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6-11-05廖扬平韦吉锋
廖扬平+韦吉锋
【摘 要】在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内涵与外延、功能与定位、原则与规律、方法与载体、效果与评估等五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反思与展望
【作 者】廖扬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讲师。南宁,530022;韦吉锋,广西教育学院科研处教授、博士。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142 - 007
21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持续推进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对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如何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潮流,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道路,成为所有关心和支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梳理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研究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对策,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期刊类
截至2015年9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广西民族文化”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时间段为2000—2015年),共检索出362篇相关论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共19篇,占比5.6%。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944篇相关论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共55篇,占比6.0%。发表论文的曲线图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论文发表呈上升的态势,以2010年作为分水岭,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广西民族文化”问题。“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发表论文的内容来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吴伟峰的《从民族生态博物馆看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从近年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和实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的显著作用进行了论述。[1 ]何玉嘉的《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一文,针对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 ]黄启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例》,从分析广西民族文化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族同化三大挑战出发,提出发展广西文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之浪推筑民族文化之巢;以改革开放之力强促民族文化创新;以民族同化之势力促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以法制的形式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狠抓人才保护培养,把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关键;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努力造就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3 ]
第二,关于广西民族文化传播与认同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刘辉、肖祥的《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广西加强了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各种交流,在实现广西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广西民族文化认同下降的趋势。并从坚决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加强国际交流,加快相关立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广西民族文化认同的对策。[4 ]秦红增的《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与创新——从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谈起》,借助于“天琴文化”个案,结合民族志表达,从全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的整合视角,探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等问题。认为创新以建构独立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体系,乃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永续的根本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持有开放、坚守两个法宝。唯其如此,民族文化才可自觉繁衍、生生不息。[5 ]赵锦山、徐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根据941份调查问卷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认同状况。调查显示:人们对民族语言、传统信仰等方面的认同程度不高,但对饮食等习俗方面的认知程度较高;各族群众的族际交往频繁,族际通婚比例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广西地方的认同程度很高。民族文化认同与社会稳定及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合理的民族认同结构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6 ]
第三,关于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何颖的《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研究》,从广西民族文化品牌的特点、价值、发展战略、主要环节、对策建议等5个方面展开了论述。[7 ]简王华的《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认为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刘三姐文化、瑶族文化、京族文化、侗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础。该文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品牌的构建、品牌的培育与科学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8 ]刘婷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一文,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和传承能力作为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评估指标的构成要素。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产业总量规模较小,发展规模还不平衡;市场需求条件不足,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文化消费结构总体上还比较单一;产业人才资源紧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整合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必须要注重培育建构广西文化产业链;走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广西文化产业品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引进资本,扩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等对策。[9 ]
第四,关于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杨昌雄的《关于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思考》认为,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必须根植于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使之发扬光大。根据各个民族文化特性,植入先进文化内容,在保持该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态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10 ]王清荣等撰写的《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选择》指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广西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则是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标志之一。[11 ]王政武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构建——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视角》提出,广西应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作为抢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深化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提升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有利地位,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与广西社科研究高度融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立项等措施,扩大广西在全国理论创新的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12 ]曹迎的《高校在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的使命》认为,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广西高校责无旁贷,肩负着成为广西文化传承的基地、文化创造的中心、文化输出的纽带、文化精神的高地、文化人才的摇篮等五项使命。[13 ]
(二)硕博论文类
