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特殊空间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探究——以致使移动表达为例
2016-11-06骆蓉
骆 蓉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英汉特殊空间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探究——以致使移动表达为例
骆 蓉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对于空间移动的语言编码问题,传统研究多基于空间移动事件大框架,围绕自主移动表达展开调查,考证范围有限。本研究基于自建的小说语料库,对英汉特殊空间移动的语言编码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英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体现为典型的附加语框架语特征;而汉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更为复杂,呈现出多种类型词汇化模式叠合分布,其特征是汉语动趋双动词结构及路径动词多样化的体现。
空间移动;致使移动;词汇化模式;类型学
一、引言
空间移动是人类最基础、最普遍的日常经验,语言学界对空间移动表达研究的兴趣持久不衰。一些学者曾对空间移动概念框架进行探讨,提出空间移动事件总框架包含12个子框架,涉及自主位移、致使位移和伴随位移等子移动事件[1-2]。自主移动是最典型的空间移动,如“He ran to the house”;致使移动则是较为特殊的空间移动,如“They kicked the ball over the fence”。
认知语言学家们对空间移动概念要素和跨语言特征进行过充分的探讨,他们基于空间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将世界语言归纳为“动词框架语”“附加语框架语”和“均衡框架语”[3-6]。Shi & Wu(2014)[7]基于历时视角,将各语言大体概括为“动转附”“附转动”等动态语言类型。以上类型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一方面,以往研究主要围绕自主移动表达研究,缺少对致使移动等特殊空间移动的关注,缺乏考证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多关注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对汉语空间移动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尚未达成一致,汉语的类型学身份扑朔迷离。
本研究立足词汇化模式的基本概念,侧重对英汉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进行探究,主要围绕两个研究问题展开:1)Talmy(2000)[5]55和Slobin(2004)[6]提出的经典词汇化模式是否适用于自主移动以外的特殊移动事件?2)英汉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具有何种异同,对定位汉语的类型学身份有何启示?
二、空间移动表达的经典词汇化模式研究
Talmy(1985)[2]根据[路径]信息在具体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首次提出了词汇化模型的概念。他认为构成移动事件表达的要素包括:[移动主体][移动][路径][背景]等,构成这些要素的内容又包括[方式][原因][体][阶段]等[2]。由于[路径]是移动事件的最关键要素,他根据这一要素在各语言中的表达成分,将世界语言大体分为两大类: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语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前一类语言中的[路径]由动词来表示,附加语承担[方式]和[原因]等要素的表达;后一类语言中的[路径]由附加语来表示,[方式]和[原因]等伴随成分由动词来传递。根据这一标准,拉丁语言、闪含语系语言(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日语等属于动词框架语言,印欧语系中的英语、德语、芬兰语等属于附加语框架语言,汉语也属于这一类。例(1)中有两个经典句子,常用来说明英语具有附加语框架语言的基本特征[2]61[5]26。
(1)a.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
b. 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
例(1)中的动词除了表达移动外,还兼具表达方式和原因,路径则由附加语来表达。例(1a)中的动词合并了移动的方式(roll);例(1b)中的动词则合并了移动的原因(blow)。这两个句子体现了附加语框架语言中动词[Motion+Manner/Cause]的典型合并方式。
Talmy的移动事件框架结构较全面,具有一定的跨语言解释力。继Talmy的移动事件词汇化模型研究之后,许多基于此模型的跨语言研究层出不穷。Slobin(2004)[6]对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连续移动事件和路径表达进行了对比。Zlatev(2007)[8]和Chen & Guo(2009)[9]分别对泰语和汉语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门语言中的两个动词连用,且彼此很难分出主次。
