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酿》教学实录

2016-11-03史彩平

湖南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东东时间段自然段

史彩平

《酿》教学实录

史彩平

一、品课题,明匠心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指板书,16、酿)

生齐读:16、酿

师:在词典上,“酿”字主要有这样几个意思:

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酿造、酿酒、酿醋。

②指酒:佳酿、十年陈酿。

③比喻事情逐渐形成:酿成水灾、酿成祸患、酝酿感情。(生齐读)

师:知道了“酿”的这几个意思,我们再想想,课文内容跟这些意思有关吗?

生:我认为课文内容跟这几个意思没有关系。

师:既然课文跟这几个意思没有关系,那课文为什么以“酿”为题呢?(生沉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课文主要讲老师把“酿”字读成了yàng,东东给老师指出了错误,可是东东担心老师生气,奶奶就叫东东给老师认错,可是第二天老师没有怪东东,而是向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感谢了东东。

师:也就是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老师读错“酿”的读音后所引发的故事,跟“酿”的读音有关,所以——

生:课文以“酿”为题。

师:课文讲述的是老师读错“酿”的读音以后所引发的故事,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章。叙事性文章拟题的方法还有以核心事件为题,比如:东东给老师——

生:给老师挑错儿。

师:也可以是“老师——”

生:老师承认了错误。

师:如果以主人公的有代表性的语言为题,可以是——

生:老师,您读错了。

师:如果以老师的话为题呢?

生:同学们,我错了。

师:是呀,《给老师挑错儿》《老师认错了》《“老师,您错了”》《“同学们,我错了”》,这些题目都很好,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以“酿”为题呢?你拿它们和《酿》比较一下,哪个更新颖,更有吸引力?

生:我觉得《酿》这个题目新颖一些。

师:这些题目能让读者大致猜到文章内容,至少能猜到是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事情,而《酿》这个题目呢?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作者越不想让我们知道——

生:我们就越想知道,就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

师:所以呀,题好一半文(投影出示),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题目拟得好,就成功了一半。作者以“酿”为题,正是极有创意、极具匠心的做法,避免了传统的给叙事性文章拟题的老套路,让人耳目一新。

【设计意图】了解“酿”的几种意思,感受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给课文重新拟题这一环节,意在感受“酿”这一题目拟得巧妙、别具匠心,将写文章要重视拟题的这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头脑。

二、理文路,识方法

师:《酿》的作者不仅题目拟得别出心裁,文章也写得一波三折,现在——

投影出示: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尤其要关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看作者为了写清这件事,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写谁,做了什么?(生完成后指名回答)

师:课文共写了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个时间段写的什么时候?

生:课文共写了三个时间段的事,第一个时间段写上语文课时发生的事情。

师:主要写谁?做什么?

生:写东东听见老师把“酿”读错了,就给老师指出来。

师:接下来呢?

生:写放学以后,东东告诉奶奶语文课上的事情,奶奶叫东东向老师认错。

师:然后呢?

生:写第二天上语文课时,老师向学生承认错误,还感谢了东东。

随学生的汇报投影出示:

第一天语文课时,东东给老师挑错儿。

当天放学以后,奶奶叫东东向老师认错。

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感谢了东东。

师:这三个时间段,明显语文课上的事情发生在前,可是作者并没有先写这部分内容,而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再一次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投影出示:

()——()自然段,写第一天语文课时,东东给老师挑错儿。

()——()自然段,写当天放学以后,奶奶叫东东向老师认错。

()——()自然段,写第二天语文课上,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感谢了东东。

师:哪位第一个汇报自己的答案?

生:我来,7-11自然段写第一天语文课时,东东给老师挑错儿。1-6自然段写当天放学以后,奶奶叫东东向老师认错。

师:放学以后的事情,除了1-6自然段写到之外,还在哪儿也写到了?

