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省夷人图说》中的婚俗图像解析

2016-11-05刘星雨苍铭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婚俗清代

刘星雨+苍铭

【摘 要】《滇省夷人图说》是清嘉庆时云贵总督伯麟主持编修的云南民族图册,该图册描绘了云南108种民族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滇省夷人图说》中有12幅记录少数民族婚俗的图画和图说,本文从聘礼、迎亲习俗、媒妁以及通婚圈四个方面入手,解析了图中所反映的清中期云南民族的婚俗文化。

【关键词】《滇省夷人图说》;清代;婚俗

【作 者】刘星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生。苍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81- 007

清代时,官方绘制了多本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特点的“滇夷图”,其中嘉庆年间云贵总督伯麟主持编修的《滇省夷人图说》② 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滇夷图”。该图说描绘了云南108种民族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有12幅图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婚俗的情况,为后人了解清中期云南民族婚俗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画面。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其著作《文化论》中说道:“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 [1 ]25-26又说:“种族的需要绵续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1 ]26-27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不能单纯地说是男女双方间的私事,婚姻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与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状况及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因素相关。因而,婚姻的缔结通常是按一定仪式或礼节而进行,从而将婚姻双方及其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

一、聘 礼

自古以来,聘礼在各个民族的婚姻缔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婚姻缔结中男方送给女方亲属的财物,除了其展现出的重要经济价值之外,背后蕴藏着的是这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诸多复杂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以牛、马、羊为聘礼

在《滇省夷人图说》的12幅涉及婚俗的夷人图中,提及牛、羊、马等牲畜的多达5幅,接近总幅数一半的比例,分别为:子间(图001),图绘一男一女行于林中小路上,女子骑马,衣着长衫布鞋,包头巾,男子步行,着长衫布鞋,戴红色尖帽,肩扛长柄伞,伞上系一包裹,右手持烟袋。文曰:“子间久沐浓化,服食同中华,嫁娶必乘马,平时负薪以行也,云南府属有之”,子间为今天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系(图029),图绘一条河流,一对男女行于河边。男子头戴斗笠,身着长衫披毡,肩扛锄头。女子着上衣长裙,头包布巾,背一孩童,文曰:“阿系他方人入夷地久遂家焉,通言语,务耕种,聘妇富者以金银,贫者以牛,开化府属有之”,阿系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为黑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吉输部,今属彝族阿细支系;阿成(图030),图中绘有一座民居院落,三男一女一孩童。女子骑马,扎单髻披毡,马后有一男子戴斗笠,挑担,马前两男子皆披毡扎单发髻,一男子赶着两只羊,另一女人从门口孩童的水桶中用瓢取水泼洒地上,文曰:“阿成勤俭畏法,婚必以羊酒,娶时挹瓢水倾女足前,谓之压性,开化府属有之”,阿成为今彝族一支系;腊欲(图047),图绘一对新婚夫妇骑马并行,两人均披毡,男子戴斗笠女子裹头巾,马左右各一男子,一人牵羊,一人背酒,图上三男子均赤足,文曰:“腊欲性直,贫食藜藿,而婚必具羊酒,男妇并马归,于仪节殊谨,开化府属有之”,腊欲也为彝族支系之一;麦岔(图100),图绘三男子与一妇人,其中一男子右手牵牛左手提壶,一人背柴,另一男子手持葫芦笙,三人均赤足,图中妇人立于一旁观看,文曰:“麦岔聘妇用牡牛,吹笙酌斗以娱客,终岁勤勤恬如也,临安府属有之”(此处疑误,笔者认为“牡牛”应为“牝牛”)①。麦岔也属彝族一个支系。

上述5幅图中提及的云南府、开化府和临安府以现今行政区划划分大致分别位于今滇中昆明地区、滇东南文山地区和滇南红河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量丰富极利于农业生产。5幅夷人图中的民族都属今彝族支系,畜牧养殖是历史上彝族主要的生计方式,云南的高原山区又利于牛羊马的放牧。由此推断,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多为耕牧混合型。而牛作为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牲畜,既可以用于农事生产,也可作为食物食用,是一个家庭重要的财富象征。以牛作为聘礼的同时也是男方在婚后能够负担起家庭经济生活的一种象征。而马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一种实用性的体现,马作为古代重要的出行工具,无论是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猎采集、出行抑或者是作为古代云南茶马古道上马帮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马的实用价值和财富价值都促使其成为婚礼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云南彝族各支系大都有养羊、披羊毡的习惯,羊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因此,羊在聘礼中的实用性不言而喻。而在实用性之外的精神层面,可以看到《说文解字》中解释羊字为:“羊,祥也。”婚礼中羊的作用是表达人们对男女双方美满婚姻的祝福与祈愿。除此之外,羊被认为是温驯、善良的动物,象征纯洁珍贵。以羊为聘,也寄托着新娘能够拥有此类美好德行的希望。

