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政治新闻报道的对比性批评语篇分析

2016-11-06魏兰兰

魅力中国 2016年23期
关键词:来源新闻报道语篇

魏兰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英语政治新闻报道的对比性批评语篇分析

魏兰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批评语篇分析(CDA)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旨在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新闻报道,尤其是政治新闻,看似在公正,客观地描述事实,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为了服务其背后的权利机构,新闻媒体会以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立场。本文将从中日美各国主流英文报纸中各选取五篇对同一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政治新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及政治立场,从而帮助新闻读者提高政治新闻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评话语分析;政治新闻;意识形态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及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简称CDA,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CDA主要通过分析语篇的表层语言特点和语篇生成的特定的社会语境,揭露隐藏在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CDA的代表人物 Faiclough(1992)认为话语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语篇(描述),话语实践(阐释)以及社会实践(解释)。在语篇层面,也就是在语篇描述过程中,通过词汇选择,及物性,情态及名词性,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分析新闻的信息来源,转述动词和转述方式来阐释阶段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主要分析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影响。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二、新闻话语

新闻通常被认为是对事实的客观记录,这意味着人们相信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说的话,并相信新闻给他们提供了准确及可信的现实画面。然而,正如Fowler(1991)所说,新闻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社会和政治世界的产物。他强调了新闻的社会性质。新闻话语,特别是政治话语的建构过程充满着社会性和文化性。由于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政治话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语料及分析方法

2010年9月7日,两艘日本海警巡逻艇在钓鱼岛附近水域与一艘中国渔船相撞。双方在日本海岸警卫队命令渔船离开该海域时发生碰撞。碰撞后,日本海岸警卫队登上中国渔船,逮捕了船长詹启雄和其他 14名船员。直到9月24日,日本迫于压力释放了中国船长詹启雄和其他船员。《中国日报》,《日本时报》和《纽约时报》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分别从中日美三国的主流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日本时报》和《纽约时报》中各选取了五篇对 2010年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为理论框架,将系统功能语法作为批评语篇分析的分析工具,对所选语料进行对比性批评分析。

四、语料分析

下面笔者主要从从词汇分类和新闻来源两个方面对三家报纸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作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隐藏在三家报纸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一)词汇分类。词汇分类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经验功能的一个主要因素。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都影响着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命名和描述,这也就意味着词汇分类是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作者选择不同的词汇,所以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的新闻工作者会将他们的意识形态隐藏在其词汇选择的背后。

三家报纸对事件的命名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日报》将此次事件命名为Diaoyu Incident“钓鱼岛事件”,表明了这次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撞船事件,它关乎钓鱼岛的主权问题,这个标题也能立刻唤起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而《日本时报》把此次事件命名为Trawler’s collisions“渔船撞击事件”,企图回避钓鱼岛领土归属敏感话题,同时也指出此次事件的主要起因是因为中国渔船撞击日本海岸警卫队巡逻艇,中国渔船为挑起事件的主要元凶。《纽约时报》把此次事件命名为China’s disputes in Asia“中国在亚洲的争端”和dispute with Japan“与日本的争端”,将中国刻画成一个恃强凌弱,野心勃勃,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都构成“威胁”的这么一个“亚洲霸主”形象。

(二)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指的是提供信息的人或新闻报道中话语被引用的人。新闻报道除了描述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发生过程等具体信息以外,还会引用事件相关人员的话语,或是人们对此事件的评价。新闻报道中对他人话语的引用往往会比事件描述本身更重要。为了让报道显得客观,为了不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记者在描述事件时,会引用他人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而他或她只是负责报道别人的话语而已。貌似引用他人的话语会让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然而事实远远不是如此。新闻报道者选择让谁的声音被读者听见,选择什么话语都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因此,新闻的信息来源分析在新闻语篇分析中至关重要。信息来源可以是确定的,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姓名,职业或职位都被明确指出。信息来源也可能是半确定的,新闻报道人员没有指出具体的说话人,而只是提供某机构或团体的名字。还有一种是不明确的信息来源,它经常使用模糊的表达,如“据说”,“据报道”等。表1是三家报纸中信息来源的分布情况。

表1 三家报纸的信息来源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家报纸有共同点:确定信息来源比例最高,半确定信息来源比例相对较低;不明来源很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确定信息来源的比例最高,表明新闻工作者想尽量使报告更客观,更令人信服。但是,与《日本时报》和《纽约时报》相比,《中国日报》引用的具体来源更多。《纽约时报》的半确定信息来源占据了高达 40%的百分比。通过仔细阅读和比较,作者发现三家报纸在新闻来源的选择上也有差异。《中国日报》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中国官员 42%,中国专家学者30%,日本官员17%以及事件涉及人员6%;《日本时报》信息来源主要由日本官员64%,中国官员15%,日本专家学者9%和美国官员6%构成;《纽约时报》的主要来源也大体上有四个:中方34%,日方42%,美国官员10%以及西方外交家6%。通过分析比较,作者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首先,《中国日报》和《日本时报》中来自政府官员的信息占据了最高比例,从而可以看出这两家报社都被用作两个政府宣传自己对钓鱼岛事件的政治立场的主要平台;然而,在《纽约时报》中,来自美国官员的信息来源仅占10%,符合美国作为事件第三方的角色,表明美国试图避免涉及争端,所以美国当局和专家并没有直接地,过多地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其次,中国的专家学者的话语引用比例较高,达到32%,是因为在中国,人们在处理大问题时会非常谨慎,他们会向专业人士寻求意见和方法。专家学者对政治问题的意见和分析也更加值得信赖和令人信服。第三,在《日本时报》上,有6%的信息来源是来自美国官员,而《纽约时报》中,日方的信息来源要多于中方的信息来源,表明美国给予日方更多的机会来解释,也间接表明美国对此次事件的立场上更倾向于日本。第四,《中国日报》中,有6%的信息来源来自事件涉及人员,如船长詹其雄家人对其被捕一事表示沉重的悲痛和担忧,以及渔船船主吴天柱对近几年渔船频频遭日本巡逻船追赶而带来渔民生活的艰辛,都唤起中国读者的同情心和对事件的密切关注。

五、结论

中日美新闻报道在语言运用特点上存在的差异性体现了中日美报道的语言背后所反映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及其所代表的政治立场的不同。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新闻语篇,尤其是政治新闻语篇,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作为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影响并改变了读者对报道事件的认识。

[1]Fairclough,N.(1995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Longman.

[2]Fowler R.(1991).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3]胡壮麟.(2001).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辛斌.(1998).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国教学与研究,(2).9-14.

猜你喜欢

来源新闻报道语篇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