截至2015年9月,在发表的硕博士论文上(时间段为2000—2015年),以“广西民族文化”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共计53条记录。其中,博士论文14篇,硕士论文39篇。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计733条记录。其中,博士论文126篇,硕士论文607篇。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化、资本化、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广西精神等问题展开。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汪俊芳的硕士论文《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归纳并提出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的五大模式:集约化经营开发模式、文化创意+旅游资源+项目市场化运营模式、民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模式、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文化遗产品牌吸引模式。[14 ]胡优玄的硕士论文《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15 ]杨红的硕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并非独立于社会环境,彼此孤立地存在着。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必须走出各自的领域,与自然环境、政治管理、经济支撑、人才科技以及世界文化产生必然而紧密的联系。[16 ]闫雪梅的硕士论文《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提出,广西精神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对广西民族文化进行取舍之后的凝练与升华,它集中了广西民族文化的要义和精髓,浓缩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华,是广西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和最具生命力的部分。[17 ]
(三)著作类
截至目前,笔者梳理了2000年以来出版的与“广西民族文化”主题相关的著作,共计10本,它们是:唐正柱主编的《红水河文化研究》,该书收录了50余篇关于红水河文化研究的论文,内容涉及广西民族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红水河源头考察、红水河文化品牌与开发战略等问题。[18 ]潘琦主编的《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该书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的成果,对当地的文化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有利于广西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多样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19 ]广西博物馆编的《广西博物馆文集1-10辑》,是一系列以文物研究、考古研究、铜鼓研究、民族研究、地名研究为主,集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为一体,图文并茂的文集。[20 ]容小宁主编的《广西文化发展新探索(2003-2007年)》,该书的内容分为领导同志专论、文化创新思维、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保护、艺术创作生产、对外文化交流、典型经验报告、特色项目等,分别对广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如何保护、发扬地方文化,文化如何为经济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编《2006-2009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全记录》一书,注重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创意开发”“开发文化资源的国际合作”“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的创新战略”“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22 ]容本镇、银建军主编《广西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对“先进文化应当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广西文化生态特点及利用策略、民间文化与和谐社会、新媒体传播业的崛起与前景、壮族文化、刘三姐文化、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3 ]海力洪著的《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以客观的叙述、散文化的文字、真实的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广西世居民族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历史来源、传统经济生活、语言、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等。[24 ]李甫春等著《中国广西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旅》,分别讲述了中国广西周边国家的民族和神奇迷人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以民族文化旅游为纽带,把广西与周边国家建成连片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南宁为依托、以桂林为龙头的广西民族文化之旅。[25 ]张利群著《审美人类学与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立足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从审美人类学研究视角,对广西刘三姐传说、铜鼓文化、花山崖壁画、歌圩、“三月三”歌节、《密洛陀》史诗、壮族舞蹈等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26 ]孙先英著《宋明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通过张栻、王阳明等入桂理学人物个案和群体描述相结合,揭示了理学传播的主体、途径、方式和传播的性质特点。并通过分析比较,剖析了宋明理学在广西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了宋明理学在士风士节、宗教信仰、宗法制度、社会组织、乡村控制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27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从总体上看,关于“广西民族文化”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研究队伍中,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数量逐年增多,推出的研究成果愈发有分量,研究的视角也更为新颖和独特,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出现在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利推动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也发现,当前学界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研究,也存在以下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1)有的学者对研究的起点和逻辑前提“广西民族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够严谨和科学。从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来看,学界对“广西民族文化”研究视野、深度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提高。(2)学界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引起的重视不够,对如何消解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广西民族文化形成的冲击研究还不多。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而这项工作对于广西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这也是笔者进行该项研究的出发点。(3)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相关制度能否真正落地生根直接影响着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未来。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问题
谈及广西民族文化,必须要对“文化”这一概念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广西12个世居民族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那么,广西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不少学者给出的解答也是众说纷纭。韦日平在《地域性文化与民族文化——兼谈广西民族文化研究》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广西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第二,如果存在有广西区域文化,其外延如何?广西民族文化是指单一的壮族文化还是指包括其他民族在内的文化?[28 ]何颖在《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研究》一文中指出:广西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按特定模式的糅杂重合,呈现着文化的创造、传承、享用和发展的共存状态。[7 ]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与定位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市民与村民之间不仅进行着资金、技术的交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市民,这种文化的交流更加自发和自觉。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了更为丰厚的现实土壤和发展空间。城里人向往着乡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般的生活。乡下人向往着城市里灯火阑珊、风驰电掣的现代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将现代化、城市化看作是对广西民族文化,尤其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挑战和威胁。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城市化必将导致广西民族文化的逐渐淡化,甚至是消亡。但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处理好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上,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与立场,即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不是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瓦解与破坏,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利害关系,而是一种彼此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利益关系。它们都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都以人类的活动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都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多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为最终的归宿。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城镇化所带来的城乡文化之间因为差异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将这些冲突与矛盾解决在维护广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一总体框架内,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原则与规律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首要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模式,要结合广西民族文化实际情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丰富内涵,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注重文化创新。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除了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之外,还要遵循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规律既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也会出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超越与突破,城乡一体化进程就属于这么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理念、目标、内容、实现途径、方法和手段等,防止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广西民族文化创新的关系;第二,广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三,弘扬广西先进民族文化与割舍广西落后民族文化的关系。总之,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以先进的民族文化去教育人、影响人和塑造人。唯有如此,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富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集广西精神,凝聚广西力量。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方法与载体问题
