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言

2016-11-05庄孔韶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立学校场域流动

庄孔韶

自2013年10月至今,樊秀丽老师研究团队进入北京市一所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小学校,做为期两年半的田野研究。该校随迁子女学生的大部分家长学历低下,工作环境较差,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只能保证当下的生存需求。与通常流入地城市居民家庭相比,他们的家庭无论经济资本还是文化资本都相对匮乏,因此,这些随迁子女成为城市中流动的贫困儿童。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流动的贫困儿童家长对于孩子衣食以外的教育开销除了满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外,往往少得可怜。另外,这些流动的贫困儿童家庭在教育上也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以当今城市教育基本的常识性知识为例,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学习,也满足不了一些文化上的消费。

所幸,这些流动的贫困儿童家庭自身所带来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差异,在我们田野研究的场域中虽然并不是影响流动儿童进退的决定性因素,却不可忽视。樊秀丽老师看到,学校能为这些流动的贫困儿童弥补家庭经济资本差异和交换家庭·学校文化资本提供一个平台。自建校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经费。这些教育经费的投入,无疑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且,学校在日常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各种补贴和扶助事项,在许多方面起到了弥补这些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不足的重要作用。

何颖老师同样花费了两年半时间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她的侧重点是展示和分析随迁子女在公立学校中的文化融合困境及其原因。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群体在“积极学习并取得学业成功”这一教育系统所重视的价值目标上表现出消极与迟疑,说明其与公立学校的文化融合存在困难。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工具,从决定随迁子女在教育系统中状态的现实生活场域和相关教育政策两个层面寻找答案。从生活场域看,随迁子女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分属两个不同的场域,前者以生存为首要目标,后者以学生发展为首要目标,二者的惯习彼此区隔、无法弥合。从教育政策看,当前政策的就学条件仍然较高、升学通道差异化,并且随迁子女及其家长没有相应的文化资本解读复杂的政策话语。显然,相关政策强化了随迁子女与公立学校间的区隔,使之在学校文化融合中表现出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业信心。何颖认为,要促进随迁子女在公立学校中的文化融合,重点在于为随迁子女跨越两种不同的场域提供支持与帮助。为此,需要秉持多元并存的态度,从学校教育与宏观政策两方面重点着手,尽力调动随迁子女家庭参与其间,共同做出努力。

冯跃老师则是带领研究生在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占多数的公立学校做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研,她特别提炼出以“流动文化”为核心的人类学研究发现。先前已有的对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并置研究中,常常会从两者间的差异比较、社会融入、制度设计等角度着手,冯老师课题组特别关注到在这些不同文化要素杂陈混生过程中文化实践主体的内在心理体验,在令人信服的田野细节勾勒与逐层渐进的比较分析中,“流动文化”所折射出的是城市新移民及其子女更为隐性的一种文化疏离、无奈甚至抵触,这一文化体验对随迁子女的成长及城市生活的融合显然不利,甚至会埋下隐患。当下讨论随迁子女教育发展问题,有必要看到显性平等观与隐性文化区隔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当初长成人的新一代随迁子女,本能地以平等观、权利观来捍卫自己的城市生存权利时,内在的流动文化及观念显然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探索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路径的问题,有必要在政策实施环节着力设计更为有效的促进融入的策略。其中,赋予他们以基本的城市生存技能与确保底线上的平等观等发展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公立学校场域流动
流动的画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