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在对话中演绎精彩

2016-11-03黄海娟

湖南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长寿字母师生

黄海娟

让数学课堂在对话中演绎精彩

黄海娟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智慧共同成长之重任,它以思维为基础,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可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教师要选用适合实际的方法策略,让学生在激情中、思辨中、探究中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在有效对话的过程中还原课堂本真,演绎精彩。

一、在文本对话中感悟知识的严谨性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达到对文本内涵的深刻领悟。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表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读后,师生之间展开以下对话。

师: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挺特别的,你发现了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们能否结合具体的例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生4:我觉得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

生5:我认为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也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

生6:我知道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则是指如果有特定的要求,应按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

这里的两个“通常”,体现了数学定义的简约性和严密性。教师适时以“通常”为突破口,让学生与教材这一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对数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了个性化的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逻辑对话中得以构建。

二、在师生对话中明晰知识的具体含义

对话是课堂中师生交往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师生实现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途径。数学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交流互动,才会出现智慧火花的碰撞和思维之门的开启。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师生一起探讨“用字母表示人的年龄”这一教学环节时,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我知道a现在代表了老师的年龄,那我如果想长寿一点的话,你们觉得a可以代表哪些数呀?

生1:85岁。

生2:90岁。

生3:1000岁。

师:哈哈,那老师不是成了千年老妖了呀?(学生哈哈大笑)

师(装糊涂):我活得这么长寿,你们干嘛笑话我呀?

生4:老师不可能活这么久,人的寿命没有这么长。

师:如果我希望自己长寿一点的话,你们觉得这个a代表几岁就差不多了呀?

其中一位学生喊道:103岁。

师:太感谢你了!我要是真的活到103岁,到时请你吃饭。(学生又是笑声一片)为什么我对103岁这么满意呀?

生5:我想是因为a如果代表1000岁的话,虽然表面上看很长寿,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如果a代表103岁倒是很可能,而且人要是活到这岁数也够长寿了,所以老师会这么满意。

师:你真是太了解我了!虽然前面讲过了,在这些关系式中,一个字母可以代表很多不同的数,但当它用来表示年龄时,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字母的取值也就有一个合理的范围。

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探讨字母所表示的数的取值范围应该是这一课所要解决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很显然,“a可以表示1000岁”这个答案离实际太远了,教师一句“哈哈,那老师不成了千年老妖吗?”既维系了当时活跃的气氛,又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否定了这位同学的猜测,让他明白了常理,更让学生们对a代表什么样的数有了一个清晰合理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生生对话中实现思维的共享

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由此有了交流与争论的必要。不同的理解,经过交流和争论,就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思维的共享。

在学习平均速度这一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将其与速度的平均数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区分,教师出示问题: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360千米,下午6小时行驶了420千米,这辆汽车这一天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完成后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解法。

生1:(360+420)÷(4+6)=78(千米/小时)。

生2:(360÷4+420÷6)÷2=80(千米/小时)。

师: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

学生意见不一。

师:既然有两种意见,大家可以进行辩论。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3:我认为生2的方法正确。因为要求平均速度,就得把两个速度加起来再除以2。

生4:我认为生2的方法是错的。因为要求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应该用总路程÷总时间,可他求的是两个速度的平均数。

生5:我也认为生2的方法是错的,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0千米,这天汽车一共行驶了10小时,那总路程就应该是800千米。可题中说这辆汽车一天只行驶了780千米,与条件不符。

师:生5用反证法说明了生2的方法错了,你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吗?(生3点头表示生4、生5说的有道理)不过,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你的错误答案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谢谢你!

面对两种不同的解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并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争辩、交流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他人或自己的错误中找到智慧,获得成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课堂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猜你喜欢

长寿字母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字母派对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喵之新年挂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