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镜子

2016-11-03大路

醒狮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仲尼颜回道家

大路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一次,我们谈了这一章的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现在我们接着聊——

“婴儿”情结

中国人对婴儿有种特殊的情节。

说一位老人气色好,经常用“鹤发童颜”。在神秘的道家文化中,有通过身心修炼实现“返老还童”的传说。解放前,寻常百姓过年买的年画,画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各种胖乎乎的娃娃。而且在一些评书戏曲中,经常有两人本是死对头,结果一个害死另一个后,反倒把仇人的孩子养大成人的,比如《说岳全传》中金兀术养大了陆文龙。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道家的婴儿情节是特别浓厚的。

《二十四孝》中有老莱子年届七十穿上花衣服扮成儿童“彩衣娱亲”的故事,据《史记》的记载,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而且他的著作也是以道家学说为宗旨的,不管“彩衣娱亲”是传说还是史实,道家人物在民间多少是给人“老顽童”印象的。

追溯起来,这种婴儿情结应该是源于《老子》。

《老子》五千言中四次提到“婴儿”“赤子”,这一章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十章的“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八章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家认为,婴儿的躯体柔弱和顺,生机勃勃,是因为婴儿的精充气和、神凝德全的缘故。所以道家修养身心的高级境界,就是达到返老还童,具有像婴儿一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纯真无邪的心境。

气也能抟吗?

“专”是“抟”的通假字。意思是把东西凝聚起来,揉弄成球形,我们常说的“抟丸子”。

难道气也可以抟起来吗?这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管子》一书写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意思是,能够专心一意在气上,就会象神明一样,可以把万物完全收存在心中。

无独有偶,《庄子》和《淮南子》中对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解释也是颇耐人寻味的。两书中假托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对话——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 :“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地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

孔子说:“无知无觉,浑然一体就不会有嗜欲,融道为一体就不拘泥于常理。由此看来,你的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我也只能跟随在你的后面了。”所以《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淮南子·道应训》:颜回谓仲尼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坐忘矣。”仲尼遽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坐忘。”仲尼曰:“洞则无善也,化则无常矣。而夫子荐贤,丘请从之后。”故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至柔”是古代圣贤修身的一种方式,把气凝聚起来,让自己身心柔和,通过这种方法,人可以达到婴儿的状态,无欲无求,没有偏执。

一些魔术师说,小孩子最容易看穿魔术的奥秘,那么大自然的奥秘呢?是不是也是具备儿童心境的人更容易洞悉呢?还需要别的条件吗?

心与镜子

老子接下来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有了儿童的心态还要需要有一面镜子呢!

古人把清水盛在容器中,待平静后照自己。这个容器就叫鉴。

玄鉴是什么呢?

《庄子》里面说得非常详细——

水静下来都能鉴照万物,何况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虚静,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寥、广阔、无为,就是天地之准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休止则虚静,虚静则能鉴照万物而充实,充实中包含万物之条理秩序,心空虚即得平静,平静又转化为运动,运动与天道合则万物各有所得。

(《庄子·天道篇》: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淮南子·修务训》里说,达到清明境界的人,心里有一个“玄鉴”,可以把万物照得清楚明白。(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

这个玄鉴,自己不是一般的镜子,是可以照彻天地万物,认识宇宙本根的一个神秘镜子。我们联系《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用来观照的不就是这个玄鉴吗?

张岱年、冯友兰两位当代的哲学家借助现代语言体系对“玄鉴”的内容进行了阐释,他们说,老子创立了一种直觉法,用直觉直接去冥会宇宙本根,“玄览”就是一种直觉。然而直觉未必是准确的,如何让直觉灵敏准确呢?那就需要不断地洗涤清除心中的瑕疵。进而达到老子所说的“虚极静笃”状态,有了这一状态进而可以观察万物的根本规律。(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看来,要达到老子所说的圣人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

到了唐代,禅宗五祖门下的神秀禅师在自己那首著名的偈语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又把心与镜联系了起来。所谓明心,不就是涤除玄鉴吗?至于见性,大概就是观照到了心的本体,证悟到“明镜亦非台”的境地了。

佛家修持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儒家内修的静、定、安、虑、得各境界,都是与此遥相呼应。

这神秘的镜子或许就是那入圣之门吧!

大德黄元吉先生从丹道角度讲——大意是,这一章把筑基得药、炼己还丹、脱胎得珠三段九节功夫一一说出了,主要是以“虚极静笃”“含三抱一”“恍惚杳冥”为主,从守中开始到结成还丹各个步骤,都离不开把有知混合于无知,把有为化到无为。把先天一元真气,隐含在虚无之中,而不是停留在见闻境界当中。人如果能够泯灭自己的知觉,去掉作为,就能一元真气常在。

如果真的有志于此,还请拜读体悟黄先生著作的原文,我这里就点到为止吧!

道家的重要著作《黄庭坚》中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读了这一章或许能了解这话的微妙含义了。

猜你喜欢

仲尼颜回道家
“仲尼”还是“仲泥”?
咏杏
颜回之乐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