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盈江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6-11-04中共盈江县委县人民政府
文/中共盈江县委、县人民政府
加快盈江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中共盈江县委、县人民政府
蔗糖产业是盈江县的传统产业,蔗糖产业的兴衰,关系着全县18万蔗农的生产生活和财税增长,关系着全县工业和运输、商业、就业等行业的发展。2015年2月26日至3月13日,盈江县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围绕省委李纪恒书记在盈江慰问时提出的要求,针对全县糖业发展现状,就如何长远、持久、更好地促进糖业转型升级问题在太平镇、新城乡、弄璋镇、盏西镇及云南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下属的弄璋糖厂、盏西糖厂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盈江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蔗糖产业是盈江的传统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蔗区共涉及10个植蔗乡镇和1个农场管委,80个植蔗村委会(办事处),743个植蔗村民小组,植蔗户24967户,蔗区人口18万人,甘蔗总面积23万亩。制糖企业为云南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下辖2个糖厂(弄璋糖厂和盏西糖厂)。弄璋糖厂始建于1966年,1969年建成投产,初建生产规模为日榨甘蔗500吨,后历经数次扩建,至2011年扩建为7000吨/日。2003年,云南英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弄璋糖厂、平原糖厂进行了收购,承担其债权债务,并于2011年将平原糖厂并入弄璋糖厂,现有职工465人;盏西糖厂始建于1987年,日处理甘蔗500吨,后经扩建日榨甘蔗提高为1200—1500吨。云南英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租赁的形式经营盏西糖厂并于2011年1月对其进行了收购,现有职工302人。当前,两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8000—8500吨。
2013/2014榨季全县甘蔗收获面积23.03万亩;实现甘蔗总产116.74万吨;工业入榨111.17万吨;生产食糖14.68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7亿元(农业产值5.26亿元,工业产值6.91亿元);实现各种税收0.22亿元左右;制糖企业做到了交蔗付款,共兑付蔗款4.97亿元,蔗区实现人均甘蔗收入2760元。甘蔗最高亩产12.18吨(水田蔗),实现亩效益5213元,亩纯收入3582元;甘蔗最低亩产3.37吨(旱地蔗),实现亩效益1442元,亩纯收入991元;甘蔗平均单产每亩5.1吨,实现亩效益2182元,亩纯收入1500元。本榨季无论是甘蔗总面积、总产量、入榨量,还是蔗糖的生产量,都创了历史最高。
2014/2015年度,德宏州下达盈江县蔗糖生产的目标任务是:甘蔗收获面积22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114万吨、工业入榨甘蔗产量110万吨、入榨考核基数96万吨,食糖产量14.5万吨;秋、冬春甘蔗种植任务7万亩(秋甘蔗0.3万亩,冬春甘蔗6.7万亩),考核基数5.95万亩,吨糖田建设8万亩(其中:超吨糖田1万亩),旱地高优蔗园建设0.3万亩,甘蔗高产创建0.5万亩。截至2015年3月20日,全县秋甘蔗种植完成0.33万亩,占下达计划的103.88%,全县冬春蔗落实面积3.87万亩,占下达计划的57.94%,完成种植1.95万亩,占下达计划的29.26%。从种植的进度看,与上年同期相比,落实面积和种植面积分别减少了1.35万亩和0.60万亩,全县还需要落实面积2.81万亩。为此,县直相关部门及各植蔗乡镇、农场管委正在想方设法全力推进种植工作。
二、盈江县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调研组分别与调研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经站、甘蔗站服务人员、植蔗村委会及村民代表、外来承包植蔗大户、制糖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各参会人员积极发表意见,对当前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收集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乡村组织者及植蔗农户代表反映的情况。
1.甘蔗收购价格出台晚影响群众种蔗积极性。2015年省、州物价主管部门及制糖企业前期未能及时出台甘蔗的收购价格,部分农户由于担心甘蔗收购价格下滑,对继续种植甘蔗采取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将原来准备好种植甘蔗的地块改为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加之白糖价格低迷,企业及农务人员在宣传发动过程中底气不足,政策不明朗,错过了最佳的宣传种植期,致使2015年的甘蔗新种进度推进困难。
2.产业争地矛盾突出及林业政策限制。烟草、马铃薯、西瓜、坚果、咖啡等作物的推进对水田蔗和旱地蔗的发展与稳定带来巨大的挑战,加之新植旱地蔗受林业政策限制,发展空间受限。
3.甘蔗亩产效益相对低。(1)水田甘蔗与西瓜+水稻比较:①水田甘蔗:6.5吨/亩×430元=2795元/亩/年;②西瓜+水稻=2050元/季+1025元/季=3075元/亩/年;③马铃薯+水稻=2620元/季+1025元/季=3645元/亩/年。
(2)旱地甘蔗与咖啡比较:①旱地甘蔗:4吨/亩×430元=1720元/亩/年;②咖啡:1吨/亩×3300元=3300元/亩/年。
相比较下,种植甘蔗的亩效益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亩效益相对低,部分农户(尤其是交通、水利等条件便利的优势田块的农户)选择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不高。
