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人生智慧:柔弱胜刚强(上)

2016-11-03

醒狮国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不争朱熹小孩子

“老子心最毒”

谈到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起了宋代大儒朱熹PK老子时说过一句最狠的话:“老子心最毒”。

为什么?看朱熹的论述:

老子一书……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应自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著那刚强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

据朱熹的说明,老子表面上总说不争,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正在和你争。他的不争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只是手段,争才是目的。他的“柔弱胜刚强”正是这个意思。朱熹举例说,例如一个人大吵大闹,大蹦大跳,要和老子叫板。老子只是退到一边去不作声,等到那个人精疲力尽了,老子已经养足了精气神,就可以反过来掌握主动权,从容不迫地收拾他。朱熹还说老子是个只占便宜,不肯做事的人。外面天翻地覆他都不动心,只是琢磨怎样保护自己,十分自私。这自然是在批评老子讲无为等等。

朱熹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知道,朱熹是儒家,并且是中国后期古代社会最伟大的儒家代表。儒家如前所述,讲担当精神,讲杀生成仁,讲以天下为己任,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正好和道家唱对台戏。从这个角度看,朱熹的批评当然有道理。但老子也有老子的道理。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和同时代的孔子还能谈几句,和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就无法交流了。

那么,老子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最有名的柔弱胜刚强又是什么意思呢?真的像朱熹说的那样阴险毒辣自私吗?

不争哲学

先来谈不争。

前些年日本出了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过了几年,中国也有人出了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不”先生正经活跃了一阵子。后来又有人写了本书,叫《中国不当“不”先生》,这是对“不”先生说“不”了,抨击了“不”先生的狭隘民族主义。其实中国第一位“不”先生是老子,老子特别喜欢说“不”,也特别善于说“不”。一部《道德经》,满纸都是“不”字。

但老子说“不”,发自深刻的人生体会和哲学思考。老子说“不”,最主要的意思确实就是“不争”。《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有七章八处谈到“不争”。其他的“不”,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都围绕着不争,或者说都从不争开始。老子关于不争的核心看法是: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

或者说:夫惟不争,故无尤。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不招人怨恨。

老子的不争,有丰富的含义。如陈鼓应分析的那样:“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现)‘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也好,事业也好,若想达到完全圆满的境界,必须做到不争,也就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矜持。

那么总是不争,资源都被别人抢去了,你还怎么活呢?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速铁路就那么一条,核心技术德国人不争法国人拿去了,法国人不争日本人拿去了。奥运会每一次只能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城市举办,你不去争就永远得不到举办机会。

老子立刻安慰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自然的规律,总是不争而善于得胜。

柔弱胜刚强

老子由此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人生智慧:“柔弱胜刚强”。不争看来是柔弱,但最后获得胜利的还是柔弱的一方,不争的一方。

老子创立了两个理论来论证他的柔弱胜刚强。一个是水的哲学,一个是婴儿哲学。先来看水的哲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品性莫若水了。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但是水却是最终的得胜者。老子进而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地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最能战胜坚强的东西就是它。老子说的没错,我们常说的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婴儿哲学。不言而喻,婴儿的特征也是柔弱。老子却向往婴儿的境界,他说: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凝聚精气以致柔弱,能进入婴儿的境界吗?为什么要进入婴儿的境界呢?老子指出了婴儿的三种现象。

骨弱筋肉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终日号而不嘎,……第一个现象。

你看那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

骨弱筋柔而握固。

刚出生的小孩子,小骨头小肉该有多么嫩?一掐都能掐出水儿来。这就叫“骨弱筋柔”。但是尽管“骨弱筋柔”,他那小拳头却总是握得紧紧的,这就叫“握固”。小骨头小肉那么嫩,小拳头却握得紧紧的,掰都掰不开。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个现象: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牝是雌性,母性,牡是雄性,公性。“牝牡之合”就是男女交合。“朘”指男性生殖器,“作”就是勃起。

