;外边框竖向为“卷曲带叶藤蔓纹”,横向为“几何带叶藤蔓纹”;同样横向边框窄于竖向边框。由此可见,我们之前的推论基本正确,“叉形双关纹”就是“箭头纹”的变型纹样,是在边框宽度受限制情况下的挤压织造。这种变型手法和产生的新纹样,在被艺匠多次织造和使用之后,成为一种常用纹样,继而形成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经典纹样。
三、小结
新疆传统地毯样式及纹样受中亚和我国中原地区影响较多,比如“开力肯努斯卡”“夏姆努斯卡”“加依乃玛孜努斯卡”“伊朗努斯卡”来源伊朗;“卓克努斯卡”受我国中原影响;“阿勒班尼努斯卡”由阿塞拜疆传来。
新疆传统地毯样式及纹样与南亚的交融与影响相对较少,“叉形双关纹”来源的确立为进一步研究新疆与南亚纹样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此阶段只探讨了 “叉形双关纹”纹样的来源及艺术表现形式,对其在丝绸之路传播过程中的交融、演变、影响等重要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责任编辑:章永林)
J523.3
A
1008—7974(2016)03—0027—03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5.005
2015-12-20
冯雅兰,湖南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