4.劳动力不足。目前盈江县甘蔗种植仍是以人工种植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数量的增加,致使本地工价上涨、请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据反映,影响老植蔗户放弃植蔗的主要原因多数为劳动力不足或外出务工。
5.劳动强度大,甘蔗机械研发、推广迟缓。目前盈江县在甘蔗种植中已实现了机犁、机耙、机开沟、机种植、机管理,但由于地势限制,机械种植管理推广迟缓,覆盖面不广。在甘蔗砍收方面,经蔗糖办多次联系实验甘蔗收割机砍收,但现有机型不能满足本地实际,甘蔗砍收仍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强度大。部分农户由于缺少劳动力,植蔗积极性不高。
6.蔗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部分能够种植甘蔗的地块,因为地势高、灌溉难及交通不便、运蔗车辆不能直接到达蔗田等原因,致使农户放弃种植。
7.种植成本逐年增加,种植资金不足。在甘蔗收购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植蔗投入逐年加大,相对收益减少。主要表现在人工工资和地租上涨、机械化操作市场价上升、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等方面。另一方面,现在执行的贷款规定存在办理麻烦、周转时间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蔗大户的种植规模。
8.甘蔗票发放没有统一的规定及服务不到位影响种植积极性。早期和后期砍蔗的农户觉得自己吃了亏,甘蔗砍运计划性强,影响蔗农的其他生产生活,没有种植其他作物的自由性,影响了植蔗积极性,要求缩短入榨周期,合理安排入榨。
9.乡村两级反映组织发展甘蔗生产压力大,要求转变当前的发展方式,由现在的政府主导、企业主打转变为企业主导、政府配合服务,政府不包揽蔗糖产业发展任务,让企业自主,逐步走市场化道路。
10.在考核方式上,乡村两级要求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由现在以新植面积为主、产量为辅,变更为产量为主、面积为辅,并科学合理确定植蔗面积和保有产量。
11.植蔗户代表反映,甘蔗种植是盈江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具有长期种植的习惯,只要价格稳定,有一定效益可图,就有继续种植意愿和信心。必须由各级政府来主导产业的生产发展,农民才放心,才踏实。
12.甘蔗农业保险兑付不及时、不到位,存在只管交不管赔现象;甘蔗种植田块没有轮作间隙,病虫害严重,土地肥力退化。
连片蔗园
(二)制糖企业反映的情况。
1.受市场白糖价格影响,企业效益不佳,导致2015年甘蔗收购价格出台时间偏晚,影响发动种植。
2.产业争地矛盾突出,给甘蔗种植推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3.受林业政策影响,旱地蔗种植面积有逐年萎缩的趋势。
4.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不足。
5.受种植模式、地形限制,机械化种植、砍收难以实行。
6.村社、农户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求给予道路硬化、建设机耕道路、水利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期望值高,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7.在原料蔗的发展方向上主攻水田蔗,巩固旱蔗,在提高单产及推广普及机械化种植上寻求突破,提升产业效益。
8.蔗糖产业涉及面大,事关蔗农切身利益,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在发展方式上必须由政府主导,企业主打。
9.在考核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新植面积为主、产量为辅的原则,可以在考核基数上做适当调整,以调动乡村发展积极性。
机械种植
三、影响盈江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产业发展步伐减缓。部分领导干部对蔗糖产业提前谋划布局不到位,群众只看到种植甘蔗效益不高,看不到制糖产业对社会就业、财税收入的贡献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弱化了蔗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影响了抓工作的力度和效果。企业领导更多注重企业利益,不注重稳定面积产量的长期利益,影响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二)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巩固面临巨大的挑战。2013/2014榨季全县甘蔗收获面积23.03万亩,实现甘蔗总产116.74万吨,工业入榨111.17万吨,创了历史最高;2014/2015榨季预计全县甘蔗收获面积22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114万吨、工业入榨甘蔗产量110万吨。由于产业竞争及比较效益下滑的影响,预计今后几年盈江县甘蔗种植面积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产量下降。
(三)劳动力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甘蔗产业发展。当前,甘蔗产业仍属于强劳动力产业,部分群众不愿从事重体力的产业,加之部分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甘蔗砍运时请工难、工价高,劳动力不足对产业的推进有巨大的影响。以弄璋镇新府村为例,全村有人口4002人,现外出广东、深圳打工青壮年200多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5%以上,大量劳动力外出致使蔗糖产业发展面临劳力不足的困难。
