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武选择“奔吴”之因
2016-11-05荣敦宁RongDunning
荣敦宁 / Rong Dunning
浅谈孙武选择“奔吴”之因
荣敦宁 / Rong Dunning
新兴的吴国受周文化影响较小,主明臣贤,一心伐楚,能接受孙武反传统的军事思想,具备孙武避乱的条件。
军礼 孙武 奔吴
孙武从齐国出走来到吴国的原因,《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云“避乱”。孙武为什么选择到吴国避乱,本文试图探讨一些可能存在的原因,望方家指正。
一、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在战争实践中西周传统的“军礼”,遭遇严重挑战
西周《军礼》为什么崇尚礼义?春秋时期为什么“礼崩乐坏”?原来,中国从夏朝立国至殷,这早期的国家形态是部族统治。战胜的部族为贵族,是统治者,被征服的部族是奴隶,为被统治者。这种形式的统治是脆弱的,至商朝就显现了出来。殷商王不得不四处征伐,屡屡迁都。武王灭商后,起初还是沿用之前的统治形式,将殷之贵族分别放在三个地方,让武王的三个弟弟带兵监管。不久武王病逝,成王立,三监反与殷王儿子武庚一起叛乱。周公“奉成王命”毅然镇压了叛乱。如何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统治机制?周公在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后,作出了两大战略决策:一、将政治中心东移,在洛阳建立东都洛邑,因为殷族主要势力在今河南腹地,周之镐京离得远,不利统治,建立洛邑后,将“殷顽民”迁至而监禁起来。二、封邦建国。即将天下(武王灭商后,又灭了99国和652个部落)分为大小不等的诸侯国,将王室贵族子孙及其他军功贵族子孙分别封到诸侯国去当诸侯王,将殷贵族(人数很多)分割迁徙,分别赐与这些诸侯王管制,作奴隶。这一重大军事政治战略决策,有效地维护、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开创了中国行政治理的先河。为了使这一制度巩固下来,使诸侯国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听命于周王,拱卫周王室,又颁布了“九伐之法”,以统一规范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行为。这九伐之法是:“冯(凭)弱犯寡则眚之,賊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就是说,如果诸侯国中有人(当然是指诸侯王及重臣)不听命天子,不勤政爱民,或内乱,或道德败坏等等,天子就要命令某些(往往是大国亲信诸侯)诸侯整兵惩戒,由大司马执行。因为“战争”是为了惩戒执政诸侯贵族中的越轨者,是为了“义”,为了维护天下正常秩序,为了维护天子权威,所以,《司马法》《军礼》就有了“兴甲兵以讨不义”,“争义不争利”等条文,由于其他守法臣民和土地、财物等都是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啊,所以,军队进入时,要爱护臣民、庄稼、建筑物等,还要“不加丧,不因凶”“不违农时”;作战时“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都进入作战条令。这一战略决策和战争法在那时具有伟大的意义,它维系、稳固了西周二百余年的统治,将西周推向了空前的社会繁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从旧贵族和少数平民中走出新兴地主阶级分子,不少诸侯王大力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增加军队,以井田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发生了动摇。另一方面,王室却越来越衰微,越腐败,其消费越来越仰仗大的诸侯王的进贡。那些通过改革实际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往往“挟天子以令诸侯”,趁机吞并小国,并充当诸侯国中的霸主。他们实际上夺过了天子的兵权。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自属六军,大国诸侯三军,小国或二军或一军,但诸侯只有养兵权,军队是天子的,只有天子才有发兵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们不仅拥有事实上的兵权,还私自增置军队。如晋国规定只有三军,但他们最多时有六军,“俨然”天子。他们要争霸,要吞并,自然把周礼的政治军事规矩逐步抛弃,自然不把对方诸侯国当“自己人”“亲戚”而加以爱护、保护。战争的“仁义”面纱揭去,战争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所以,人们讲春秋无“义战”。整个春秋时期的军事历程,就是新兴军事思想逐步战胜旧的军事思想的历程。孙子兵法不是孙武的臆想、杜撰,而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实践在具有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孙武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孙武洞察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实践,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是春秋战争实践土壤开出的灿烂的理论之花。
二、新兴的吴国当时处于争霸时期,容易接受孙武的军事思想并可能提供其施展抱负的平台
吴国的先祖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吴太伯,为了成全父亲传位给三弟季历,他和二弟仲雍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建立吴国。吴国虽是吴太伯的后裔,但自吴太伯至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吴国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一直罕有往来。因此,其风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异,受周文化影响很小。直到吴王寿梦时,吴国才在晋国的帮助下学会了中原地区的车战。
春秋晚期,吴国国力蒸蒸日上,作为一个新兴的、后起的诸侯强国,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吴王阖闾为与楚国争霸,急需卓越的军事人才。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伯嚭等原是楚国大臣,受到楚平王迫害逃难来到吴国。吴王阖闾即位后在他们的辅佐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①当时吴国的政治风气可谓“主明臣贤”。而伍子胥、伯嚭等都能够与吴王阖闾一样,容易接受孙武的军事思想。
在吴国内部,吴王阖闾欲早日破楚成就霸业,伍子胥、伯嚭等则希望能够尽快破楚复仇。因此,吴国上下都决心要对楚国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吴国君臣在伐楚问题上可谓态度一致、立场坚定。在外部条件上,为了牵制、消弱楚国,霸主晋国一直支持吴国。而楚国周围的中小诸侯国由于受到楚国的长期压迫,都对楚国心怀不满。因此,当时的列国形势对吴国伐楚非常有利。
孙武作为一个外来者与吴国及其敌方楚国的各种政治势力没有任何瓜葛,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容易受到上下一致欲齐心伐楚的吴国统治集团的信任和重用。因此,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只有吴国最具备孙武“避乱”的条件。
注释
①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责任编辑:周亨祥)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ason Why Sun Wu “Seeking Shelter in the State of Wu”
The newly emerging State of Wu was slight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Zhou Dynasty, so the king was liberal and the ministers were able and virtuous. So the state could concentrate on attaching the State of Chu. So the State of Wu could accept Sun Wu’s military thinking that rejected the traditions, thus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Sun Wu to seek shelter here.
Military Salute; Sun Wu; Seeking Shelter in the State of Wu
E8
A
2095-9176(2016)05-0066-03
2016-5-12
荣敦宁,广饶孙子文化研究中心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