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人物读童话

2016-11-05杨敏芬穆文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牧童童话劳动

杨敏芬 穆文红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一、文本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幸福是什么”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探究幸福的真谛。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的。

2.故事情节奇异。本文是这样展开情节的:疏通泉眼,开沟引水——受到赞扬,得到祝福——获得指引,寻找幸福——交流感受,明白幸福。整个情节的发展似乎自然而然,又充满神奇,皆因一个人物——智慧的女儿。她突然而来,飘然而去,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引人入胜。

3.人物形象神奇。“智慧的女儿”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她来得悄无声息,走得毫无预兆。她谦虚、美丽、善良,一言一行都给牧童以指点,是智慧的化身。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曲折生动。

4.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特殊。第三组共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第一篇《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童话,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超人体童话中人物具有的超人的神奇能力,感受了童话故事情节的生动,语言的优美,也从童话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而《幸福是什么》紧随其后,也是一篇超人体童话,继续引领学生感受超人体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准备阅读。学习字词,读通整篇课文,扫清阅读童话的障碍。

学生的认读能力需要借助每一篇课文,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环节可分课前与课上两个时段进行:

1.课前预习。要求: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遇到不懂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2.课上检查。对应预习要求分两步进行:一是交流难读的字、词、句;二是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说清理解词语的方法,提出不理解的词,让同学或老师帮助理解。

(二)整体阅读。找准人物,把握故事梗概,体会童话人物的神奇。

文中“智慧的女儿”这一人物至关重要,是整个故事的“魂”,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因此,可以紧紧抓住这个重要而神奇的人物,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找出神奇人物。学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一共出现几个人物,哪个人物最神奇,并说说理由。(本文一共四个人物:三个牧童,一个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显然,这个美丽的姑娘最为神奇:她的出现是神奇的——“从树林中出来。”“这时候,又是突然之间,那位姑娘又出现了。”文中没有交代是怎样出来的,一下子来到了牧童的面前。 她的形象是神奇的——“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她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白色的花环。”永不变化的装扮,永不变化的美丽,充满神秘感。她的离去是神奇的——“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姑娘回答后就不见了。”)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聚焦“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感受其神奇的表现,从而体悟超人体童话的特点:童话中的人物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奇能力。

2.理清故事脉络。“文中美丽的姑娘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以这一问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而弄明白:姑娘出现了两次。十年前,她赞扬三个牧童清理老泉,指点他们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她肯定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借助“智慧女儿”的出现及所做所说,帮助学生弄明白两大时间节点:十年前和十年后;引导学生理清两大事件:一是牧童清理老泉,开沟引水;二是牧童分头工作,帮助别人,感受幸福。这样,文章的起承转合就非常清晰。

3.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表达通顺流畅,语言比较简洁即可。)

(三)深入阅读。借助人物,领悟幸福真谛,体会童话故事的深意。

本环节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要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让学生深入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1.感悟三个牧童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三个牧童尽管不明白幸福是什么,但是,他们的言行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感觉。他们不知不觉中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可以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出表示牧童在清理老泉时心情的词语,感受牧童内心的幸福。①“‘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②“三个孩子看到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③“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这三句话中,“快乐”“又快乐又兴奋”“高兴”充分表现了牧童在清理老泉过程中真实的内心感受。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体会牧童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感受他们通过辛苦劳动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的快乐,这种为别人付出劳动产生的快乐,就是幸福。

2.感悟三个青年认识到的幸福。这是全课教学的关键,是三个牧童花费十年时间去生活,去实践,去体悟得出的认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三人在寻找幸福过程中的所做所感以及各自对幸福的理解。①第一个青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为病人治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让病人恢复健康,是医生很好地尽了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幸福。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当医生的青年会如何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健康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深入体悟青年医生此时此刻的真切感受:让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在此过程中,联系医生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义务”,为下面理解“智慧的女儿”的话做铺垫。)②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这个青年的工作一直在变,始终不变的是,这些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青年做过什么,对别人有什么用?从而深入体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只要能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劳动就没有白费,就是幸福的。)③第三个青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这是留在村子里的青年的认识,他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幸福。引导学生想象他耕地种麦子的辛苦以及人们有粮食吃的快乐场景,通过自己的苦和别人的乐的对比,感受劳动的幸福。)

三位青年所处的地方不同,所做的事情不同,但是都感受到了幸福,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劳动,都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三位青年的对话,感受他们通过劳动享受到幸福的自豪。

3.感悟智慧的女儿揭示的幸福。课题是“幸福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晰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是“智慧的女儿”对幸福的高度概括,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读者的道理。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照三个青年的做法及感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是联系实际生活中做过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即幸福含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童话往往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把要讲的道理表达出来。

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性很强,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各自选择一个角色,合作演一演。一方面进一步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进一步感悟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四)拓展阅读。以文为桥,推荐阅读,感受童话独特的魅力。

《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都是超人体童话,这样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推荐一些故事让学生阅读,如《彼得·潘》《长袜子皮皮》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类似的童话故事读一读,再进行一些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三方面内容:一是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二是这个童话故事中谁具有怎样的超能力;三是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交流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童话故事的内容,也检查了学生是否明白童话中包含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超人体童话的特点。

猜你喜欢

牧童童话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热爱劳动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牧童与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