生:12-14自然段也写到了。

师:那第二天语文课上的事情是——

生齐答:14-19自然段写的。(边汇报边投影出示答案)

师:看着屏幕上的填空,我们发现:作者把东东放学以后这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分成了两部分来写(板书:放学后、放学前、放学后),作者在写东东放学以后的前一部分内容以后,并没有接着写后一部分内容,而是把笔挪开,写当天语文课上发生的事情(板书:右箭头、语文课上),写完语文课上的事情以后,又把笔收回,接着写东东放学以后的事情(板书:左箭头),语文课上发生的事情是插到放学以后这一时间段的中间来写的。这就像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比如:大家正排着队,有个心急的人把其中两人这样一扒开(手势),站到了他们俩中间,这种行为叫——

生:插队。

师:同样的道理,将7-11段插进两者之间来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板书:插叙),插叙的内容就是——

生:7-11自然段,第一天语文课上的事情。

师:插叙了当天语文课上的事情,作者又继续写东东放学以后的情形,到这里事情并没有结束,所以作者又写了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于是课文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图(出示课文思路图)。

师: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思路图就应该是这样(出示),这样写我们读起来一目了然,不是很好吗?可为什么作者偏偏不这样呢?(生沉默)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两张思路图,看看有什么发现?如果这样(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就好像我们前不久学到的一句歇后语,老鼠——

生:钻烟筒——直来直去。

师:这就如同到山上看风景时,一直走在笔直、平坦的路上,一切平平淡淡,没有一点挑战,没有一丝惊喜,感觉特没劲,所以作者不选择这种思路,而是有意运用插叙,把文章写得曲折一点,这就像看山时时而登上高高的峰顶,时而来到深深的峡谷,让你挑战体力的同时,欣赏到不同的美景。阅读文章也一样,曲折、起伏的写作思路,让你一会儿疑惑不解,一会儿茅塞顿开,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智力上的挑战,还享受到——

生:阅读的乐趣。

师:所以阅读高手这样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使用插叙手法的第一个好处——(投影出示: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师:运用插叙的好处可不只有这一个,让我们来读读文章的开头——

投影出示: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生齐读)

师:读完这段话,东东给你的第一印象是——

生:没精打采。

生:跟平时不一样。

师:哪些词特别能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生:“不声不响”“耷拉”“没精打采”。

(师将这些词语变成红色,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师:课文的确告诉我们东东此刻不同往常,谁能找到证据?

生:平时他放学回来,总是高高兴兴的,不是拿着腔调儿朗诵(sòng)“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喊“奶奶,我饿了”,从来没有这样的老实劲儿。

师:你觉得奇怪吧?(生点头)作者一开头,就将东东的不同往常一再放大,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有情况、不对劲,就很想解开心中的疑团。所以,运用插叙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投影出示:开头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师:运用插叙好处多多,那我们要不要掌握这种好的写作方法呢?(生:要)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该怎样运用插叙好吗?

生:首先要把一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分成前后两部分来写。

师:是的,写完前一部分以后,要将笔放飞,就像电影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那样,先让笔飞一会儿(板书:放),也就是挪开笔写另一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然后又把笔墨收回来(板书:收),再接着写前面没有写完的内容,交代事情的结局。

师:这是运用插叙时要注意的第一个方面,还有呢?

生:要设疑、解疑。

师:是的,在开头要从最能引发人疑问的地方写起,制造一个悬念(板书:设疑),让读者心中升起一个疑团,然后放飞自己的笔墨写此前发生的事情,帮读者解开心中的疑团(板书:解疑)。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文本,以拎出文中三个时间段为抓手,将插叙这一方法讲透彻,在此基础上,以给文本画思路图的方式,真切感受运用插叙的好处,并在此基础上小结运用插叙的操作要领,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遵循学习策略性知识的规律,首先是例证辨认,然后是规则概括,之后的环节就是对这一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三、学画图,悟规律

师:了解了运用插叙的操作要领,接下来,我们就来模仿板书内容,给《十年后的礼物》这篇课文画一张思路图,好吗?