移动事件表达看似简单,实际并非如此。Kopecka(2006)[10]认为法语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很复杂,可以分属为5—6类不同的模型,难以严格划分。戴浩一(2002)[11]根据汉语移动动词中路径动词可以独立存在的特征,发现第一个动词包含移动和方式,第二个动词包含移动和路径,可以单独使用,如“他飞过英吉利海峡”。因此他认为汉语以动词框架语言为主,附加语框架语言为辅,两者兼而有之。Croft(2003)[12]提出:除了动词框架和附加语框架这两类外,世界上存在使用序列策略的汉语和使用双重编码策略的塞尔维亚语,以及使用并列策略的艾美儿语。以上研究表明,Talmy的二分法基于纯方式动词和纯路径动词,较为绝对。
Slobin(2004)[6]基于观察,在Talmy的二分法基础上增加了“均衡框架语言”(equipollentlly-framed language),形成三分法。在这种新的语言类型中,框架事件动词和附属事件动词往往具有同等的句法地位和重要性。他认为汉语自主移动表达中表示方式和路径的两个动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因此汉语属于均衡框架语言。三分法自提出后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和支持,然而很多学者依然对这种标准表示质疑。一些语言的词性关系复杂,句法结构灵活,例如汉语。围绕汉语到底是哪种框架语言,是动词框架语,是附加语框架语,还是均衡框架语的争论此起彼伏,难分上下。
词汇化模型研究可揭示语言关于空间移动表达的典型特征,发掘语言间的差异。以往研究基于不同语言中以移动要素的表达特征确定词汇化模型,来发现某些模型是否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特征。经典词汇化模式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语言的结构组合规律,但目前对世界语言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许多语言的类型学特征没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关注。
三、英汉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探究
陆俭明(2006)[13]提出:解决好形式—语义接口问题,重视语义特征的描写,并探索语法成分的组织方式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词语是重要的形式—语义接口,词汇化模式反映了语言基本的组织运作规律。以往经典语言类型学研究多以自主移动事件[路径]与[方式]成分的词汇化模式来决定各语言的编码形式。本研究将侧重特殊空间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以往研究进行深入和扩充。与自主移动相比,致使移动由于加入了[致使]要素,英汉致使移动动词包含了原因、方式等多种信息,内容更丰富,包含方式更复杂。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是自建的小说语料库,包括六部汉语小说和九部英文小说:汉语小说包括《雾》《蛙》《围城》《狼图腾》《玫瑰门》《看上去很美》,英语小说包括《老人与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双城记》《夏洛的网》《人鼠之间》《杀死一只知更鸟》《飘》《丧钟为谁而鸣》《了不起的盖茨比》,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字。笔者从十五部小说中共提取出901句汉语致使移动句和1127句英语致使移动句。笔者基于对2028句英汉语致使移动句的调查,对英汉致使移动表达中[移动][方式][原因][路径]等要素的词汇化模式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并展开对比研究。
(一)英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
1.方式动词(Motion+Manner/Cause)+介副词/小品词①
致使移动方式动词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包含[动作]和[方式],二是包含[动作]和[原因]。前者如roll、slide、squeeze、swing等从自移动词转化而来的他移动词,后者如push、kick、blow、flick等用作他移动词的致使动词。如例(2)所示:
(2)a. Ted rolled the black ball under the hill. [Motion+Manner]
b. The girl finally threw the carpet into the river. [Motion+Cause]
2.纯路径动词(Motion+Path)+/-②介副词
这类路径动词本身包含动作和路径信息,但不包含方式信息。其后可加介副词表具体路径,也可不加,如例(3):
(3)I’ll take/bring/fetch the book (+here/there) for you.
3.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介副词
这类动词包含动作、路径和方式等多重信息,一般可加介副词表具体路径,也可不加,不加时表示笼统的路径方向。如例(4):
(4)a. The waitress wiped the dirt off the table.
b. Boys began throwing stones.
4.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Ground)单独使用
这类动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包含了动作、方式、路径和参照物等多种信息。因其包含了[背景]要素,后面不需要再添加其他成分表示路径方向,如例(5):
(5)I boxed the apples./We sank the boat.
