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适度追问,提高思维品质

2016-11-07谭俊贤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

谭俊贤

摘 要:为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市拟定了“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方案。新课堂由传统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师”中心向“生”中心转变,由“讲”中心向“做”中心转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过去枯燥乏味的讲堂,渐渐进化为如今生趣盎然的学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自主,在自主的环境中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追问;思维品质;“学本式”卓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11-3

高中物理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学科内部环环相扣,工具学科全面渗透。之所以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怕物理的现象,是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没有搞清楚,或者没有搞透彻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一旦明白了“用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审,用数学的方法解”这个基本思维框架,学好物理并不难。以下几个教学片段,意在诠释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上,如何通过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既帮助学生有效分解大问题的难度,又可以甄别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逐步培育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1

例题1 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速度为v0。在传送带的左端轻轻(无初速)放上一小物块(不计物块大小),已知传送带和物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请你分析小物块的受力情况。

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知道物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问题的难点在于对摩擦力的分析,是否一直受到摩擦力?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

课堂实录:

(1)为了准确判断物块是否受到摩擦力,教师准备了演示实验,并设计问题:

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请简述物块的运动情况。

学生很快发现,物块从左端运动到了右端。

②物块是怎样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

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教师鼓励小组内讨论。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醒:物块有初速度吗?学生很容易想到,物块要加速,目的达成。

③物块为什么会向右加速?

这个问题很关键,既能反映学生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的遗传天赋,又能顺利地向下一个问题过渡。

(2)在认识到物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后,为了区分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教师设计问题:

①请回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这几乎不是问题。学生对于“相对运动”的理解成为了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

②你怎样理解“相对运动”?

学生往往只能停留于照本宣科的程度,教师通过例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所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就是两个物体运动速度不同而已!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既能帮助学生区分出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可以为解决“物块是否一直受到摩擦力”这个问题进行理论铺垫。

传送带模型因为其强大的学科生命力,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堂高一新课,授课教师没有拼命讲、用力灌,而是巧设问题,通过分解问题难度,高效达成提升学生分析能力的目标,值得点赞。

教学片段2

例题2 如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左线圈与导轨相连接,导体棒ab可在导轨上滑动,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b棒匀速向右滑,c、d两点中c点电势高

B.ab 棒匀加速右滑,c、d两点中d点电势高

C.ab棒匀减速右滑,c、d两点中d点电势高

D.ab棒匀加速左滑,c、d两点中c点电势高

分析 对于大部分高二学生而言,这是一道有难度的考题,主要考点有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定则、楞次定律、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电势高低的判断。正确的分析思路是:导体棒ab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左侧线圈产生磁场→磁场穿过右侧线圈→是否引起电磁感应→在右侧线圈以外的电路部分,电流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正确答案是B、D选项。题目综合性强,预期难度高。

课堂实录:高二学生经过5分钟左右的思考,没有学生选择A选项,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大家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意外的是,有近60%的学生选出了正确答案B、D选项。面对意外的“惊喜”,授课教师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有针对性地在B选项的情境中提出了3个问题:

①流过ab棒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

②闭合铁芯中磁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③右侧线圈中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

授课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面提出的3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深入交流的同时,教师积极巡视,了解“丰收”的原因。原来,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判断方向时,右手执笔,竟然连续误用左手判断,误打误撞,选出了B、D选项。

当堂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于专业知识方面,对难度的了解入木三分;于教育理念方面,深谙引重于范、学重于教的奥妙。3句追问,既问出了学生的问题,也问出了教师的智慧。

教学片段3

例题3 将两个相同的自感系数很大的理想线圈L1、L2,与三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A1、A2、A3同理想电源E连成如图3所示的电路,开关S闭合,电路稳定后,灯A1中电流大小为I0。现断开S,则在断开S的瞬间流过灯A1、A2、A3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如何?

分析 这是一道十分明显的考查自感现象及原理的题目,貌似简单。所谓自感现象,无外乎就是一个电流变化的延时现象,相当于“电惯性”。自感线圈和纯耗能元件(如,白炽灯)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储能元件。断电瞬间,自感线圈相当于电源,会将储存的磁场能转化为电能。面对考点如此单一的题目,两个自感线圈在同一电路中同时出现,其绝对难度会严重干扰考生的判断。

课堂实录:授课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限时。教室沉寂了10分钟!

首先打破沉寂的是当堂授课的教师,他在黑板上板书了4个问题:

①断开S前,灯A1中电流大小为I0,方向向下,灯A2、A3中电流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

②断开S前,线圈L1、L2中电流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

③断开S瞬间,线圈L1、L2中电流大小和方向会改变吗?

④断开S瞬间,哪盏灯的电流大小及方向最容易判断?哪盏灯的电流大小及方向最难判断?

4个问题,犹如4步台阶,学生拾级而上,不到2分钟,几乎都得到了正确答案。至此,教师提醒学生,面对绝对难度大的问题,思绪之所以容易混乱,是因为没有先将大问题(下转第15页)(上接第12页)分解为小问题,导致找不到入手点。只要善于分解难度,给自己台阶,总会找到上升的通道。

物理学因为叩问大自然的秘密而显得亲切、有趣,大自然的博大精深要求物理人思维慎密。中学物理课堂,不仅在于学习者探究起码的自然知识,更在于舒展学习者求真务实的科学情怀。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随着重庆回归全国统一高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破拆大问题的能力,都必须迈上更高的台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启发和训练,形成适时适度自我追问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化解大跨度思维的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宇宙之王”斯蒂芬·威廉·霍金说:“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向何处去?”一堂有思想的物理课,不正是要回答这样3个有趣的问题吗?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渝教基[1012]53号.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函数定义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听”的实践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