投影出示:认真默读课文,试着画一张思路图。

学生完成后,请作品上画有“√”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用投影仪展示其思路图。

生:

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了解插叙的基础上,再一次借助文本进行例证辨认,并通过画思路图的方式,感悟插叙的运用规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后面过渡到写铺设台阶。

四、巧练笔,促迁移

师:从大家的思路图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大致清楚了怎样运用插叙手法,接下来的挑战再增加一点难度,大家是否敢迎接挑战呢?(生:敢)

投影出示: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只浑身湿漉漉的小蚂蚁正躺在湖边,专心地晒身上的水。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蚂蚁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猎人,正准备举枪射杀一只大鸟。小蚂蚁“啊”地惊叫一声,迅速地钻进了他的裤筒。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小蚂蚁拼尽全身力气,狠命地咬了他一口。

……

师:故事读到这儿,我们的头脑里冒出来哪些小问号?

生:那只小蚂蚁怎么样了?

生:那只大鸟得救了吗?

师:看来大家都比较关注故事的结局,我想知道,这段文字让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小蚂蚁浑身湿漉漉的?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

生:为什么小蚂蚁要去咬猎人呢?

师:也就是说,小蚂蚁为什么要去救那只大鸟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很想知道。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在干什么?(指板书)

生:设疑。

师:那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生:解疑。

生:还要写出故事的结局。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把这个故事写完整好不好?男同学,你们的推理能力最强了,你们就负责写好“解疑”这部分内容,帮助我们解开心中的疑团。女同学,你们的想象力最丰富,一定能够为故事想象出一个合理的结局,大鸟到底得救了没有?小蚂蚁最后会怎样?大家期盼着你们给出答案。

学生完成以后投影仪展示。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小蚂蚁为什么要救这只大鸟呢?原来,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小蚂蚁出去找食吃。它找了很久,终于在湖水边发现了一块面包渣儿。饥肠辘辘的小蚂蚁禁不住面包渣的诱惑,赶紧爬过去。可是一凑近面包渣,它发现面包渣的一角都浸在水里了。上前去吃吧,太危险,不去吃吧,又舍不得到嘴的美味。小蚂蚁犹豫起来,到底去不去呢?最后它打定主意:拖走那块面包渣。于是它小心翼翼地往前爬,可没想到脚下一滑,就跌进湖里去了。

好在有惊无险,小蚂蚁刚好被一片树叶接住了,它趴在树叶上,大喊:“救命——”,正在这危急的时刻,这只大鸟飞来,把小蚂蚁救上了岸。(杨婧)

生:猎人顿时感到腿上一阵剧痛,他扭过头一看,看见了小蚂蚁。猎人大声说:“哪来的蚂蚁?敢咬我?”一把甩开了蚂蚁。当他回头望大鸟时,发现大鸟已经不见了踪影,小蚂蚁呢,也钻进了草丛。猎人白忙活了一场。(王睿晗)

生:猎人顿时感到腿上一阵剧痛,他赶紧躺了下来,把裤子撩了起来。他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蚂蚁在咬自己的腿。小蚂蚁大声叫道:“大鸟,你还记得我吗?我是被你救过的那只小蚂蚁啊,我一直想报恩,这下好了,我报恩的机会到了,你快走吧,快点啊!愿我们以后还能相见!”

大鸟听了这番话,泪流满面。这时,猎人把小蚂蚁握在手上,狠狠地将小蚂蚁捏死了。大鸟不忍看下去,忍痛飞走了。大鸟还发誓,一定要为小蚂蚁报仇。

就这样,小蚂蚁为了救大鸟,英勇牺牲了。(吴虹睿)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插叙。

生:我知道了怎样设疑、解疑。

生:我知道了读文章时不仅要读懂,还要看它是怎样写的。

师:是的,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阅读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故事,而应该细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动笔写文章之前,要认真构思,先拟好题,再在脑子里画好思路图,然后才开始动笔。就好像建房子,一定是先画好设计图,再按照设计图施工。只有阅读时认真揣摩,写作时认真构思,我们才能成为阅读、写作的高手,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设计意图】阅读故事片段以后的质疑环节旨在感悟作者设疑的写作匠心,同时为后面的分男女生合作完成故事做好铺垫。本环节实现了由“读”到“写”,由“学”到“用”的转换,为学生实现策略性知识的迁移运用搭建了平台。最后的总结部分,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则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作者单位:常德市经开区桃花山小学)

猜你喜欢

东东时间段自然段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秋天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美丽的秋天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