(二)以酒为聘

西南山地寒冷,许多少数民族喜饮酒,酒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既是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独特而必备的饮品,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必备媒介。12幅涉及婚俗的夷人图中共有4幅提及饮酒:花土獠 ①(图036),图中绘三男两女歌舞情景,三人手持不同乐器演奏,两人起舞,女性着彩衣彩裙,五人均赤足,文曰:“花土僚男衣彩布,女服绣褐,婚不亲迎,妇翁携酒饮壻家,正月之二月老幼击鼓喧舞相娱嬉,开化府属有之”,以及上文已提到的阿成(图30)“婚必以羊酒”、腊欲(图047)“婚必具羊酒”、麦岔(图100)“吹笙酌斗以娱客”。无论是今属壮族的花土僚,还是属彝族支系的阿成、腊欲和麦岔,酒在这些民族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无论从婚礼宴请宾客还是男女双方家庭交流的角度来看,酒既具备饮用的实用价值也更是社会人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三)以金、银货币作为聘礼

贵重的金银货币,历来是汉族及各少数民族聘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银货币作为聘礼的夷人图有3幅:阿系(图029)“聘妇富者以金银”;腊歌(图044)图绘四人于一民居门前,两女子一坐一站,另外两男子一人手持杆秤称量东西,文曰:“腊歌性迂拘,业耕树业,为冠服尚青蓝,聘妇虽贫必以金,开化府属有之”,腊歌属彝族支系;卡惰(图107)图绘一房屋前三成年人和一儿童,其中一妇人手持金子与男子交谈,另一男子坐在门前椅子上手持袋子,文曰:“卡惰性钝,喜歌舞,婚用媒妁而聘必多金,其俗重生女也,元江州属有之。”卡惰今属哈尼族支系。雍正《云南通志》记载:“遇婚娶,通媒妁之日议聘金多者或至百金。娶后子孙犹有代祖父偿聘金者,故娶妻之家见妇生女喜不自胜,若生数子即以为大累”。[2 ]卷24道光《元江州志》也印证了这一聘礼习俗:“遇婚嫁,议聘金八九十两,生子及孙犹有代祖父赔聘钱者,故生女则喜。若连生数子以为受累非常”。[3 ]卷2这种聘金代偿习俗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中后代性别的喜好程度,由此可见以金、银货币为主的聘礼的重要性。查阅同时期汉族地区嫁娶的聘礼状况发现了这样一则材料:湖南郴州府“富者用金银首饰、绸缎布匹、猪羊鸡鹅、饼果之属,费数十金”。[4 ]10从上述文献中不难看出,金银等货币作为男方自身财富地位的象征之外,更是女方家庭择婿的重要准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四)“轻彩礼”的婚俗观念

开化府属的阿度“轻彩礼”成为云南民族中的另类。阿度(图043),图中绘有两女子背柴和一男子砍柴的形象,男子正挥斧砍柴,一女子身背一捆柴,另一女子正在捆绑已经劈好的柴火。文曰:“阿度勤于樵,婚不尚金帛,婿负薪以迎,妇入门即舂米,盖百年伊始各试其力,以明自食之义也,开化府属有之。”不仅《滇省夷人图说》中记述到“阿度勤于樵”,《开化府志》中也记载阿度“山居种地,织麻为衣,不知贸易。”[5 ]卷9从这些记载中推断,阿度人不拘彩礼的婚俗观念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状况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山地生存环境加之鲜与外界交流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阿度人在婚姻选择中更重视男子的劳动力水平,而非其他的商品经济因素,阿度的婚姻也显得更为“纯粹”。

父系社会中婚姻聘礼的存在,实际上具有某种买卖性质,即可用一种婚姻补偿行为予以解释:婚姻缔结过程中,男方家庭必须以聘礼形式向女方家庭为抚育女方长大的花费和精力予以经济补偿。女性成为一种带有商品性质并具有生育价值和劳动能力的、可以给男方家庭带来新的人口繁衍和创造新财富的物品。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补偿作用之外,聘礼还起着男方对女方及女方家庭的一种经济约束作用,用以更好地维持婚姻的稳定。

二、泼水、舂米、吹笙的习俗

如果说婚姻中的聘礼更多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关注实用价值,婚礼中的一些习俗则在现实意义中融入了较多的宗教色彩和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泼水

