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课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2016-11-05江吉林黄秋生
江吉林 黄秋生
我国微课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江吉林 黄秋生
(南昌大学 教育系,江西南昌 330031)
微课(Micro-lecture)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认可。文章以CNKI收录的有关“微课”的326篇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网络、系统聚类、多维尺度分析等为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微课研究集中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微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微课促进学习内化及其效果分析、微课的资源建设等五个方面。最后,文章预测了我国微课的未来研究趋势。
微课;热点;趋势;系统聚类;知识图谱
近几年来,各种微课大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微课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对于微课的认识,业界形成了如“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不同的看法。随着微课的广泛流行,我们有必要对“微课”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推动微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关于微课综述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蕾等[1]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从年度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微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唐烨伟等[2]也通过内容分析法,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等四个方面对微课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叶爱敏[3]、韩燕娟[4]则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分析了微课的热点和趋势。本研究以CNKI收录的有关“微课”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系统聚类和知识图谱分析的视角,对当前我国的微课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微课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一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收录的有关“微课”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在检索中选择高级检索、期刊检索,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分别以“微课”、“微课程”、“微视频”为检索词,通过“精确”检索模式,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设为2016年5月15日。为确保所选论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首先由作者自己根据条件(如删除会议、通知以及内容相差较远的论文)对检索出的论文进行了5轮筛选,得到较为一致的筛选结果;其次,请2位同学根据条件进行了同样的筛选;最后,通过比较,将前两个环节具有一致性的论文保留下来,对于有争议的论文则通过仔细阅读再次筛选,最终筛选出本研究所需的论文共计326篇。通过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软件,统计出在这326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共产生1449个关键词。
2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词频分析、社会网络、系统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工具以SATI 3.2、Bicomb 2.0、Ucinet 6.0以及SPSS 22.0为统计分析软件。本研究将在CNKI检索到的关键词通过Biocmb 2.0软件统计整体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构建出高频词共现矩阵;通过SATI 3.2软件,构建出相异矩阵;通过Ucinet 6.0软件,构建出社会网络分析图;通过SPSS 2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知识图谱分析,最终实现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二 研究数据处理
1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1)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Bicomb 2.0软件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将高频关键词设为词频≧4,得到36个高频关键词(其中“MOOC”与“慕课”进行同义词合并处理),出现的累计百分比为36.784%,超过知识图谱规定的27%,符合分析的标准。表1所示为部分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微课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表1 高频关键词(词频≧4)分析表(部分)
表2 高频关键词(词频≧7)共现矩阵(部分)
从表1来看,我国微课研究中除了微课(153次)、微课程(91次),词频≧7的从高到低依次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视频、MOOC、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应用、教学资源、资源建设、微课教学、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这些高频关键词涉及微课的设计、应用、建设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变革上,以“翻转课堂”形式最为典型。
(2)构建共现矩阵
共现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非对角线上的数据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一般来说,仅凭高频词或论文的某一个关键词很难看出论文研究的主题,但如果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就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脉络,也可以根据两两出现频次的高低发现论文的研究热点[5]。将高频关键词通过Bicomb 2.0软件构建共现矩阵,将频次阙值设置为≧4(4≦F≦153),形成一个36×36的共现矩阵,其中部分矩阵如表2所示。如矩阵中第1行和第3列相交的数字是25,表示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过25次,说明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是研究热点。
2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及系统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虚拟网络社群图中,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关键词,每一条直线都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它对于了解某个研究主题的成熟度、知识结构、研究规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聚类分析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其特征和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图1和图2分别为高频词的社会网络和聚类分析。
图1 高频词社会网络图
图2 高频词聚类分析图
从图1可以看出:①微课、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等处于社会网络图的核心,其它研究大多围绕这些核心展开;②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教学效果、微课教学等处于网络的中间位置,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③知识内化、学习过程、教学改革、微型学习、微课设计等属于网络边缘的节点,表明它们很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图2来看,通过系统聚类,当前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领域,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三 多维尺度知识图谱微课研究热点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法是一种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同时又保留对象间原始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6]。多维尺度分析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二维坐标,可以概括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7]。采用SPSS 2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具体设置度量水平选择“序数”,条件性选择“矩阵”,维度选择2维,度量模型选择Euclidean距离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知识图谱分析,得到我国微课研究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可以大致将这些关键词研究分为5个领域。
图3 我国微课研究知识图谱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在领域1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微课设计、微视频、MOOC(慕课)和微课制作。“微课”概念被提出后,如何设计、制作优质的微课就成了广泛讨论的话题。①设计方面,刘名卓等[8]指出,要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考虑微课的独立性、逻辑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孟祥增等[9]指出,微课可以在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像网络课程开发那样进行系统的设计。②制作方面,林雪涛等[10]认为,微课制作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拍摄和剪辑是微课制作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与技术融合;黄建军等[11]认为,良好的微课制作简洁、PPT美观、主题明确、有片头信息、有逻辑的内容、有概括引导的片尾等;杨改学等[12]探究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微课制作,指出要有少数民族特色,结合学科内容、学习者条件,可不受时长限制,希望制作可融入编导思维。综合来讲,研究者结合自身实践和理论创新,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2微课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变革
在领域2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微型学习、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教学的改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得到广泛关注,如焦建利[13]探究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谢永鹏等[14]探讨了微课支持下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等。微课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让微型学习得以顺利实现,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都有积极的影响。正如当前“MOOC”作为牵动高等教育的引擎一样,“微课”在基础教育也会有足够的影响力,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条件,要恰如其分地和教育变革做好融合。
3 微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用
在领域3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微课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智慧教育、微课视频、高职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微课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多样化的,从办学类型来讲既有基础教育也有高等教育,既有本科教育也有高职高专教育;从微课应用类型来讲,既有学科教学应用,也有智慧教育发展,还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如张灵芝[15]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策略;李慧芳等[16]研究了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机理,认为微课促进教师螺旋式专业发展等。微课以其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的总体特征,不断促进教育相关领域的改革,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智慧教育的目标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