(四)甘蔗收购价格是蔗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白糖市场价格低迷,制糖企业效益不明显,甘蔗收购价格不稳定。当前的食糖销售价格仅为4860—4940元/吨,而企业的吨糖成本为4890元/吨,企业效益不佳,甘蔗收购价格的低迷和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的植蔗积极性。2014/2015年冬春种植由于甘蔗收购价格出台时间过晚,部分蔗农种植信心动摇,加之比较效益下滑,导致种植难以推进,面积难以落实。
(五)新技术的推广滞后及新型机械应用覆盖面不高。蔗农由于受文化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种蔗、科技管蔗水平不高,加之劳力紧张,机械普及面不广,普遍存在着甘蔗下种和中耕管理比较粗放的现象,部分群众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下种、重种轻管,特别是中耕管理期间较为明显,多半群众往往不会管理,管理不及时、不到位,这是造成甘蔗平均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部分蔗农对机械种植、管理还存在质疑态度,严重制约甘蔗机械化进程的发展,从而加大了甘蔗的种植成本。当前,弄璋蔗区有甘蔗种植机5套,铲蔸机8套,甘蔗上车机30多台,但是,甘蔗收割机受种植模式、地形限制,尚未能全面投入使用,远远不能满足蔗区需要,新技术的推广及机械化耕作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六)甘蔗亩产效益低,产业争地日趋突出。盈江县的甘蔗种植主要以水田为主,与其他产业竞争剧烈。近年来,随着烟草、马铃薯、西瓜、咖啡、坚果等作物的推进,产业争地矛盾更为突出,相比之下,种植甘蔗的亩效益远远低于其他产业,产业竞争不具优势,甘蔗的发展与稳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农药、化肥、劳务成本价格提高,农民种植甘蔗的收益率降低,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有些蔗区甚至存在毁蔗种植效益高的作物的现象,甘蔗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七)科研投入不到位,政策支撑不明显。当前糖价低迷,企业经营亏损,无力进行科研投入,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明显滞后。职能部门也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发展信心不足。蔗糖产业发展中科技引领及对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坚缺失。如当前赭色鸟喙象和甘蔗螟虫危害严重,特别是赭色鸟喙象病虫害蔓延势头加剧,尚无有效防治措施,导致虫害蔗园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甘蔗种植田块没有轮作间隙,土地肥力退化,种植成本增加,效益降低等问题急需破解。蔗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扶持政策,当前实施的甘蔗农业保险政策,存在着兑付不及时、不到位、只管交不管赔现象,没有具体的运行操作标准,还在一定程度影响甘蔗种植发展。
(八)产业链短,企业竞争力弱。盈江县制糖企业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白糖外,副产品只有酒精,且皆为初级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综合利用少。以弄璋糖厂为例,因受技术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蔗糖生产中形成的蔗渣、滤泥处理和循环利用率仅达到20%,还有大幅空间可提升。由于区位原因,盈江县与内地蔗糖企业相比,运输成本增加,同样的一吨糖或一吨酒精,从盈江运到昆明要比从广西运到昆明多200多元的运费,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从整体上看,盈江制糖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企业效益最大化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蔗糖产业延伸和深加工扩展的空间还很大,制糖工业的附加值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四、盈江县蔗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和预测
蔗糖产业在经历上一轮的高糖价期后,于2012/2013榨季后糖价下滑,行情低迷。当前,甜蜜的糖果正在经历苦涩的转型蜕变期,群众所种植的每一根甘蔗都与国际或国内的市场行情紧密相联,如何把握和看待蔗糖产业行情变化及发展前景,事关盈江县蔗糖产业的生死存亡。
从国际层面看,巴西、欧盟、印度、中国是全球前四大食糖生产国(国家集团)。2013/2014榨季,四个国家食糖生产总量达9529.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4.23%。泰国、美国、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也是世界重要的食糖生产国。以上国家的蔗糖生产对国际糖价起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出口补贴政策的逐步取消和糖料作物比较收益的下降,欧盟地区食糖生产逐步萎缩,产量逐年下降;据估产,2014/2015榨季,巴西、泰国、中国产量较上年下降,印度产量增加,加之前两年的高库存,国际糖价及原料蔗生产将进入新一轮调整转型发展期。
