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2016-11-05张文芝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碧云书摊谎言

张文芝

教材简介: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故事。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自己的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蕴含着“我”得知真相后对那个用心良苦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之情。同时,课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由于课文篇幅很长,又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逐词逐句地去朗读、去品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理解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理解人物语言的深刻内涵,从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讲诚信是我们社会文明的表现。可是,有人却说“世界会因为谎言而丑陋,也会因为谎言而美丽”,你相信真有这样的事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设置悬念。课题中的“那匹马”,是一匹根本不存在的马,可就是这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美丽谎言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有一颗无比高尚的心灵,让我们打开课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去了解那个故事,去感受那颗心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谎言的经验定式谈起,引出谎言的两种极端情形,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1.思考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阅读提示,边读边想: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清哪些问题?

2.明确目标。(1)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生词。(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思考:“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用意?

2.自学反馈。(1)指名分段读课文。(2)读一读。(课件出示:拭泪 瞥见 尴尬 瘦削 酷刑 嗫嚅 攥紧 泰然 一瞬间 巴不得 枯蔫焦黄 流连忘返 身无分文 溜之大吉 羞愧不已 忐忑不安 刻骨铭心 十指连心 泪流不止 怒目圆睁 不由分说 一如既往)(3)解释词语。(课件出示: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攥:握。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瞥见:一眼看见。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4)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5)“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用意?第一次: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句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感激。)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做到有的放矢。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个性阅读,走进心灵

1.突出品质。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善良 宽厚 善解人意……)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品质?(乐于助人)

2.体会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用心读一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

3.理解品质。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语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句子。(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碧云,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引导:为什么青年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此时,他是怎么想的?青年为什么“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引导: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出的信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从小姑娘“茫然”的眼睛看出妹妹的不知情;哥哥“命令”的口吻也可以看出哥哥不容妹妹辩解,想掩盖什么。)(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引导:他为什么急了?你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他为什么吓唬“我”?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因为,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从“拼命”“想拦住”可以看出青年担心谜底揭穿后的紧张。恐吓“我”也是为了阻止真相的暴露。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和尊重。)(4)“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引导:从这个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

4.交流互动,感受文中其他人物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课文展示的不仅仅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颗颗闪光的心。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体会其他人的美好品质,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交流互动)(1)“我”:酷爱读书。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体会作者心情:酷爱看书的渴望)②可是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③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体会作者心情:急切、喜悦)④可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2)父亲:正直诚信,教子严格。①我张皇地回过头来,看到了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父亲的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的脸上。②说罢,父亲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③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④晚上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体会: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3)摊主的妹妹碧云:纯朴善良。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体会: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学习写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遵循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去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去挖掘谎言之“美”,直至领悟其中的内涵,做到挖掘文本的多元价值,充分发挥文本的最大效用。

五、拓展延伸,随文练笔

1.(课件出示)齐读: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引导理解:“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2.引导写话。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续写片段。(课件出示提示: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4.交流练笔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知道了残疾青年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读书的感人故事,感受了残疾青年等人的美好心灵。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善意的谎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和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

2.升华主题。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结束今天的课。(课件出示: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强化课文主题,让课文颂扬的美德在学生心中升华。

猜你喜欢

碧云书摊谎言
我的小书摊
插秧
书摊·茶摊
书摊读书
碧云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真实的谎言
谎言
塞纳河畔的小书摊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