4 微课促进学习内化及其效果分析
在领域4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知识内化、教学效果、认知负荷、高校、学习模式和微课开发。微课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认知负荷理论,将知识点细化、时间缩短,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因而微课在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内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微课的应用促进了学习模式的变革,至于其教学效果如何,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如林秀瑜[17]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应用效果,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该学习模式,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关于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合理的微课应用,对于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态度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5 微课的资源建设
在领域5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程、教学资源、内容分析法和微课资源。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微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微课”如何惠及更多的教育者,就需要系统地思考微课“资源建设”的问题。胡铁生[18]指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效益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重要“瓶颈”之一,“微课”是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方向。如张一川等[19]通过国内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对比研究,为我国微课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王玉龙[20]提出,可借鉴百度文库的资源组织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构建“资源平台+智能搜索引擎+学习社区”的微课资源社区。总之,微课“资源建设”要统筹规划,要从细处着眼,避免出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废墟”现象。
四 未来研究趋势分析
当前微课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用模式、应用效果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那么,微课的未来研究将如何呢?通过对关键词的综合分析,从相关文献研究和微课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可以预测我国微课的未来研究趋势。
1后微课时代,微课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基础研究
把握事物的本质内涵是展开研究的基础,由此形成应用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的重要目标。但目前我国学者对微课的解读并没有形成共识。现阶段关于“微课程”、“微视频”、“教学切片”等的概念辨析,多是在课程论的视角下展开,认为微课不同于教学视频,而更多地强调其“课程”属性。因此,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微课概念及其本质属性仍将得到进一步剖析。此外,开发、应用微课原则与策略的提出多是基于经验论,其主观性较强,尚未形成令研究者认可的理论基础。总之,微课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明晰其本质内涵,而且需要把握其理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指导微课的教育教学实践。
2 微课支持的应用模式更加多元化,构建效果评价体系
当前微课的应用研究,主要以“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模式为主。随着“微课”理念被广泛接受以及“微课”优势的凸显,微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企业单位培训等方面也会得到大量应用。但是,关于“微课”的应用是否有效果、效果如何、哪些方面有效果、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尚没有形成明确的答案。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探究微课支持的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应细致考究微课的适宜内容及其应用效果,即通过内容分析、实验对比、经验借鉴等探讨微课的适宜内容,在行动研究中不断修正微课的应用模式,突破单纯靠测验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靠简单访谈来测量学习动机和态度等的初级效果测验阶段,最终构建微课应用效果测评体系。
3微课学习设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微课作为“颗粒化”学习资源,在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关于微课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同伴互助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微课学习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学习投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缺少关注。在融入教育教学深层次领域的过程中,加强微课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同伴互助环境设计的研究是前提,通过更多实证分析其应用影响因素是重要手段。把握微课应用学习的影响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活动设计和环境支持设计;把握学习者的微课学习投入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习者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微课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碎片化优势,促进有意义学习、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4微课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因素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无论是在数量、类型,还是在内容、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微课”作为重要的教育信息资源,对其资源平台、机制等的研究与开发十分重要。在平台建设方面,当前微课平台更多的是一个“数字资源仓库”,缺乏交互、修正、动态管理等功能,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考虑如何突破单纯的“仓库式”平台模式;在资源建设机制方面,需更多地考虑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区域协调开发机制、区域协同管理机制的确立,以促进微课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 结语
微课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战略的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政策的推行、电子书包等终端学习试点的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等模式的构建,微课以其独特的特征优势,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CNKI收录的有关“微课”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揭示了当前我国微课研究的热点和未来趋势,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本研究不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微课的未来,期待研究者根据微课的本体特征,展开与微课相关的其它融合性研究,让微课能够在多领域、多层面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蕾,李俊.微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内容分析视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6):83-88.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3]叶爱敏,王佑镁.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46-52.
[4]韩燕娟,卜彩丽,张宝辉.我国微课的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6):24-32.
[5]魏群义,侯桂楠,霍然.近10年国内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统计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5-39.
[6]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7]Law J, Bauin S, Courtial J P, et al. 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 Scientometrics, 1988,(3):251-264.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10]林雪涛,韩鹏.“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14,(36):136-138.
[1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12]杨改学,李军.微课程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73-76.
[13]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14]谢永朋,徐岩.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7):63-67.
[15]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16]李慧方,罗生全.论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机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5):27-29.
[17]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18]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9]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20]王玉龙.基于百度文库的微课资源社区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2):73-78.
编辑:小米
The Analysis of Focus and Trend about Micro-lecture Research in China
JIANG Ji-lin HUANG Qiu-sheng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micro-lectur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e paper took 326 papers issued on core journals as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ed visualized analysis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system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 current micro-lectur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icro-lecture,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supported by micro-le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micro-lecture, the learning internal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facilitated by micro-lecture,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At last, the paper predict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icro-lecture research in China.
micro-lecture; focus; trend; cluster analysis; knowledge map
G40-057
A
1009—8097(2016)07—0057—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7.009
本文为2015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江西省微课设计与制作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15-S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吉林,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处理,邮箱为1437447351@qq.com。
201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