传统社会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婚礼中往往存在着诸多特殊的习俗或行为,以此来达到“驱邪”,护佑新婚夫妇未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顺利的目的。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这样提到:由于认为新房门后有可能潜伏着各种妖魔鬼怪,因此,有的少数民族当新娘进门时还分别采取喷酒、撒灰、泼水、烧辣子等方式来辟邪。[6 ]《滇省夷人图说》中开化府属的阿成(图030)“娶时挹瓢水倾女足前,谓之压性”,正是这一宗教“驱邪”色彩的体现。

(二)舂米

除却贯穿在仪式中的宗教色彩,婚礼中某些习俗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化府属的阿度(图043)“妇入门即舂米,盖百年伊始各试其力,以明自食之义也”。舂米除却是妇人勤劳的象征,还是男方家庭富足的一种表现。《开化府志》也载道:“负薪之女家,以重者胜,新妇甫于归即事舂米,以多为能”。[5 ]卷9这种对婚姻缔结过程中男女双方展现各自劳动本领的要求,寄托着双方亲族和社会群体对于这个新家庭的美好祝愿,男女双方被各自亲族抚育长大直至能够独立门户,自食其力以保证新家庭能够再生育抚养下一代,使得民族能够延续发展才是此类仪式所希冀获得的世俗而现实的意义。

(三)吹笙

临安府属的麦岔(图101)“吹笙酌斗以娱客”。这一婚礼习俗在其他相关资料中也得到佐证:《皇清职贡图》中记载,麦岔(570页)“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7 ]570光绪《武定直隶州志》记述“麦岔,住白沙。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8 ]350婚礼中主人家提供宾客们饮酒相娱的场所并伴之葫芦笙的吹奏助兴,是一种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释放心情的重要方式。葫芦笙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乐器,至今仍广泛的存在。当然,葫芦笙在这些民族中代表的不单单是一种传统乐器,更多地承载着这一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原始崇拜。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葫芦,尤其是彝族,葫芦更是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全程的一种象征。[9 ]麦岔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显然他们的这种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在婚礼中借由葫芦笙的吹奏予以表达,寄寓了人们对于婚姻双方崭新开始的祝福,对生命延续的赞颂。而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加强。

三、媒 介

所谓媒妁,即婚姻介绍人。媒谓谋合,妁谓斟酌,即通过介绍协商使两家男女结成婚姻之人。[10 ]580随着父权社会的出现,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缔结婚姻的要求在广大汉族地区普遍实行,而在恋爱婚姻相对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缔结婚姻所要遵循的“礼教”则极少被需要。但在《滇省夷人图说》中有2幅夷人图提及婚姻的缔结需要媒妁:普列和卡惰。普列(图033),图绘三妇人一男子的宗教活动场景,两个妇人跪于地上,一妇人于旁边杀鸡,男子右手持铃铛,四人均赤足裹头巾。文曰:“普列性质直,勤于耕,婚必媒妁,善鸡卜,有疑取鸡骨卜之辄兆,开化府属有之。”普列今属彝族支系。元江州属的卡惰(图107)“婚用媒妁,而聘必多金”。自元代设立云南行省起,中央王朝为巩固对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开始在这些地区广泛普及汉族儒家文化。《元史纪事本末》记载:“时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合,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莫知读书者。赛典赤始教民跪拜之节,婚姻行媒”。[11 ]卷8明代,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政策,数百万内地汉族人民迁入云南地区,加之清朝雍正时期一系列的改土归流政策,在云南广大的坝区和山区边沿,少数民族往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结合《滇省夷人图说》的绘制时期——清朝嘉庆年间,可以推断,历经元、明、清三朝,汉族儒家文化在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产生深刻影响,加之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口南迁至云南,汉族与广大少数民族的杂居生活,很多少数民族习汉语、易风俗、濡汉学乃至服食同中华,婚姻中讲求媒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少数民族缔结婚姻的必然要求。