襁褓中的小孩子,性意识还没有萌生,哪里懂得男女交合这回事?但是尽管不懂,你看躺在床上的小男孩,他那小鸡鸡一会儿起来了,一会儿起来了,特别好看。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个现象:

终日号而不嘎。

“号”就是哭,“嘎”就是沙哑。你看他小孩子,他整天哭,但是很少听说哪个小孩子嗓子哭哑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你看老子的观察有多细致!他的答案是:小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三种情况,就是因为他精气充足,元气纯和。他的原话是“精之至也”“和之至也”。

万物中,水最柔弱,人类中,婴儿最柔弱。但就是水和婴儿的柔弱却体现了自然的纯真,因此也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自然的潜力、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生命力、自然的内在法则。

对自然的崇尚,是老子思想的灵魂。侯外庐等曾认为老子的这类论述实际上是在谈“自然法”,并就此指出:“自然法或自然秩序是不争、不有、无为、平等、自均、不主、不私、不长的合法则运动。这是宇宙永久的法则,超乎一切时代、超乎一切场合的不变的绝对的运动律。”

那么,对立的一面,也就是刚强的一面是什么情况呢?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任何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老,容易消亡。

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就开始出缺了。水倒得满满的了,就开始往外漾了。人不正是这样吗?过了壮年就是老年啊!意大利13至14世纪的大诗人但丁曾经把人生的轨迹比作一个穹形,像大门洞一样。这个“大门洞”的顶点是35岁。意思是人生35岁前是往上走,过了35岁就走下坡路了。但丁那个时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他把35岁定为顶点。今天的人比那时候的人能活,八九十岁也很平常。但是即便平均寿命90岁了,顶点定到45岁了,你仍然逃不掉“物壮则老”的悲哀呀!歌德曾充满感伤地说:“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有一天他不送了,他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送来了”和“带走了”,那感觉真的大不一样。对于年轻人,面前摆着一个未来,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他的感觉是,岁月给他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于老年人,人生苦短,日薄西山,活一天少一天,他的感觉却是,岁月给他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是岁月流逝,同样是一种光景,不同年龄的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感受就大不一样。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少年人干嘛呢?在卡拉OK里玩儿呢!疯狂作乐呢!下不下雨,和他们毫无关系,少年不识愁滋味嘛!

壮年人呢,不一样了,上有老,下有小,要辛勤事业了。客舟是旅途上乘的船,人在旅途,为生计奔波,事业不好做啊!这支股票跌惨了,那个项目泡汤了,局长的位置让老王翘去了,今年教授又没评上。这样的念头在脑海盘桓,外面宽阔的江面上,乌云低垂,凄凉的秋风秋雨中,南归大雁的叫声时断时续,……多么悲怆啊!

人老了又是一番心境。僧庐就是庙,“鬓已星星”就是鬓角出现白发了,人老了,到庙里隐居了。下不下雨也都无所谓了。所以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不同阶段,对下雨这一种自然现象,感受就是如此不同。

老子不厌其详地大举例子证明他的“物壮则老”,刚强不好。他先举自然界的例子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情况?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老子又举人世间的例子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你看人的生死。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可以做体操,做瑜伽,死了呢,赶紧穿衣服,不穿就穿不上了。为什么?僵硬了,也就是“坚强”了,刚强了。

老子更尖锐地警告: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暴的人不得好死。

最后老子得出结论: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显然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生活中一切缓冲的举措,都是运用了这个原理。软着陆的说法不是很流行吗?那是典型的柔弱胜刚强。

台风袭来,高大的树木很容易就被吹倒了,吹折了,甚至连根拔起了,但小草呢,却不会有这种遭遇,相反,它倒在那里迎风起舞,安然无恙,很得意的样子。正像俗话说的:“齿落而舌长存”“舌柔在口,齿刚易折。”

当然,老子的分析也有严重的问题。他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的是例证法,也就是举例说明,而不是逻辑证明,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征。这种举例说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你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您的观点,我也可以举例子来反驳你的观点,结果是不能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猜你喜欢

不争朱熹小孩子
艾草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不争的函谷古道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朱子深衣”与朱熹
开心图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