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之路
2016-11-04文/于晨
文/于 晨
中国式养老之路
文/于晨
在我国养老问题中,人多、钱紧、资源少是当前呈现出的“三大特点”。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我们在变老,世界也在变老,中国更是在变老”,这是中国营养学会博士生导师杨月欣发出的警示。当前社会养老问题不容乐观,老龄化被称为中国新一轮贫困的祸首。
养老是自人类史以来一道永恒的课题。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了。如何让老有善终、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民生问题。2300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孟子的养老观念,也是孟子盼望的民生。
养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以老有所依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国家和个人面临着种种养老问题。从老年学理论来说,养老包括三个层面,即满足人类晚年阶段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上的需求。从生存上来说,养老就是要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对于已经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生存意义上的养老就是要确保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从发展上来说,养老就是确保老年人的价值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从享受上来说,养老就是要确保老年人在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情感资源等方面体验到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意义。据此,可以把养老的水平或标准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生存型养老、发展型养老和享受型养老。当然,如此划分仅仅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在养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在每一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应努力使三个层面结合起来。
然而在我国养老问题中,人多、钱紧、资源少是当前呈现出的“三大特点”。人多,这是中国的国情,必须予以重视,在研究和决策任何养老问题时,都不能绕开这个国情。钱紧,要把养老工作做好,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养老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未来养老金出现缺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资源少,目前,我国养老资源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局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缓解和改观。据来自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4年底,中国4.4万个各类老年服务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仅为416.5万张,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之相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经济发展面临调结构、稳增长的压力,“未富先老”让国内养老与国外养老有很大的区别。“从摇篮到坟墓”的养老保障体系难以在国内建立,其存在的弊端也较为明显,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而且不可持续。国内“4-2-1”的人口结构对传统的“养儿防老”、“居家养老”形成挑战,年轻人在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谓“压力山大”。而此前一些研究报告的预计则是,到2025年,中国内地的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人。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国家财政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个人养老保障。
显而易见,社会养老成本和压力在加速上升。关于养老保障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曾表示,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缺口要从延迟退休、增加社保基金两方面解决。而无论是65岁退休,抑或增加社保基金,都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在国家财政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个人养老保障背景下,我们将要如何养老?
目前,中国现代养老体系尚未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性养老政策在宏观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1984年以来进行的职工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并非出于宏观上对养老问题的通盘考虑,而是配合“搞活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关注到养老的整体性布局。二是养老形式(如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的政策选择和政策定位滞后。从本质上来说,养老保险属于养老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很重要,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现代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不能因此而在其他养老方式上出现长期的政策空位。例如,长期以来,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在理论界一直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中国学者把家庭养老当作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的标志。国外老年学界甚至把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视为世界老龄事业的希望。但家庭养老没有在政策上得到应有的安排。在学者和政策决策部门,家庭养老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虽然已经作了规定,但法律上的规定不等于政策的落实。因此,从作为老龄事业的核心来说,养老政策的通盘考虑,或者构建中国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应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养老政策的目标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基础上建成相应的养老体系。因此,构建中国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增强人民群众对发展改革成果的获得感,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趋势、不同历史时期步入晚年的人的需求和意愿,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特点,发挥各种养老形式的作用,从总体上配置养老资源,建立匹配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养老体系。
第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在城市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实行统一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形成一整套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参保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成熟的政策,国家的责任没有相应的体现,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的努力显然政策的力度不够,需要从全国农村地区的整体考虑制定适应性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考虑到21世纪中中国非农人口达到50%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能够具有向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风险损失。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试点过程中应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难于适应现实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
第三、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政策,解决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目前,部分城市已经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但从全国城市来说,养老社会化服务没有统一灵活的明确政策,在经费、管理、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没有基本的安排。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但在税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励性措施。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由于设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目前主要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难适应农村老龄化的需要。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养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个政策上的保障。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现实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性的刺激和鼓励措施。如果不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社会养老的不确切的宣传,将会挫伤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是多少老年人所憧憬的金色夕阳岁月。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都渴望享受一份美好的晚年岁月,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国家与个人,国家的扶持是必要的,我们个人也要尽早规划自己的养老计划,当然政府的这一抓手才是最好的保障。
当前社会养老问题不容乐观(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