随着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研究的深入,有关方法与载体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载体,将广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继承与发展下来,以维持广西民族文化的延续性、独特性和先进性的活动。方法和载体是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连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所谓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所谓载体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的方法和载体主要有:神话、诗歌、寓言故事;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历史遗址、历史人物;民居古宅、典型建筑;民俗风情、礼仪禁忌,等等。这些有形的或无形的、有声的或无声的、动态的或静态的、隐性的或显性的方法和载体都承载着大量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都能给予后来人以视听的享受、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此外,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传播载体,迎合大众的需求,尤其是吸引青少年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目光,有效扩大广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覆盖面。在这一方面,广西民族博物馆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广西民族博物馆建立了一个分类齐全、设置合理、功能比较齐全的专题网站,分别设置了资讯、展览、生态博物馆、铜鼓研究、鉴赏、服务、商店等板块的内容。同时,在淘宝网等深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网站开设店铺,出售极具特色的广西民族美术工艺品,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又扩大了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通信等新兴的网络媒介积极、主动地传播广西民族文化,不断增强广西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当然,我们也要警惕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打着广西民族文化的旗号,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带来不良的影响和后果。要建立相应的广西民族文化网络监控队伍,建立预警机制。
(五)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效果与评估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估,是人们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以及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估是指文化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以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为目标,以先进文化的建设为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标体系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要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有效评估,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初步建立一个内容完整、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一般应包括:广西民族文化的建设、生产、成果、水平、传播、影响等要素。因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内容、定位、发展目标等内容不同,因此,这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制订,不应是自上而下的,而应是自下而上的,对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评估也不应使用同一个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此外,在评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考虑地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态、文化特征,制订不同的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的针对性、科学性。第二,要注意引入第三方评估。以往的评估,其评估的主体一般为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的方式无外乎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评估主体和评估方式过于单一,难以保证评估的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提高评估的公信力,发现不一样的问题。第三,要树立通过评估不是结果,而仅仅是开始的理念。有的地方为迎接上级文化评估,评估前大费周章、突击完成任务,评估后冷冷清清、动静不大。把通过评估当成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促进民族文化建设的开始。以上三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进行评估所得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吴伟峰.从民族生态博物馆看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2] 何玉嘉.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 黄启学.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4] 刘辉,肖祥.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J].南方论刊,2010(6).
[5] 秦红增.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与创新——从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谈起[J].思想战线,2012(2).
[6] 赵锦山,徐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2).
[7] 何颖.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0(3).
[8] 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9] 刘婷.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2).
[10] 杨昌雄.关于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2(9).
[11] 王清荣,周明忠,吴学东,秦胜忠.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2(11).
[12] 王政武.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构建——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视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13] 曹迎.高校在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的使命[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14] 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5]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16] 杨红.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17]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18] 唐正柱.红水河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 潘琦.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0] 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1-10辑[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1] 容小宁.广西文化发展新探索:2003-2007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2007.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2006-2009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全记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9.
[23] 容本镇,银建军.广西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24] 海力洪.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
[25] 李甫春,等.中国广西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6] 张利群.审美人类学与广西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27] 孙先英.宋明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8] 韦日平.地域性文化与民族文化——兼谈广西民族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87(1).
Abstract:Revie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to issue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of national cultures of Guangxi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reflection and expectation about this issue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function and orientation, principle and rule, method and carrier, effect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reflection and expectation
﹝责任编辑:袁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