从国内层面看,中国是世界上继巴西、印度之后的第三大产糖国,也是世界上继印度之后的第二大食糖消费国。近几年来,中国食糖消费快速增长,由于食糖消费的增长快于国内食糖生产的增长,我国每年都将从国际市场购进50—100万吨的食糖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将会带动食糖人均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未来10年的年均增速保持在2.1%,食糖消费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从食糖价格上看,我国的高库存将致使食糖价格短期内弱势运行,从长期来看,国内糖价将止跌回升,进入温和上涨通道。总体上看,在国内外糖市供大于求态势逐步得到缓解、市场趋于平衡的预期下,中国食糖价格将稳步回升。
从原料蔗生产区域看,广西是全国最重要的产糖基地,云南位居第二,糖料收购价格下跌影响糖农种植积极性,糖料面积和单产会下降,导致食糖产量将进入3年的减产周期(2015—2017年)。广西、广东、海南等食糖主产区近期公布的产量数据较上年同期下降较大。从长期看,一些糖料种植优势不明显的主产区将进一步缩小规模并退出糖料生产,生产布局将更加集中于广西和云南等甘蔗主产区。
机械培土
从政策支撑层面看,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糖料生产能力建设、管控食糖进口、强化食糖收储和搞活食糖流通等,当前食糖销售价格也开始回升,国家也在编制2015—2020年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支持广西、云南糖业发展,糖业将走出“寒冬”迎来曙光。蔗糖产业是云南省除烟草产业外的第二大特色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蔗糖产业发展,实施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甘蔗收购价格保持与上年不变的规定,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发展蔗糖产业的决心。德宏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德政发〔2013〕262号),把蔗糖产业纳入百亿元特色产业加以规划,提出了把蔗糖产业打造成德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蔗糖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产业。
综上所述,国内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和产量持续下降已成共识,未来几个榨季,国内食糖产量肯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将会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食糖价格趋稳回升是总体判断,“糖高宗”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蔗糖产业在短期内仍将处于自我调整平衡的发展期。从长期看,蔗糖产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
间套种
机械收割
五、推动盈江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蔗糖产业的发展定位。蔗糖产业是盈江县的传统产业,蔗糖产业的兴衰不仅关系着全县18万蔗农的生产生活和财税增长,还影响着全县工业和运输、商业、就业等行业的发展,是一项丢不起、丢不得的产业。就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而言,年均5亿元的农业产值,仅次于畜牧养殖业,尚无其他产业可以替代,是一项民生产业;蔗糖产业的发展对其他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平衡调剂的作用,发挥着“定海神针”的功效,发展巩固蔗糖产业,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定位,坚定不移的把巩固发展蔗糖产业作为一项社会职能工作来抓。
(二)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科学的发展机制。推动蔗糖产业发展转型是盈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盈江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企业的主导性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尊重发展规律,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上由政府引导,在发展规模、实现方式上由企业主导,在发展路径上尊重群众选择,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形成政府服务、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
(三)大力推广普及新技能,提升甘蔗种植效益。如何降低甘蔗种植成本、提升产量、解决好劳动力不足问题是盈江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必须依靠科技服务提高单产,稳定甘蔗产量。乡镇、企业要积极培训蔗农运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种植甘蔗,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确保“种植一亩,管好一亩”,稳定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二是大力推广机械化运用,降低劳动强度。大力推广机犁、机耙、机开沟或机种植技术,切实加大农机补贴,为农民提供便利的贷款政策,扩大农户的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数量,提高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缓解原料蔗砍运时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进一步加大高优蔗园和高产创建的建设力度,形成规模效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加大科研投入,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支撑问题。科技支撑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良种繁育研究、全程机械化推广、优势高产蔗区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宿根蔗高产创建及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都是产业健康发展关键所在,必须有专门人员、专项经费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科研单位及企业要切实加大投入,组建和支持专家队伍长期开展科研攻关,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效益。
