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强市之基 建设动脉之城——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016-11-04陈德金中共德宏州委常委芒市委书记

创造 2016年1期
关键词:芒市发展

文/陈德金(中共德宏州委常委、芒市委书记)

夯实强市之基 建设动脉之城——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文/陈德金(中共德宏州委常委、芒市委书记)

中共德宏州委常委、芒市委书记陈德金(右二)调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芒市推进结构性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芒市是滇西连片贫困区内的发展性、辐射性城市。芒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23公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芒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昆瑞”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是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通道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正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芒市历届市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发展是解决芒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必须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从而强化芒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引领功能、协调功能和深化改革意识。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就要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保持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保持发展过程中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的理念。未来五年内,芒市委、市政府将采取系列举措,通过制度改革、技术引进、人才开发、政策优化等手段,提升政府的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开拓出一条适合芒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一、芒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又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都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需要在“四个全面”的布局、导航中前进和实现,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和重要部署。要推动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四个全面”作为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平衡点、着力点。可以说,芒市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总目标,就必须解决好“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逐个突破、全面推进,进而实现理念思路、路径举措、发展水平的新突破、新提升。概括起来,就是要以“1321”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第一个“1”是指实现经济总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倍;“3”是指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三个示范市;“2”是指打造出全省重要的外向型产业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特色生物产业创新两个基地;第二个“1”是指成为全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实现经济总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倍。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1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1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三次产业所占比例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更有效率,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三个示范市。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加快对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进一步巩固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局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相处,在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教育振兴、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心和谐等方面做出示范。二是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依托滇西边境山区集中连片扶贫示范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以边境贸易、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为主的边疆地区特色经济体系,积极推进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在特色产业富边、边境安全防控等方面做出示范。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生物多样性、水源地保护、跨境河流治理为重点,加快山水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生态文明乡镇,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培育以特色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为主要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在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出示范。

(三)打造出全省重要的外向型产业加工、全国知名的特色生物产业创新两个基地。一是全省重要的外向型产业加工基地。抓住龙瑞高速公路建成、大瑞铁路建设的契机,发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工业转移,积极发展电子科技、机械制造等外向型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全省面向孟缅印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二是全国知名的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基地。发挥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发展咖啡、坚果、优质稻、烟草、冬早蔬菜、橡胶、茶叶、蔗糖等特色作物,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后谷咖啡、高深橡胶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产业聚集,提高研发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全国知名的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基地。

(四)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沿边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投身国家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保山—芒市—瑞丽经济代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局,发挥沿边区位、立体交通、能源通道、产业基础、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优势,建成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成连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培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方向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经济大动脉。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芒市

二、芒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政策支撑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把云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找准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的契合点,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芒市委、政府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跨越发展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把握跨越发展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总书记交给云南的时代命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讲话精神与省委、州委对芒市工作的各项指示要求结合起来,使讲话精神在芒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以说,推动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使命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国家经济大动脉建设的选择,更是助推芒市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选择。

(一)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选择。跨越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体现,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范例,无一不是通过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芒市经济发展还面临着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自我发展能力有待加强的现状。在全省129个县市中,芒市主要经济指标还排在后面,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经测算,芒市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5年全市GDP必须保持年均增长22.9%。从芒市的市情看,影响跨越发展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群体因素,也有个体因素;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原因。芒市的跨越式发展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验基地。芒市正是适应国家需要,把实现芒市跨越发展放在常规工作中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打破旧的束缚和观念,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非常规的、跳跃式发展模式。同时,运用赶超理论与后发优势,统筹好贫困地区一体化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并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依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增长点。

(二)国家经济动脉带建设的选择。在国家近年来制定实施的“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昆明—芒市—瑞丽对外开放重要经济带、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重大开发开放战略格局中,芒市都占有重要一席。芒市地处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是昆明—仰光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是我国进入南亚、东南亚的便捷陆上通道,是中国走向印度洋的战略支点,也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通讯与信息服务枢纽。历史上,芒市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古老的国际商业贸易通道之一。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芒市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大。芒市作为国家经济动脉带中的核心支点,只有通过大力培育各类人才,引领40万人口发展综合型产业链,才能符合动脉之城建设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践行芒市委、市政府的“满足人民需求”的担当。

(三)国家重点脱贫攻坚的选择。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芒市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新成效,但芒市与全省较发达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当前的总体形势来看,芒市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目前,全市有省认定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3871户13880人(建档立卡数);贫困乡1个(五岔路),贫困行政村12个,贫困村民小组350 个,在空前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成为城乡居民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肩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剩余的时间十分紧迫。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作为欠发达的地区,芒市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不能按部就班、温温吞吞地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另辟蹊径,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建共享机制,更好地适应40万各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咖啡种植