在对1127句英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调查中,使用[方式动词+介副词]的语例有1025句,占全部的91%,成为最显著的英语致使移动词汇化模式。其他动词词汇化模式虽零散分布,但相对不明显。由此可见,在典型的英语致使移动表达中,动词包含了[动作+方式/原因],而[路径]要素主要由作为附加语的介副词来表示。
(二)汉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
汉语中的路径动词较为复杂,包括趋向动词和复杂路径动词[14]。其中,趋向动词是汉语里表达移动趋向的封闭类词汇。汉语趋向动词主要有“来、去、上、下、进、出、回、到、过、开”等25个。复杂路径动词③是指路径指向较为复杂的路径动词,它们还经常包含动作和方式信息,如“落”“掉”“坠”都是“下”义的路径动词,但包含信息要丰富许多([Motion+Path+Manner/Cause])。为方便区别,本研究将趋向动词之外的其他路径动词称为复杂路径动词。
1.方式动词(Motion+Manner/Cause)+趋向动词
许多汉语方式动词既包含[运动+方式],如“滚、滑、挤”等从自移动词转化来的他移动词,也包含[运动+原因],如“推、踢、吹、扛”等用作他移动词的致使动词。[路径]则主要由趋向动词表示,如例(6):
(6)a. 黄姑把脸挤进门缝里。
b. 魔术师轻松把泡泡吹出容器。
2.方式动词(Motion+Manner)+复杂路径动词
方式动词后面不仅可加趋向动词表移动方向,还可以加复杂路径动词表移动方向,前提是复杂路径动词自带的意义与方式动词相一致,如例(7a)。当它们的意义不一致时,便无法搭配,如例(7b)。汉语这类搭配较为常见,双音节稳定性是其存在的理据之一。
(7)a. 哭能哭倒长城么?/他卖掉了最后一套房子。④(所有权的移动)
b. * 哭能哭散/落长城么?
3.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趋向动词
这类动词包含[方式]和[路径],后面可加趋向动词表具体移动方向,如例(8):
(8)a. 他把衣服上的灰尘掸到了桌子上。
b. 他们相信孩子自己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4.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复杂路径动词
主动词包含[方式]和[路径]。后面搭配复杂路径动词时,路径信息更加丰富。两种路径并不矛盾,而是彼此一致、相互补充的。如例(9a)中的“剪”和“掉”表示同一路径方向,例(9b)中的“推”和“倒”均表示从上到下的移动方向。
(9)a. 她剪掉了衣服的标签。
b. 他推倒了前排的桌子。
5.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Ground)单独使用
汉语里也有此类动词,包含动作、路径和参照物三种信息,但使用频率不高,如例(10):
(10)a. 姑娘擦了擦眼泪。
b. 多亏一块防弹钢板,他才捡了一条命。
在对901句汉语致使移动句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方式动词+趋向动词]的数量占总数的86%,是最典型的汉语致使移动词汇化模式。与英语的典型差异是汉语致使移动句中分布着另一类较为常见的[方式动词+复杂路径动词]的表达,占总数的8%,这也成为汉语致使移动表达的一大特色。相对于复杂路径动词⑤而言,趋向动词和主动词搭配的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广。汉语致使移动表达中,致使移动动词与英语类似,包含[动作+方式/原因],[路径]要素则由趋向动词、复杂路径动词等多类词汇表达,词汇化模式比英语更复杂。
(三)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致使移动表达对比研究
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调查,虽不能代表穷尽性研究,但可概括英汉致使移动表达的一般特征。为综合比较英汉致使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的异同,笔者通过表1来说明两种语言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比例。
表1 英汉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分布一览
语言 典型词汇化模式及比例非典型词汇化模式及比例英语[方式动词+介副词]例:Tedrolledtheballunderthehill.占总数91%[路径动词(Motion+Path)+/-介副词][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介副词][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Ground)]占总数9%汉语典型1:[方式动词+趋向动词]例:我把泡泡挤进管子里。占总数86%典型2:[方式动词+复杂路径动词]例:他扔掉了那些旧报纸。占总数8%[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趋向动词][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Manner)+复杂路径动词][方式路径动词(Motion+Path+Ground)]占总数6%
移动和路径通常是运动事件最核心的要素,致使移动的词汇化模式同样离不开对两者的关注。移动动词是移动事件的主动词,常包含方式、原因、动作、路径和参照物等信息,Talmy称之为语义包容(incorporation)或合并(conflation)。从类型上看,英汉移动动词种类都比较丰富,都包括移动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⑥。英语中的路径动词相对简单,包含的方向性信息有限。英语表移动方向的成分主要由介副词来承担,与汉语路径动词有所不同。
四、讨论
