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11-03

山西建筑 2016年19期
关键词:力学高职建筑

贺 华 刚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1520)



关于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贺 华 刚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1520)

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建筑力学》课程的定位和特点,总结了目前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高等教育,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1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面对的是建筑行业生产的最前沿,主要从事工程的施工、管理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施工技术储备,能适应社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建筑力学》课程的定位和特点

良好的力学基础,有助于学生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行为意识,因此《建筑力学》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以物理、数学知识为基础,掌握必要的力学知识,为《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建筑力学》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覆盖广、内容多,同时概念抽象难懂,理论多,公式多,计算多,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相当的难度,又会因为难懂而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心理,是高职学生普遍感觉较难地一门课程。

3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升,使得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大幅下降,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学生入校后与高中相比可支配自由时间增多,造成注意力转移,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再加上对所学专业比较陌生,对力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毕业后从事施工工作不需要力学知识,便将力学课程束之高阁。

3.2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不合理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过程对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来说极度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极其不利。《建筑力学》公式繁多,不少教师只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略公式的应用与实践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上,而不是学生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力学无用论,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中一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高职土建类专业面向一线施工企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岗位: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等,但现行的建筑力学教材以及课程中,还保留大量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属于工程设计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往往应用不到。这些内容的存在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不能学以致用,更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

4 高职土建类《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4.1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讲授好《建筑力学》关键的第一步。《建筑力学》属于学生接触较早的专业课程,学生对课程和授课教师都会产生浓厚的好奇,这个难得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在第一堂的绪论课中,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和对日后现场工作的帮助,然后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程的内容规划、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等,逐步引导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完成初步兴趣的培养,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4.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建筑力学》教材应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删减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以做如下调整:

1)将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进行删减,舍去定量的内力计算,而只对超静定结构进行定性的分析;

2)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可能会面临编制脚手架施工方案,因此必须将脚手架受力分析与计算作为高职建筑技术类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有必要将脚手架受力分析与计算添加到《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中;

3)现场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临时连接件,对这些临时连接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验算,也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因此有必要增加角焊缝、对接焊缝的应力计算以及螺栓的受力分析和计算。

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成“6个知识模块+综合实训+3个实验+力学竞赛”的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在模块三中进行实验实训项目的穿插,在课堂内进行综合大作业的穿插,使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及公式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程中,解决一些简单的构件分析与计算。

4.3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强、计算量大、学习难度高的特点,因此考虑采用“启发—讲授—练习—讨论”四阶段教学法。

1)启发(第一阶段)。

如何启发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工程图片,真实的施工视频,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去试验室参观力学模型,甚至参观施工现场,引导学生思考工程背后的一些基本力学原理。

表1 教学模块的划分

2)讲授(第二阶段)。

考虑到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在课堂讲授环节中,尽量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将原理介绍清楚,讲授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或者生活实际,通过恰当的对比,适当的举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力学就在身边,而不是高深难懂的理论。

3)练习(第三阶段)。

建筑力学大量的计算例题,采用边讲边练的讲练结构模式,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之。理论公式多,习题量大,解题方法灵活多变是建筑力学课程的一大特点,学生在听老师讲解后好像能理解,但一旦自己动手实际解题时却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是错误不断。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以便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4)讨论(第四阶段)。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和思考如何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也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工程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4.4考核方法的改革

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筑力学》的学习与考核也应以应用能力的考核为核心,注重过程,而不是理论知识。

1)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命题和评分的过程必须客观和科学,不能随意。试题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之分,客观题是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考查,主观题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运算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标准化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试题。建立试题库,命题覆盖面要广,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核,控制试题的难度和深度。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以便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2)能力考核。

a.在第四阶段教学中,教师应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并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和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后,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师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整个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b.鼓励“互换角色”。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讲解和答疑,当然,这只能是对一些难度适当的例题和习题。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可给予讲解的同学适当的平时成绩奖励。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学生通过自己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习兴趣。

c.分组进行力学实验,结合实验进行力学原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印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力学实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d.举办力学竞赛(内力图绘制比赛、力学结构模型比赛),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参赛,教师可以指导老师和裁判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比赛在一定时间内结束,并由教师给出成绩,给予学生肯定。

5 结语

《建筑力学》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面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如何将该课程变得通俗易懂,如何吸引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加力学学习的趣味性,《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陈春梅.对比法在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119-120.

[2]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25):221-222.

[3]荀慧霞.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08,34(35):219-220.

[4]李云龙.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1(7):157-158.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ArchitecturalMechanics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e Huagang

(ChongqingTechnology&BusinessInstitute,Chongqing401520,China)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training objectives, combining with the positio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ArchitecturalMechanic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ArchitecturalMechanics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discusses some practic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higher education,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appraisal method

1009-6825(2016)19-0238-02

2016-04-23

贺华刚(1981- ),男,硕士,讲师

G642.0

A

猜你喜欢

力学高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力学 等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