三、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基础

芒市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已具备芒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有利因素。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区位独具、资源丰富、发展广阔、实力强劲、文化共生。

(一)区位独具:芒市地处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自古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芒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昆瑞”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成为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通道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当新世纪的开放浪潮袭来,芒市正步入风华盛世,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芒市印象”已翻越高黎贡山屏障,风靡全省,走向全国,正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资源丰富:芒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海拔在528—2889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166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森林覆盖率61.8%,水能理论蕴藏量57.4万千瓦,开发价值较高的矿产资源有硅、金、铜、镍、汉白玉、铅锌矿等。芒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保障性住房21000套,金孔雀大街、环城南路、环城东路、芒瑞大道、孔雀湖环湖路等已经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中心城市环境、形象和城市品味明显提升。

(三)运输成网:芒市依托历届市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杭瑞高速公路过境85.7公里,年内全线通车,泛亚铁路西线、320国道穿境而过直达瑞丽,芒梁公路、芒那公路出境后可直达缅甸密支那。新开通芒市到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重庆等9个城市,航空旅客突破1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5200吨,成为全省第三大支线机场。国际口岸机场申报工作纳入国家口岸开放计划,机场改扩建和联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2015年1—10月,预计实现生产总值50.1亿元(三季度数据),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7.22亿元,下降11.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8亿元,下降20.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5元,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5元,增长10%。

(四)资本群集:市委、政府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以产促城、产城联动。打响“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园区从无到有,规划20.1平方公里的芒市工业园区已有42 家企业入驻,截至2014年,累计投资33.25亿元,产出20.54亿元,实现税收0.89亿元。依托北汽、银翔“两车”、高深橡胶、30万吨水电铝项目,谋划实施物流向南亚、东南亚及内地扩展延伸,努力实现生产加工、商贸物流一体化。2014年,芒市委、政府已与中国圆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大牲畜肉牛养殖及肉牛加工培育框架协议。2014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户,外贸企业8户。加快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富滇银行、边贸银行、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资本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成功落户芒市。2014年实际使用市外资金52.5亿元,开放型经济不断跨上新台阶。

(五)文化共生:芒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的边境文化、泽润千古的珠宝文化、荡气回肠的抗战文化。一年一度的泛亚国际珠宝博览会、国际咖啡文化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阔时节等民族节庆风生水起,精彩纷呈,构筑了友邻国家的胞波情谊。优质的教育,吸引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到芒市学习。目前,到芒市就读的缅籍学生达1283人,芒市国际中学一期工程已建成,芒市职业教育中心、芒海镇九年制学校已成为芒市对外宣传社会主义的口岸学校、窗口学校。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芒市分别与韩国江陵市、缅甸曼德勒市缔结为友好城市。2015年3月,市委率团访问韩国江陵市时,双方就开展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合作进行广泛交流。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珍奇园、珠宝小镇、黑河老坡景区、东部旅游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年接待中外游客279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37.6亿元。

四、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要求、发展环境不同,面临主要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尽相同,芒市跨域发展既要充分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县市的经验,必须坚持中央、省、州精神,闯出一条符合芒市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在“十三五”期间,芒市要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兴,则地方兴,产业富,则百姓富。必须坚持“做优农业、做大工业、做强旅游服务业”思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使全市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较快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打造出产业富民的新芒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围绕“形成优势突出,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产业机构体系”的目标,重点发展咖啡、坚果、核桃、蚕桑、橡胶等特色种植业;重点推广肉牛、原生态猪等特色养殖业;重点打造轩岗马铃薯示范基地、风平那目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遮放旅游观光农业园;重点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与销售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售网上、网下“两联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加快自身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抓“两车”落地契机,推进橡胶、硅、铝等配套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引入新型建材加工企业,推进天然气产业园建设。推动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加工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助推市场口碑好,具有行业话语权的实力品牌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大力发展旅游业。走旅游与民族、抗战、珠宝等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巩固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加紧实施风平镇、勐戛镇、中山乡大生态旅游圈建设;加快推进银塔、七星傣寨等东部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进度;加大对轩岗乡硫磺塘、遮放镇树洞温泉养生游项目的招商;规划实施芒市河沿河旅游带项目,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芒市在省内、乃至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的知名度。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按照“大通道、大产业、大物流”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物流产业园区前期征地工作,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力度,争取规划与征地同完成,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联运,建设覆盖全国的物流通道网络,引进国际知名物流运输企业入驻,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圈,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物流中心城市。做强“互联网+产业经济”。“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首要举措,能降低产品交易成本。芒市作为高寒农产品与旅游胜地,借助“互联网+”,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服务形态的转变与提高农民收入,加速芒市脱贫计划。当前,芒市已经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建设“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已与线上的同程网、大众点评网等洽谈,与线下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电商、苏州生态农业产品销售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在2016年,将试水“互联网+农产品”和“互联网+旅游”,通过市委和市政府搭台、企业为主体、第三方管理运行的芒市“互联网+”模式,推进第三产业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调整升级的实验,全面运用信息化服务芒市的区域性辐射中心发展格局。

