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增温增产效应
2016-11-05罗贤伟万仁海付淑明喻春林
罗贤伟 万仁海 付淑明 喻春林
摘要:水稻节水栽培技术除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具备显著生态和环境效益效应,该研究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生态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更好的促进这项技术推广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水稻;节水栽培;生态和环境效应;分析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型作物,是南昌县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种都十分优异。水稻是耗水类作物,在整个生育周期内对水分的需求量十分大。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对水稻正常供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此需要我们积极研究全新的水稻栽培模式,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最近几年,南昌县积极推广应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规范化早育秧技术,切实降低了水稻生产过程中水分投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最近几年,南昌县农业生产受到干旱季节影响十分严重,连续多年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旱情发展迅速,部分水田出现引水困难、部分旱地土壤失墒较快,旱象相继露头并持续发展。特别是干旱经常发生在南昌县中稻孕穗抽穗、二晚处返青分蕖的关键时期,农作物需水量大,持续发展的旱情给全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应用节水栽培灌溉技术,通过高效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会对生态和环境恢复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1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原理
水稻原产于干湿交替的沼泽环境中,具有水陆双重的适应性。从水稻的需水规律进行分析,水稻需水存在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种形式。在田间有水层的前提下,主要是生态需求,水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水稻生长温度,调控田间肥料,降低土壤盐碱度以及做好灭草工作等,这个时期水稻生理方面不需要很多水分。在田间水分不足的前提下,如果田间水分依然能够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求,就能够保证大部分水稻品种可以正常生长。生态需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必须的,因此,在水稻需水的关键时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建立水层,正常或者基本正常维持水稻生理需求即可,这是实现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关键。
此外,水稻要想实现高产,仅仅保持水分供给充足是不够的,还需要养分、气候环境以及温度等多方面因素协调发展,长期让水稻在淹水渍环境下生长,已经成为水稻获得高产的主要阻碍因素。
2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增温增产效应分析
2.1 有利于改善稻田水分状况,提高稻田产量
覆膜栽培技术是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覆膜水稻旱作栽培对保持土壤水分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最近几年,南昌县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经常出现连续干旱天气,通过积极推广覆膜节水栽培技术,水稻在拔节时期土壤深度为20 cm-60 cm土壤层的含水率分别高于不覆膜土地的1倍以上。在节水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覆膜旱作栽培技术保水效果最为显著的是在水稻分蘖期。这个时期地面水分蒸发情况基本被薄膜所阻挡,土壤的含水量较高。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用覆膜栽培技术使得水稻的周期和形态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根系分支和毛根数量增多,水稻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增强。覆膜旱作栽培技术减少了灌溉次数和灌水的量,避免了水稻长期受到淹浸,同时还协调了稻田中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为水稻生长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有利于改善稻田温度
当稻田中土壤能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时,土壤的热量会逐渐减小。土壤的积温能力比较高,夜间土壤温度较低,昼夜温差会变大。当田间土壤含水率降低之后,水稻间蒸发量减少,水稻的蒸腾作用减弱,稻田中空气湿度会降低,白天稻田增温速度增加。在水稻生育时期,稻田的水温和土壤温度是稻田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气象因素,水稻在白天的光合作用和夜间的呼吸作用,根系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都和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覆膜旱作栽培技术的增温效果可以显著提升土壤中的活性物质,活跃土壤中的养分,从而提高植株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积极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方面可以隔绝土壤水分和外界环境的交换,减少了不必要的热损失,大大提升了土壤的积温量,另一方面地膜表面所粘附的水层,可以减少热辐射而导致的热量损失,土壤温度下降缓慢,提高了土壤根系的活性。在覆膜栽培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与土壤水分变化呈现正相关,随着土壤温度的增加,土壤的湿润程度也会显著增加。
总之,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有利于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降低外界环境对水稻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关于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未来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从而切实发挥好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钟新才,余 琳,杨培林,等. 伊犁河流域节水农业与水土生态安全问题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2008(S3).
[2] 马苏文,李刚军,李怀恩,等. 宁夏引黄灌区井渠双灌节水效益分析[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05).
[3] 李道西,彭世彰,徐俊增,等. 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与环境效应[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4] 康绍忠,粟晓玲,杨秀英,等.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集成研究的总体框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