(五)确定合理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区域。根据资源环境、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前景,按照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在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便利,海拔、气候、土壤、肥力等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种植甘蔗,主攻水田蔗发展,稳定最佳种蔗地块,确保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通过转变考核方式和下达产业生产引导,逐步形成科学合理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蔗区布局引进高产、高糖品种,有计划地按一定区域、一定比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缓解砍运榨压力,减少蔗农晚砍造成损失。大力推广专业互助组管理模式,进而解决劳力缺乏、劳力价格上涨导致甘蔗生产成本上升问题。逐步完善土地流转经营制度,鼓励有能力的农户承包其他农户不种的土地,实现甘蔗规模种植,提高甘蔗产量,提升甘蔗种植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
(六)积极做好招商引资,拉长蔗糖生产产业链。从整体上看,盈江制糖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企业效益最大化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蔗糖产业延伸和深加工扩展的空间还很大,制糖工业的附加值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理念,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着力培育制糖产业集群,将原料蔗“吃干榨尽”,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制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使蔗糖业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的核心产业和示范产业,实现蔗糖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七)进一步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出台甘蔗收购价格,并确保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和蔗农收入的逐步提高,发挥价格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甘蔗农业保险赔偿机制,制定出台清晰明了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实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企业应在效益好的时候,提取一定比例的盈利作为风险保障金,以保障效益不佳时的原料生产投入。企业连续收益高时,采取联动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盈利反哺给农户,提高农户的植蔗积极性,巩固保障企业原料蔗供应。
(八)强化蔗区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发展条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蔗区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力度,稳步推进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及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在道路建设上,结合农村道路通达工程项目实施,把乡村、村组公路的修建与蔗区道路的建设维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资源,对现有蔗区道路主线,以及甘蔗专业村(组)的道路,分批、分年度进行铺设砂石路面,实现蔗区道路提质升级。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蔗区灌溉条件和蔗区道路等级,确保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目标的实现。
总之,巩固和提升盈江蔗糖产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盈江全县上下必须认真分析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盈江蔗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弄璋糖厂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