(二)强力推进联通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基石,要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为导向,加快推进联通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加快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大理至瑞丽铁路德宏段,积极主动推进中缅边境国际便利化运输,形成完善的中缅两国国际便利运输网络。配套建设芒市火车站,为公路、铁路中转客货流提供集疏运服务,兼顾芒市周边城乡短途客货运输,在实现公路、铁路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国内客货运输。二是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在2015年实现龙瑞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加快芒市至盈江高速公路(芒市段)的前期工作,力争项目能及早动工。三是加快推进干线路网改造。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改造,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着力提升技术等级,重点改造通往边境及与周边市县的连接通道,优化完善路网结构。(如:争取龙陵(象达)至中山公路、遮放至芒海公路、龙陵县鱼塘垭口至畹町公路等实施国省道改造升级)。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推进通畅工程建设,实现全市100%建制村通硬化路。五是稳步发展水上交通。加快完善龙江库区、芒里库区和瑞丽江、中山105码头航运基础设施,有效解决沿江、库区居住的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物资运输问题,使水路运输成为芒市的重要支撑。六是进一步推进运输枢纽建设。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客运站场建设进程,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十三五”期间将完成芒市客运南、北站,芒市三棵树客运站,芒市遮放客运站,芒市益民公共汽车站搬迁工作。

(三)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芒市这样以农为主的县市,要实现跨越,重点在农,难点也在农。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双推进,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一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制定合理的农用地流转政策,建立科学的农用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规范土地征用制度,确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行撤乡改街道、整体搬迁等措施,促进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农村是财政支出的重点,在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服务,将城镇化服务覆盖面扩大,落实到进城务工农民;健全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机制。实行小额贷款基金,满足农民信贷需求,方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广泛引进科技人才、科技项目;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打造名优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开拓创新,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简化入户手续入手,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自由迁居和选择就业,实现真正的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鼓励进入城镇的农民办理城镇常住人口备案登记手续,获得城镇居民户籍。

(四)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式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透过芒市底蕴丰厚、绚丽多姿的旅游文化资源来看,如何充分利用其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以文兴旅、以旅促文的良好局面,是推动芒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树立先进发展理念,找准旅游文化定位。要树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创新旅游文化经营理念,把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有机结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整体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发展水平,使游客理解、感悟、体验到芒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民族文化为先导,使边地、珠宝、宗教、抗战、历史、生态等多种文化并存发展,优势互补、辉映成趣,各显特色。二是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以芒市润泽千古的珠宝文化、生机勃勃的生态文化、历史厚重的佛教文化、极具特色的边境文化、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符号和元素,继续办好“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加快特色民俗文化古镇、民俗文化村寨等民族文化产品建设;以荡气回肠的芒市抗战文化为基础,将红色旅游贯穿其中。并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做大做强芒市旅游文化品牌。三是丰富旅游文化载体,托举旅游产业发展。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以及广告牌、电视、电子信息等宣传平台,使旅游文化立体化、生动化;运用情景再现、文艺表演等动态形式,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活灵活现;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知觉等多方位的载体形式,虚实结合,共同展现文化旅游的丰富内涵;运用参与型旅游文化项目的载体形式,使游客获得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感受。将静态的旅游景区、旅游商品通过动态手段使之动静结合,有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四是注重区域合作,互利共赢。以恢复开通中缅边境旅游为重要契机,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线路互推、市场共赢”的区域一盘棋发展旅游格局,做大做强旅游业。

(五)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富饶新芒市。一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二要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市域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三要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要加快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切实把能效提上去,把排放降下来。深入推进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四要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全市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对已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土地和水资源管理等制度规定,进行全面修订完善;要加强监督、严格奖惩,使各项制度成为硬约束,对相关部门及乡镇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六)强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只有壮大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才能实现跨越。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民营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为实现跨越发展注足动力。一是在扩大民间投资上下功夫。扩大民间投资,是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大力招商引资。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快对现行法规政策文件的清理,重点清理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二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优化结构,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内在要求。抓民营经济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民营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小企业培育计划,帮扶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尽快形成民营企业梯次发展、滚动成长的格局。三是在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是实现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攻关,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商标意识,积极注册商标和争创著名商标。四是在化解发展瓶颈上下功夫。对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或农业项目,要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经营有特殊困难的民营企业,要给予减免税和延期纳税的优惠。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组织,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