基于对小说语料库2028句英汉致使移动句的调查,本研究归纳了英汉致使移动表达各自常见的4—5种词汇化模式。其中,英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集中采用[方式动词+介副词]的词汇化模式,如“He rolled the ball up the ground”。移动动作由他移动词来表达,移动路径由介副词担任的附加语来表达,与英语自主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保持一致。这一结论支持了Talmy(2000)[5]基于移动事件框架对英语附加语框架语言的定位。
相比而言,汉语致使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情况更为复杂。与英语致使移动表达集中使用一种词汇化模式不同,汉语致使移动表达频繁使用两种词汇化模式:[方式动词+趋向动词]和[方式动词+复杂路径动词]。前者如“他把石头扔进花园”,趋向动词“进”表达常见路径含义;后者如“我扔掉了旧报纸”,复杂路径动词“掉”表征复杂路径。除路径义外,许多趋向动词和复杂路径动词都经历了语法化演变而成为体标记,用隐喻表达实现、完成了某动作,如“我们拿下了这场战役”和“老王输掉了全部积蓄”。
如何通过汉语致使移动词汇化模式来判断其类型学定位,这取决于前后两个动词的语法地位和功能。以往关于V1(方式动词)与V2(趋向动词)重要性的争论层出不穷。Slobin(2004)[6]认为汉语移动表达体现双动词特征,V1和V2在句法力量和重要性上大致相等,应归为“均衡框架语言”⑦。对此也有很多学者[11,15]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语移动表达中的V1和V2有主次之分。这种观点在致使移动表达中得到了证实,如例(11)—(12):
(11)扔上来一本书 *上来一本书 扔一本书
(12)寄回去一封信 *回去一封信 寄一封信
“扔上来一本书”和“扔一本书”都可以说,但“上来一本书”则不合语法。这说明,“扔”对于整个致使移动事件是至关重要的,是核心成分,而“上来”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成分。本研究发现的第一类典型汉语致使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符合这一结论。但以往学者没有具体讨论过本研究发现的第二类典型汉语致使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例如:
(13)他送掉了几箱旧书籍。
?他掉了几箱旧书籍。
他送了几箱旧书籍。
例(13)中去掉方式动词“送”,原来的致使移动义便不完整,而省略路径动词“掉”则不影响原义。可见,汉语致使移动表达词汇化模式中,表征方式的V1比表征路径的V2更加重要,是主要动词。因此,汉语致使移动表达多以V1为主要动词,以V2表达路径信息,更接近附加语框架语言,少数接近动词框架语言,因而不符合Slobin提出的均衡框架观。
汉语致使移动表达的多样词汇化模式受到了汉语个性化特征的影响。一方面,受汉语“字本位”特征的影响,汉语中常以双词搭配为多,动趋结构多使用双动词表达;另一方面,汉语中路径动词种类丰富,包括常见趋向动词和复杂路径动词。结合汉语他移动词多包含致使、方式、路径等义,致使移动表达便体现为多种类型,呈现叠合分布。
针对本文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首先,经典空间移动词汇化模式结论虽大体符合自主移动表达,但却不适合致使移动等特殊空间移动表达。致使移动的词汇化模式体现出区别于自主移动的鲜明特征。其次,英语致使移动与自主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保持统一,基本符合Talmy提出的附加语框架语言类型特征。而汉语致使移动表达体现为多种类型的词汇化模式叠合分布,以附加语框架语特征为主,动词框架语特征为辅,这是对Talmy关于汉语附加语框架语定位的深化和补充。
五、结语
本研究考察了区别于自主移动的特殊空间移动表达,为传统类型学研究和空间移动概念研究提供了细化和补充。本研究成果也可为英汉对比研究、语言习得和翻译提供启示。如基于英汉特殊移动表达的差异性,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显性教学法,突显出汉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又如在翻译实践中掌握好英汉差异,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普通语言学研究和英汉对比研究。
注释:
①英文中的小品词与动词搭配起修饰说明作用,其形式和功能接近介副词,简化起见,以下统称“介副词”。另下文中所引例句大多数来自小说语料库,少数为内省例句,不一一明示。
②“+/-”表示后面的语言成分可有可无,不影响前面的致使移动表达义。
③复杂路径动词包括两类:一类不能跟“来/去”搭配,如“沉、倒、掉、降、落、散、缩、退”等;另一类是可以跟“来/去”搭配,如“追、跟、牵、引、领、送、递、传”等[14]。
④刘焱(参见刘焱:“V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J].中国语文,2007(2):133-143.)介绍了汉语“掉”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引申。“掉”既可以表达“客体脱离”及“客体消失”的空间转变义;也可以表达“行为结束”的完成义,如“吃掉一千元”“看掉两本书”“做掉功课”。但“掉”语义虚化的根源是表空间位置和状态改变的移动义。
⑤黄月华和李应洪(参见黄月华,李应洪: 英汉“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6):55-58.)总结了趋向动词与复杂路径动词的区别:从词汇化方式看,趋向动词是纯粹路径动词;从概念内涵看,趋向动词概念化的空间经验是最普遍的,出现频率最高,适用范围和语法化程度均远远超过复杂路径动词。
⑥英语中路径动词有“arrive、ascend、descend、drop、fall、enter、land、leave”等,汉语有“掉、降、起、落、离、进、出、穿、升、下”等。
⑦究其原因,是由于汉语移动表达中充当V2的路径动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如“他走进了公园”中的“进”可以独立充当主动词,如“他进了公园”。
[1]Fillmore C J.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 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6(2):222-254.