四、通婚圈

在《滇省夷人图说》中,阿哂(图019),图绘一男一女行于山脚下,男子右肩扛长柄伞,女子身背背篓,右手捻线。文曰:“阿哂居山凹,勤于治生,择壻必其家去水远者,俾女于负水时绩线以为私蓄也,广西州属有之。”阿哂为彝族一支,广西州位于云南东部南盘江中游一带。对于择婿去水远的原因,图册编修者的解释是“俾女于负水时绩线以为私蓄也”。笔者认为,图册的编修者并未做到客观地去调查其原因,而是以自身主观思想做出判断。在深入研究《滇省夷人图说》的过程中,从其他多幅夷人图的描述文字中都能够看到这种浓厚主观色彩的影子。编修者更多的是以“我”的视角而非被观察者的主位视角来认识这些民族。例如,海猓猡(图011)“性和顺,衣食俭约,服田知书”。怒人(图056)“力耕向化,风俗淳美,岁纳贡物于朝”。大猡黑(图071)“性蠢愚,穴居野处”。羯些(图066)“兽眼鸟喙,声如”。这些极富有对比性的词语在《滇省夷人图说》很多幅夷人图中都有体现,性顺、性勤、性善、风俗淳美等褒义词汇多用在“服食同中华”“勤俭畏法”这类民族,而性蠢愚、茹毛饮血此类贬义词汇则多用在那些“言语不通”、居山野而不知入市的民族。因此,笔者对阿哂“择婿去水远”问题的看法则更倾向于是一种通婚圈的选择而非妇人为藏私这种原因。关于通婚圈,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通婚圈是指择偶的范围,隐含着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在历史上许多封闭的民族传统社会里,人们缔结婚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存在结构关系的通婚圈对社会运转及文化习俗的延传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2 ]阿哂生活在南盘江中游地区,河流纵坡大,水流湍急,水有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很可能是影响其民族选择居住地离水相对远的配偶的原因。另一方面,阿哂作为“居山凹”的山地民族,其生计方式更多的是从事畜牧和狩猎,相对于大理地区一带的白族和平坝地区的其他彝族支系,阿哂的生产力相对落后,民族中特定的精神信仰也会造成水利兴修的落后。《蒙兀儿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云南俗尚禨祥,相传土一尺则死者旋歱。纳速剌丁辟其谬,命土者日以闻。无害,于是筑堤防,建庐舍,皆无避忌”。[13 ]卷80自然灾害、生产力落后以及民族内的某些特殊信仰等诸多因素都造成阿哂女子更倾向于选择生活环境离水较远的夫婿。

与阿哂选择特定的通婚圈相比较,昭通府属的羿子则表现得更为“豁达”。羿子(图053),图画描绘一幅耕作插秧的情景,图中绘有三人,两人立于水田插秧,另外一人挎刀行走在田埂之上。文曰:“羿子一名沙兔,语多难晓,善织,择沃土耕,布粟恒有余也,与诸夷通婚姻,故又号狆家苗,昭通府属有之。”羿子现为布依族,昭通府位于云南最东北角。可以看到,羿子这一民族的通婚圈非常之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与阿哂的“居山凹,勤于治生”相比,羿子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出很多,羿子既善织也善耕,“布粟恒有余也”。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造就了截然不同的通婚圈的选择,这也正是不同价值取向、经济发展状况与民族心理塑造不同婚姻风俗的表现。

结 论

综上所述,《滇省夷人图说》中反映出的各民族的婚俗文化特征与其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民族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婚俗形式的呈现,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聘礼与人们日常消费产品密不可分,婚礼中的特殊习俗立足于该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婚姻媒介则显示了民族生产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而通婚圈更是综合了社会经济水平和民族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滇省夷人图说》在那个没有影像设备的时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当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和民族形象,为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B.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2] 〔清〕鄂尔泰.雍正云南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清〕广裕,王垲,等.道光元江州志[M].清道光六年刻本.

[4] 〔清〕朱偓.嘉庆郴州总志:风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 〔清〕汤大宾,周炳原.开化府志[M].据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抄.

[6] 瞿明安.中国少数民族婚礼驱邪仪式中的象征符号[J].宗教学研究,2007(3).

[7] 〔清〕傅恒,等.皇清职贡图[M].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8] 〔清〕郭怀礼,孙泽春.光绪武定直隶州志[G]//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武定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 张庆松,苏燕.彝族葫芦:生命轮回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10] 陈克进.婚姻家庭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11]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明万历三十四年修.

[12] 杨筑慧.侗族通婚圈的历史变迁——以贵州榕江车寨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3]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M].民国刊本.

Abstract:The Descriptive Album of Barbarians in Yunnan Province is taken charge of the compilation by Bolin, the governor of Yunnan and Guizhou regionduring the reign of Empire Jiaqing in Qing Dynasty. Itillustrates the physicalfeatures, production and life scenes, and local customs of 108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among which 12 pictures are about the marital customsof minority groups. Starting with betrothal gifts,customsof going to the bride's home, marriage broker and intermarriage circles, this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e of marital customs about these ethnic minoritie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se pi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Descriptive Album of Barbarians in Yunnan Province;Qing Dynasty;marital customs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婚俗清代
安多藏区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夏河婚俗为例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