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2016-11-04综述
文/穆 希(综述)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
文/穆希(综述)
【开栏语】
历史从来不是凝固的过去,而是活着的现在。以史为鉴,可知古察今、启迪未来。新年之际,《创造》杂志特别开设“史话”栏目,依托丰富的档案资料,为读者解读云南深邃久远的历史往事,展示丰实厚重的昆滇文化。
滇王金印的出土,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
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这里是人类童年的摇篮,这里有关塞极天的五尺道,也有昙花一现的神秘古国。每一个曾在云南境内出现的古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经在华夏天空留下闪亮一瞬的历史与传奇。如今,5000年的文明已成昨日,残存的遗迹和古老的传说却仍在讲述着曾经的灿烂辉煌。现在,就让我们沏一杯香茗,在茶香中翻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一起去探秘这些失落的古国吧。
古滇王国——中国“三大神秘古国”之一
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王国在战国末期各国征战的夹缝中崛起。它就是与楼兰古国、夜郎古国并称为中国“三大神秘古国”的古滇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滇国为“滇”,然而, 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
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390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40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作为古滇国存在的证据,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古滇人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有力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曾有滇人在富庶的滇池岸边择湖而居的史实。青铜器虽然铜锈斑驳,却难掩古滇国在青铜时代的辉煌,它们代表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哀牢古国——肇启文明之风的王国
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由于历史久远,有关哀牢古国的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传说“彝族和傈僳族”就是哀牢国的“濮人”贵族后裔化。“保山有座哀牢山,哀牢山上有个哀牢国,哀牢国里有个哀牢王”——这首传唱千年的凭吊“哀牢大官”的古歌彰显着那段已消逝久远的历史。而在现实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兴起的“农民的狂欢节——哀牢犁耙会”似乎又在找寻千百年来的那个关于哀牢古国的记忆……
勐卯古国——滇越乘象之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鲁赖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得了王位。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记录为“金齿国”。
句町古国——横跨云贵的文明古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期或之前到东汉初期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有一个名为句町的古国存在过,这在史学界已早有定论。句町又作钶町,百越的一支。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句町王亡波率部归附汉朝。汉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领亡波因协助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为“句町王”,享受着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凭此优势,句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句町国继滇国、夜郎国成为横跨桂西、云贵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国,其疆域十分宽广。
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句町国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在历史上与郡县并存了583年。句町古国的文化特色是融合性的,兼有中原文化、南越文化和滇文化的特点,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交融作用。
句町古国铜鼓
南昭古国——西南第一王国
翻开一部部厚重的历史书籍,南诏古国的脉络清晰可循:大约在公元7~8世纪,唐朝初年,洱海地区活动着许许多多的部落。这些部落之中,有6个影响较大,历史上称为“六诏”。“诏”,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汉字发音,有“王”的含义,也可能为“邦国”,或兼具“部落”之意。“六诏”之中,以蒙舍诏立国最早,始于细奴逻(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传至蒙归义为四代。蒙舍诏位居“六诏”最南端的蒙舍川,又称为南诏。
南诏以洱海地区为根基与核心,实行“拓东、镇西、开南、宁北”的军事战略,向四方开疆拓土。经过阁逻凤、异牟寻、劝丰佑、世隆等几代诏主的开拓,东边与爨区相连,东南达越南北部,西边与印度接壤,西北部和吐蕃接界,南面抵老挝,北边抵大渡河,东北与贵州、两湖连接,地域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大大超过了今天云南省的版图。
南诏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蒙舍诏主算起,到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篡位,南诏灭亡止,传位十三代,计254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它以“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大气,带来了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伟大繁荣。
剑川石宝山南诏古国石像
大理国——云南最知名的王国
在著名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过大理国。受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影响,大理王国也成了外界所知的云南最知名的王国。
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蛮”(白族)为王室、“乌蛮”(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联合政权。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其中,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还大力推行汉地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文(方块白文,已失传)。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就是大理国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
大理古城墙
自杞国——滇东最辉煌的古国
自杞国(1100~1260年),是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1100年,彝族先民东爨乌蛮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师宗二部建立自杞国,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期的自杞国,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红河州著名风景点泸西城子古村即为自杞国时代遗迹。
南宋时期,关于自杞国的记载,大多与“广马”相联系。宋朝廷为抵御辽、夏、金及蒙古的侵扰,大量取马于陕、川、滇诸地。宋室南迁后,西马梗阻,不得不主要依靠广马即云南之马。自杞国在南宋初年方异军突起,其势力在南宋的活动及其势力的膨胀,无不与广马贸易相联系。可以说,自杞国是以贸易立国,以战马经济立国。短短的百余年中,通过战马贸易,自杞国势力已超出罗殿之上,一跃而起成为西南地区仅次于大理国的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
立国160年的自杞国,在《宋史》、《元史》和《南诏野史》中均没有一点痕迹,只有断麟残甲般的文明碎片还在提醒着人们那个滇东的辉煌时代。
果占壁王国——独抗元明两朝的王国
果占壁王国,是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建立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公元1311年,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鲁王朝衰落,思汉法开创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果占壁王国疆土扩展至万里。思汉法在位53年,始终坚持果占壁边疆是中国皇帝管辖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称臣纳贡,缴纳赋税,坚持承认麓川边地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并且抵御外邦入侵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但元朝廷却坚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率兵讨伐,给果占壁王朝带来战乱不断的同时,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国力财尽,走向衰亡。
思汉法卒后,其后裔思伦法、思任法、思机法等继承祖业,果占壁王国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引起明朝廷的担忧,以宦官王振为首的朝臣武将主张调集全国兵马讨伐麓川思氏,结果明朝廷开展了一场为时8年的“三征麓川”战役。正因为明朝廷在对待麓川思氏的问题上不仅沿用元朝的政策,更勾结拉拢外邦缅甸、孟养,联合打击麓川思氏。结果,使果占壁王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大明中央王朝也由于连年大量征兵征粮长途远征麓川,造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果占壁王国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