[2]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Shopen T(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Volume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Lakoff G,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Pourcel S S. Relativism in the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and Cognitive Conceptualsiation of Motion Events across Verb-framed and 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 [M]. Durham:University of Durham Press,2005.
[5]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
[6]Slobin D I. 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C]//Strömqvist S,Verhoeven L(eds.).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
[7]Shi W,Wu Y. Which way to move:The evolution of motion expressions in Chinese [J]. Linguistics,2014,5:1237-1292.
[8]Zlatev J. Spatial semantics[C]//Geeraerts D,Cuyckens H(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318-350.
[9]Chen L,Guo J.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9):1749-1766.
[10]Kopecka A.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motion verbs in French:Typological perspective[C]//Hickmann M,Robert S(eds.). 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6:83-101.
[11]戴浩一. 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1):1-12.
[12]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M]. 2nd 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20-223.
[13]陆俭明.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J].外国语,2006(3):30-35.
[14]阚哲华. 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2):126-135.
[15]沈家煊.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3):17-23.
AnInvestigationofLexicalizationPatternsofAtypicalMotionExpressionsinEnglishandChinese:TakingCausedMotionExpressionsasanExample
LUORo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Previous researches on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motion express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acro framework of motion events and mainly focused on voluntary motion expressions,which was limited in research scope.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corpus,the present study probes into atypical motion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English caused motion expressions belong to a typical satellite-framed type,whil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caused motion expressions are complicated in which several patterns are interwoven together.
spatial motion;caused motion;lexicalization pattern;typology
H030;H043
A
2095-2074(2016)01-0068-07
2016-01-0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NDJC066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43098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16JC066)
骆蓉(1984-),女,安徽合肥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