(七)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坚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强化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抓重点、解难题。坚持发展脱贫。产业带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扶贫。利用自然优势,瞄准特色产业,强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强化“企业+银行+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技术部门深入基层指导力度,加快运用“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尽快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着力解重点解决有意愿发展,但缺钱、缺技术、缺信心群众的生产。坚持易地搬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就是最直接、最彻底的脱贫路径。紧紧抓住搬迁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与解决非法买卖土地的“三个结合”,全面综合地考虑搬迁选址,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努力让山区群众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在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加大打击力度封死非法土地再次倒卖的“出口关”,让真正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得到实惠,让搭车谋利的不法分子主动退出。坚持生态补偿脱贫。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对居住在生态脆弱或生态保护区的贫困人口给予生态保护补偿,将退耕还林指标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充分调动贫困户还林积极性,形成“以林养林、以林养人”的保护模式,积极创建保护区、森林公园,让贫困群众转为护林员。坚持发展教育脱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教育摆更加重要的位置与脱贫工作统筹起来,改善贫困乡镇、村组的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把贫困群众职业技术培训抓起来。坚持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要以社会保障来兜底。杜绝轮吃低保的现象,动态管控农村低保,下大力气加强村组卫生室建设,花大投入扩大医保、大病救助覆盖面,要让群众得小病能治愈,患大病敢就医。

座落于芒市珍奇园内的周恩来纪念亭

五、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度创新

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闯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路子就得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除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作风痼疾等障碍;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强的责任意识和更实的工作举措,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任务落到实处;需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闯出新路子、探出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路子。

(一)继续解放思想,为芒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为芒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条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也就不能凝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其次,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会推出什么样的发展举措。当前,芒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认清发展方向,才能对国情、省情、州情、市情有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才能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更深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巩固芒市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因此,芒市要实跨越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的制约和观念的束缚,坚持不懈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上解放思想,彻底清除我们干部思想中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等消极应付思想,努力营造敢想、敢干、敢负责、敢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芒市的新发展。

(二)夯实人才基础,为芒市实现跨越发展凝聚重要力量。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引进人才是弥补地方人才不足、人才匮乏的重要手段,是芒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首要举措。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适应芒市跨越式发展的人才,必须与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关系和谐等多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地培养各种人才,其中特别是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置放于首位。一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加大培训、培养和选拔任用力度,落实好 “分民族、分指标”招收少数民族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规定,确保2020年实现“少数民族公务员、事业人员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基本相适应”的目标,在公、检、法、司、教育、卫生等18个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少数民族干部。二是以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以交流拓宽视野。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措施,加强干部的理论武装,激发学习动机和工作热情。诸如采取系列举措,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从省内高等院校中选聘再读研究生担任市直部门见习局长(主任)等一些有效举措,借外智、用外脑,重点解决芒市人才急用和紧缺的问题,缓解全市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对一些重点项目、新兴项目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放宽引进渠道,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对内,采取组织相关部门与省外发达地区的沟通交流,加大到省外挂职培训的力度,把外地的好经验与好做法带到芒市,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方式方法,把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智慧集中起来,将各方智慧凝聚成芒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寻求重点突破,为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塑造强力支撑。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将芒市放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大局中去深入思考、准确定位、善加谋划,明确自身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所应发挥的具体作用。结合芒市实际,选准发展路径和方向,找准加快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加快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坚持在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作为、作出贡献、发展自身。把国家战略的定位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发展目标,把国家战略的建设任务细化为自身的项目措施,实现顺势而谋、借势发展。比如,当前来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交通、水利等为核心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企业为中心,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加快产业化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扶贫攻坚,以民生保障等来拉动内需;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围绕重大工程、项目、产业,构筑融资平台,解决缺钱等问题。

鲲鹏展翅凌万里,逐梦扬帆再起航。从穿越千年的小康梦想,到决胜的关键5年,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芒市40万人民一定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一定会着眼长远、迎难而上,扎扎实实抓好“十三五”期间的每一项工作,实现目标一个一个击破,任务一个一个完成,始终保持闯的尽头,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担责任,为芒市实现跨越发展、谱写好中国梦芒市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芒市泼水节

猜你喜欢

芒市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